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沅城记(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沅城记(散文)


作者:壮溪 童生,779.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7发表时间:2025-10-09 21:22:16

甲辰龙年秋末,随洪江市民俗研究会采风团,探访沅城,踏上村委会前的空坪,已是下午二时光景。省农科院驻沅城村指导研究专家彭研究员和几位乡贤,热情招呼我们入会议室,聆听他们对沅城的简要介绍和感想,随后又带大家探寻古迹,走访方兴未艾的文旅项目。
   来寻此地,应该是第三次了吧。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是因古村的神秘魅力,还是我的不舍牵挂?看着眼前既熟悉又陌生的风物,我从初访朦胧,再访迷幻,到现在跟着彭研究员和几位乡贤的脚步,随着时光机穿越沅城千年,在光影重叠、荡气回肠的历史传说故事中,抽丝剥茧,感喟迷醉。
  
   一
   沅江,从贵州发源地斗篷山到沅城,流程约六百公里。她在托口把渠水收入怀中后,流量倍增,大河奔流,更为澎湃。从清水清下至打岩塘,河道划了一条十余公里的优美弧线,拱卫、拥抱着沅城古村。这道弧线,就是千里沅江第一湾——“原神湾”。
   如果你站在沅城对面的场背坡顶,或者升飞起大疆无人机俯瞰,四点九平方公里的古村,宛如一个巨大的竹簸箕;再仔细看看,仿佛一个阴阳太极图。是谁团成?是谁画就?神秘而美好,引人神思遐想。
   沅城古村嘉名多,像一串待解的密码。据说最早称“圆团”,明显是因形取地名,体现了古村祖人祈福美好圆满之朴素愿景。“圆城”之名,则附着一个传说,言之凿凿:唐武德七年(624年)改“龙檦县”为“龙标县”前,唐高祖李渊南巡曾将“龙标”、“圆团”作县治备选之地,两地取等分土,以重者为定,因“龙标”人作弊,“圆团”失选,后县城城墙俱取“圆团”处优质红砂岩构筑。高祖仁慈,特御赐“圆城”之名,使祖人圆梦成城。曾有一方残石碑,留诗为证:山环水抱护圆城,大地围观万古峥,廊画黔城同中选,御赐封号两齐名。关于高祖南巡,后晋刘昫《旧唐书》本纪卷一:“八年十一月辛卯,幸宜州(今广西河池市)……十二月辛酉,至自宜州。”北宋欧阳修主修的《新唐书》亦如是记载。定“龙标”县址在前(公元624年),高祖李渊南巡在后(公元625年),史无记其驾巡“龙标”“圆城”之片言只字。况且残碑之诗,不见残碑。信呼?疑呼?岁月悠悠,沧海桑田,“圆团”、“圆城”,沅城人代代口口相传,惟其聊以抚慰滋养古村人的心灵。
   去年,我曾与彭研究员等人聊过古村名称事宜,一致认为“沅城”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命名,沿用至今;而“原神团”名称,我从清雍正版、乾隆版及同治版《黔阳县志》均能查到,亦有“原神乡”、“原神里”;从全县仅有的十几个墟市名称中,“原神场”赫然在目;因沅水环抱原神团,这一段河道,沅城人称其“原神湾”。所以其名称“原神团”,有籍可查,传承有序,真实可信,专家和乡贤皆称如此。
   听闻或读到“原神团”这个名字,就使我感受到沅城祖人对神圣厚土的膜拜钟情。当踏上沅城走街串巷,或站在场背坡上眺望着那个太极图时,我明明知道这块土地,是经沅江亿万年冲击形成的,但我依然感觉有一种化如无形的神秘力量无处不在。先天之神,未生而存。可以想象,沅城人对它如此尊崇的理由了。几位乡贤以为,“原神团”与一位叫“杨素”的河神有关,也许是的,但我依然坚信自己的“执念”。我更喜欢“沅城”这个名,正符合长河孕育沅城的客观事实;不过,从“圆团”到“圆城”,也满足了沅城人的骄傲性情。
   初遇沅城人,他们声音低婉而温暖,很是亲切,但一忽儿“我是原神湾的”,一忽儿“我是原神团的”……仿佛连他们自己都有些迷糊,外乡人会更懵懂。原神湾本指的是一湾悠然的河道,可常常代指了“原神团”、“沅城”。我想,他们无论如何称谓,都透露着几分原神之子的骄傲来,令人羡慕。
  
   二
   漫步古城街巷、田野和江畔,无处不留古迹、不显古风和不露古韵。
   沅城对面的场背坡有“诸葛营”遗址。赤壁大战后,建安13年(公元208年),诸葛亮以中郎将督率大军,征伐荆南四郡(武陵郡、长沙郡、桂阳郡、零陵郡),而今的洪江市属武陵郡。《三国志》《华阳国志》均有确凿记载。托口镇三里村,有“谷子城”遗址(现已淹没于清江湖);安江镇稔禾溪村,有“诸葛营”遗址;洗马乡鼓楼平村,有“洗马潭”、“鼓楼坪”等遗址,都是明证。相传诸葛亮驻军沅城,常组织士兵演习“八卦阵”。因沅城山川险固,扼湘黔咽喉,便在场背坡顶,军民共夯筑红岩石城六千平方余米,且派兵把守。沅城人对蜀军征战和治理,竭尽支持,于是诸葛亮回荆州时,献“八卦阵”图予沅城人,以表诚谢。“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诸葛亮的“八卦阵”,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内圆外方。后来沅城人在建筑城池时,智慧地将“八卦阵”的原理融铸其中,从而创建了“四街八巷”的沅城格局。
   华夏文明,创造了一种生命哲学:选址造舍建城池,地上阴阳五行,地下六壬奇门。沅城“四街八巷”,就充分体现了“八卦阵”的灵活变化、攻守兼备的特点和阴阳五行学说思想。如“庵堂脚,漕门街,磨工溪,豪门行”四街,对应《易经》里的“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彰显着春夏秋冬、生长老死的循环规律和养生哲学;因街延伸的八巷“贵昌一巷,白果巷,杨家巷,张家巷,坭土巷,茅枪巷,祠堂巷,豪门巷”,对应诸葛亮八卦阵的八门,即“休门、生门、伤门、杜门、景门、死门、惊门、开门”。也有说“八街十二巷”的。只要你细心观察沅城古城,就会发现街巷钩连,圆中有方,方中藏圆,街包巷,巷连院,一座座宅院又像一座座小堡垒;每一棵古树,每一个岩坎,都有特定的指向。沅城人住在这里,山环水绕,冬暖夏凉,诗情画意,悠闲宁静,别有洞天;山外人走进街巷,兜兜转转,十分惬意,一不小心,像误入了《水浒传》中的祝家庄,一时半会真难走出来。唯一的缺陷,就是作为具有军事防御技术的城池,没有地下暗道的布局(也就是“六壬奇门”),甚为疑惑:诸葛亮或者沅城祖人,不可能不知道这种地上地下多层次的防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去年盛夏我和肖卫东、张乡贤在樟树下探讨过此问题。张乡贤黯然神伤,告诉我,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数万大军,曾对拒降的沅城屠城三天,一万余人仅剩百人,尸伏街巷荒野,血流漂杵,房舍毁之六七,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人口才恢复五成。现在只剩张家巷、坭土巷和茅枪巷了。原来如此,只好扼腕叹息。
   沅城人自古崇尚“忠义耕读传家”,“三匾六桅”传佳话。挂匾立桅,是沅城人崇文重教钦英雄的重要举措。“三匾六桅”不是实指,其实千百年来远不止此。古时科举得贡生以上功名的,方可在宗祠立“桅”,若进士及第,还要在祠堂功勋厅或及第者家门悬挂“进士及第”的匾额,以示荣耀且激励后人。立桅有矩,中举人,桅杆上套一个斗,叫“单斗桅”;进士及第可套两个斗,称“双斗桅”。桅杆高可五六米,最高的达十米,木质石质的皆有;底座为红砂岩,在白树柳等地皆有桅杆遗迹,底座高三米,雕刻精美图案,何其壮美励志。沅城在封建时期,究竟有多少秀才、举人和进士,因战火等原因,无可确定。但杨氏家族、张氏家族后人,都说祖辈有中秀才、举人和进士的,在朝廷为官者众多。
   村部东面的马路边,是“杨氏祠堂”遗址,仅剩孤零零的残破牌坊,两石柱刻一精美行书对联——“宋庭五代将军府,汉氏三朝宰相家”,婉叙着昔日的荣光。杨氏素来为沅城第一大姓,属唐末五代侗族首领杨再思的后裔。该祠堂初建于南宋,复修于清光绪二十九年,据说牌坊对联,为光绪帝御赐,真可谓沅城杨氏家族近八百年人才辈出,望隆誉盛。仰望矗立于萧瑟秋风中的牌坊,不禁默诵“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真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沿马路到江边,顺江下行约一百五十米,往右上坡二十几步,偌大的薯地已收掇,坎边一断墙,趴附着瓜藤枯茅。张乡贤指着说,这就是“杨公庙”遗址。此庙祭祀的是沅水河神杨素,又名杨漱,再名杨五,宋托口人氏。明万历四十三年《辰州府志》记载:“杨公庙,在黔阳县西南五十里。杨漱兄弟三人,并称英勇。有寇,屡力御之……殁后,立祠显应,人不敢犯。自宋末至今。”清同治十一年《黔阳县志》也有相似记载。宋元明清,官方均认定杨素为“御苗保民”之人杰,敇封为神,又封为“镇江王”。而沅江自铜湾以上至贵州,民间则说杨素是唐末五代时期之人,奉他为反抗朝廷官府的英雄,均立庙祭祀至今,官民认定如此矛盾,真有点意思了。其实,历史本来就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民间流传杨素是沅水河畔艾头坪村人,一副鸬鹚水性,剑术出神入化,自小跟巫师修炼巫术,剪纸兵纸马训练作战,战力超人,准备趁时而用。适逢朝廷腐败,官吏贪婪横行,民不聊生,造反蜂起。杨素以为时机已到,化身进京,趁皇上早朝时行刺,一箭射偏未遂,反遭当朝国师领精兵追杀至托口、原神团一带。国师诡计多端,道法高超,重金收买杨素大嫂,她趁机将狗血泼在杨素备用的纸兵纸马上,破了他的巫术。杨素想不到嫂子见利忘义,坏了他的大事,强悍的阴符阴兵全废,无奈独自迎敌,寡不敌众,被国师打折下颌骨,只好化为水蛇潜水而逃。因原神团前一道长河湾,水流即缓,不利速遁,打算从原神团陆路逃回托口。刚到现在千年银杏树前的水面,杨素变回人形,上岸便被国师伏击,激战到天黑,国师斩其首,融化其躯入江流;头颅直漂至洪江犁头嘴,被人捞起,归葬故里。
   少年常听闻杨素的传说,与张乡贤讲的别无二致。每到清明前后,逢起乌风暴雨,长辈人则说,这是杨五郎去托口了;再起,长辈人说,这是杨五郎回洞庭湖了。每听之肃然起敬,而后必诚惶诚恐,不知何为。
  
   三
   如果说古韵是沅城的基调,那么红颜将是沅城的主色,它牵引着人们的眼睛和心灵,令你神往景仰。
   村部右后侧,是“红星耀黔阳陈列馆”——“怀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大地主张君琨的院宅。一个偌大的三合院,坐南朝北,四围斑驳高院墙,叠码成凝固时光。从随墙门走进宽阔的大院,正屋四扇两进,右起一栋两层木楼,左为三间木房,旁边是谷仓。彭研究员引我们走进每间陈列室,深情讲述红军二六军团,长征进军原神团那些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1935年12月27日,红二六军团避实就虚,由会同县边界翻豹雾山,向黔阳县托口、江西街挺进。红二军团在托口击溃民团,稍经补给后组织抢渡沅水;红六军团9000人兵分左中右三路,从江西街抢渡沅水。12月28日傍晚,红六军团右路人马,前出岩垅黄金坡、竹坪垅一带警戒;肖克将军带中路4000余人与左路红军至原神场汇合,在场背坡、照面山等地部署警戒后,他率500余人渡江到原神团。百姓因经国民党反动宣传害怕红军,有的躲进山里或河汊。肖克将军持烛光,来到杨家巷贫农杨昌行家,介绍了自己的姓名职务说:“红军是共产党和老百姓的队伍,专门打土豪劣绅,推翻剥削阶级……”杨昌行深受地主欺负,听着和蔼诚恳的年轻将军的话语,非常感动,他了解几个战士风寒感冒,行动困难,立即接到家中,让儿媳唐银秀用生姜、花椒等土法治疗;他主动邀几个贫农,不顾天黑风寒,上山下河汊,喊回许多受惊的群众。土豪张君琨已逃跑,肖克将军把指挥部设在他的院子里,当晚肖克将军召开军团会议。寒风凛冽,红军战士就在原神场、原神团街巷屋檐下和稻田过夜。
   12月29日天刚亮,杨昌行和广大群众发现原神场、原神团的街上、田野,红旗猎猎,露宿的红军战士,秋毫无犯,他们甚为震动,诚邀进屋歇息、早餐,红军战士一一谢绝,到野外造灶做饭。餐后,红军战士主动打扫街巷;用稻草织毛扇,挂在残破的民房遮挡风雪;在古银杏树前,修石桥、淘井塘……红军买东西不强买,张美秀家有一头肥猪,红军想买,她说:“我是给伢崽拜堂的,你们要买,就卖给你们。”红军后勤人员摆手笑道:“伢仔结婚是大事,不买了。”杂货铺肖老板,不收红军的买盐款,相互僵持,最后,红军战士把足额的铜板扔在柜台上跑开了。
   中午时分,红二军团军团长贺龙率直属部队从托口沿江直下原神团,与红六军团会合,召开军团首脑紧急会议,研究部署进军芷江的相关事宜。
   红军打开地主张君琨谷仓,分谷给群众,剩余的碾成米做补给;衣物被褥都分给贫农,杀好的猪肉,部分分给孤寡老人。
   红军宣传队行动迅速,走进百姓家宣传红军政策和精神;在街巷、祠堂和地主张君琨的墙壁上书写宣传标语:“没收地主豪绅土地房屋财产分给贫苦工农”等等。在杨家祠堂和大晒谷场,文艺宣传队员表演《蒋介石是个大坏蛋》等节目,广大群众看得群情激奋,或者泪流满面。达到高潮时,红军战士齐声高唱《当兵就要当红军》(红二六军团最流行的歌曲):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

共 673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壮溪的散文《沅城记》,写得非常有深度。从地名的起源、名称的变化,到神话传说、历史事件、风俗习惯、时代变迁,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立体的沅城风景图。直观立体,印象深刻。洪江市民俗研究会采风团,探访沅城,据说沅城最早叫“圆团”,后称“圆城”,再后来叫做“原神团”“原神乡”“原神里”“原神场”,最后称“沅城”。沅城人居住区因诸葛亮驻军伐四郡,沅城人竭力支持,故献”八卦阵图“于沅城人,沅城人遂以此建城,四街八巷体现了八卦阵的灵活变化。沅城人”忠义耕读传家“,由杨素的传说到红军的故事,神奇精妙,令人敬仰。文章张弛有度,铺排有序,给人以积极向上的鼓舞和影响。推荐阅读,欣赏佳作。【编辑:远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远近        2025-10-09 21:30:51
  壮溪散文精彩不断,引人入胜。从名称释疑到边游览边解说,历史的、神话的,现实的,交相辉映,使人不忍卒读。欣赏佳作,感谢赐稿菊韵,期待更多精彩!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楼        文友:乐歌        2025-10-10 08:30:25
  《沅城记》满是对古村的珍视与热爱,既讲地名传说、诸葛营遗址的古韵,也述红军过境的红色记忆,更喜见如今文旅发展的新貌,字里行间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写法像跟着作者逛古村,传说、史料、实景穿插着说,连乡贤的话都自然融入,接地气又有烟火气。把历史、现在和未来串起来,读着既涨知识又暖心。
   这篇文让人体会到,古村的美不只在老建筑,更在藏着的故事与活着的生机。能把家乡写得这么有味道,真让人羡慕!盼着多看到这样的文字,带我们认识更多有故事的地方。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