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黄河口有片槐花林(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黄河口有片槐花林(散文)


作者:苍茫黄河口 秀才,2162.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0发表时间:2025-10-10 11:00:33

一脚踏进槐林,我的心都醉了。这是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刺槐林,五月的暖风中,千树万树的槐花正恣意绽放,将丝丝缕缕的清香尽情地释放出来,惹得那些慕名而来的游人们欢呼着、雀跃着奔向一棵棵槐树,翘首凝望着那一穗穗身着素纱在风中翩翩起舞的精灵,脸上洋溢着一种无限的满足。
   孤岛·神仙沟·槐林
   槐林坐落于孤岛地区的神仙沟畔,一弯清凉凉的碧水潺潺流淌环槐林而过,槐林似一个熟睡的婴儿乖巧地躺在神仙沟的臂弯里,吮吸着神仙沟内黄河母亲的乳汁,安静而又茁壮地成长着。不难看出,孤岛是槐林的根基,槐林蕴含了神仙沟的神韵。
   孤岛,真是一个既富有诗意,又令人遐想无限的名字。是孤零零的一座岛悬在水里,还是这座岛与世隔绝,荒无人烟,孤独寂寥?
   岂不知,一路从西方天际奔涌而来的黄河于1934年在入海之前改了道,宽阔的河水分成三股,分别经老神仙沟、甜水沟、宋春荣沟流入大海。这一景象,一直持续到1938年5月蒋介石下令炸开郑州花园口,人为地造成黄河决堤为止。1946年,黄河重又复归故道,三股入海的河道把黄河三角洲与内陆分割开来,形成了一片海岛。于是,当地人称之为孤岛。甜水沟从孤岛的中间穿过,把岛一分两半,一半称作“大孤岛”,一半称作“小孤岛”。后来,甜水沟和宋春荣沟相继涸竭,黄河便由神仙沟独流入海,大小孤岛合二为一,从此,孤岛便与陆地连成了一片。
   春风秋雨里,被赋予美丽传说的神仙沟承载着人们的希望,沟中之水随黄河口的风向有规律地变化着,刮东北风或东风时沟内的水变为咸水,刮其他风时则为甜水。没有人去追究,到底是神仙搭救渔人的传说成就了神仙沟的盛名,还是神仙沟内变幻不定的水质成就了神仙的神通广大?河水无语,孤岛无声,唯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那一腔朴素而又美好的愿望,在时间的长河里一辈辈地流传下来。
   我无法想象,在1960年那样一个艰苦的岁月里,来自济宁、青岛、惠民、菏泽、昌潍、烟台、临沂七个地市的3500多名共青团员和优秀青年,是怀着一种怎样的热情,驻扎在这片芦苇丛生、荆棘遍地的荒滩里,踏着荒原上的茫茫积雪,克服重重困难,展开了植树造林大会战;我无法得知,1960年3月,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同志,是在一种怎样高兴、激动的心情下来到了植树造林工地,亲自与共青团员们共同植树。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定是被那种热火朝天的场面、朝气蓬勃的干劲所感动,才挥毫写下了“青年干得欢,大战渤海滩。造起万顷林,木材堆成山。”“黄河万里送沃土,渤海健儿奋双手。劈开荆棘建新舍,定教荒岛变绿洲。”两首脍炙人口的诗。广大青年团员深受鼓舞,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造林近万亩,迈出了让茫茫荒滩变为绿洲的第一步。
   1971年至1985年的十多年间,济南军区军马场数千名官兵和家属子女,采取人工植树和机械撒播相结合的方式,种植刺槐林十万亩。
   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军马场的广大官兵早已青春不再,但他们所植下的那一眼望不到边的幼苗却长成了参天大树,春来满眼绿,夏发一树香,而万亩槐林也早已成为了黄河三角洲上的AAAA级风景区。
   槐花节·游乐园·生态林
   从2012年开始,河口区的领导们众志成城,开始打造独具黄河口湿地生态特色的槐花节了,且一办就是十四届,一届一个主题,并成功引入了商业新业态,配套建设商业空间,打造精品民宿,推进研学亲子项目,实现一季一主题、一月一活动、一周一研学的常态化活动,让槐林赏花季成为了永不落幕的盛会。
   徜徉在蜿蜒的林间水泥小路上,我的眼睛似乎不够用了,腿脚似乎走不动了,嘴巴似乎合不拢了,思绪却像打开了闸门的河水,顿时汹涌澎湃起来。清纯的槐花蜜、浓郁的槐花酒、清新的槐花茶、香气扑鼻的槐花饼、一清二白的凉拌槐花、肚大皮薄的肉馅槐花水饺、亮晶晶油汪汪的槐花饭……这些只有故乡才有的应季食品,一下子将我带回了遥远的从前,一下子让我回到了故乡母亲的身边。人间烟火气,最抚游子心啊!人,只有回到故乡,才能找到心灵的归宿,唤醒内心深处的记忆,感受到无与伦比的安心与温暖。此刻,正痴痴呆呆地站在槐花食品摊位前的我,满脑子里都是老家崖头上那棵粗壮挺拔的老槐树,满脑子里都是那个爬树折取槐花的少年郎。然而,一别故乡四十年,已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故乡,哪还有母亲唤儿吃饭时那高亢嘹亮的音调,哪还有一群小伙伴或翘首仰望槐花、或在树下争抢槐花的身影,哪还有孩童爬树太高被吓得哇哇大哭的场景?哦,这是一种怎样的无奈,又是一种怎样的不舍啊。睹物思人,想不到在这远离故乡的槐花节上,年近六十的我又重温了一段孩子时期才有的童话般的美妙场景。不知不觉间,泪水早已湿润了眼眶……
   走过香味浓郁的八大碗(八大碗是黄河口地区的一种宴席规格)摊位,越过焦香味十足的烤肉摊,把玩了一阵独具黄河口特色的柳编、蒲编,试着参与了下趣味横生的套圈、投壶、射箭游戏,聊发少年狂的我竟禁不住诱惑,跟着几个年轻人的脚步走进了7D影院,心惊胆战地体验了高科技制作而成的《遭遇侏罗纪》所带给我的视觉、听觉上的震撼,那强烈的刺激感竟让我有了一种跨越时空的飞天感受,以至于走出影院后的好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自己仍在空中飞旋。若不是我赶紧将手伸到正高速转动的纸质小风车下,让那种锯疼的感觉从指尖上袭来,处在童话般风车长廊里的我可能还一时半会儿不能清醒过来。
   走不动了,不能再跟着年轻人走了。速度与激情似乎真的只属于年轻人,而我却正处在身体的衰老与心理的年轻相博弈的十字路口上,还是独自一人到槐林深处看看吧。毕竟,群处有群处的乐趣,独处有独处的妙处。
   我不得不感叹,万亩槐林不仅是一处天然的氧吧,更是一片清幽静谧的世界。越往里走,树林越密,非仰视才能看见高远处的一方蔚蓝;越往里走,浓荫越厚,树下的小草都根根直竖,须伸长脖颈才能争得阳光的爱抚。在这里,茂密的树林阻隔了外界的喧嚣,青翠的树叶过滤了尘世的污浊,浓密的绿荫提供了宜人的清凉,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俨然是一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异域仙境,一派湿润鲜活、沁人心脾的氤氲在悄无声息地弥漫。在这里,天地经浓密的树冠覆盖,构成了一个天然的放大器与共鸣箱。群蜂的嗡嘤声霎时便被放大了若干倍;啄木鸟那笃笃笃的啄木声竟也陡然间生发出了回响,且余音袅袅,韵味悠长;一片一片的野花在绿地毯似的草地上连成了一片一望无际的花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各种鸟儿欢快地在枝丫间跳来蹦去、飞上飞下,那一声连着一声的清脆、悠扬的鸣唱,听起来是那样的和谐悦耳。就连野鸡求偶时那刺耳的尖叫,也仿佛一下子好听了不少、温婉了许多。静下心来的我,既可以看见棕色的蚂蚁衔着食物不知疲倦地穿梭在林间草地上,也可以看见像戴着一顶和尚帽子一样的戴胜鸟,从这棵树上飞到那棵树上时美丽的翅羽所展示出来的倩影。在这里,与野兔、刺猬不期而遇是十分寻常的,倘使运气好,还会看到火狐像一阵风一样飘忽而过的身影,那一路凌波微步足以让人瞠目结舌。在这里,既可以看到喜鹊用粗壮的树枝搭建起来的一个个自然天成的安乐窝,又可以看到人们特意固定在枝丫间的精巧别致的人工鸟屋……哦,人与环境如同手足至亲,唯有彼此善待,才能和谐共生啊!
   花海·古槐
   当我置身于槐林的花海基地,乘着小火车在漫无边际的花海里穿梭时,我知道我已错过了花海基地一年一度的花期。此时,二月兰那令人迷幻的色彩已不见了踪影,花色艳丽、色彩繁多的郁金香早已偃旗息鼓,焦黄的油菜花也蜕变成了颗颗籽实饱满的荚果,唯有虞美人那鲜艳的花朵仍在忠贞守候、摇旗呐喊。不远处,立于田间的一架巨大的风车正不知疲倦地转动着,那嗡嗡嗡的声音,似乎在提醒着每一个游人时不我待的道理。
   离开花海时,已是夕阳西下。省时省力的电动观光车载着我在槐林间穿行,我的目光不由得落在了那些正穿着统一的服装、一手提着一个大塑料袋、一手拿着一把长捡拾夹的环保工人身上。他们中有老者,有年轻人,也有稚气未脱的孩童。我知道,这些孩童是在家长或是老师们的带领下,利用假期专门来槐林做环保志愿者的。此刻,他们的神情是那样的专注,他们的动作是那样的娴熟。我不由得在心底感叹:他们弯腰捡起的是游人废弃的物品,抬头注视着的却是槐林灿烂的明天与沉甸甸的希望。
   最终,观光车将我载到了万亩槐林的主入口处。此刻,夕阳已将余晖幻化成了满天的彩霞,给偌大的槐林镀上了一层神秘的色泽,万物也在霞光里渐渐地高大、灿灿地生辉。顺着夕阳仅有的余光,我的目光定格在了那两株高大粗壮的古槐上,心情不由得再次激荡起来。我知道,这两棵古槐,一棵来自山西的洪洞,一棵来自河北的枣强。那里是河口人心中神圣的古槐生长的地方,那里是黄河口人魂牵梦萦的故乡……
   起风了,凉爽的晚风吹拂着我,也吹拂着每一个前来观光的游客。回望来路,万亩槐林里已亮起了霓虹灯,弯弯曲曲的林间小路上,游人仍然人影幢幢,熙熙攘攘。我相信,徜徉在霓虹灯光里的人们定然能体会到不一样的感受,实现着不一样的游玩梦想。
   忽然间,我仿佛听到槐林深处传来了一种深情的呼唤。这呼唤,像极了母亲唤儿的声音,像极了春风吹过故乡原野唤起万物复苏的声响。侧耳细听,那呼唤声竟也由弱到强,渐渐激昂起来,震人魂魄,催人奋进。我深知,这呼唤声里包含着一代又一代的河口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包含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油地军港场”五方人员的美好愿望。
   是的,生命,需要呵护;珍爱,需要担当;而美,则更需要传承与开创……
  

共 381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字以五月槐林的芬芳为引,串联起孤岛的历史、槐林的变迁与槐花节的热闹,满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从神仙沟畔槐林的静谧,到孤岛因黄河改道而生的过往;从1960年青年们垦荒造林、胡耀邦同志题诗鼓劲,到军马场官兵种下十万亩刺槐,再到如今槐花节成永不落幕的盛会,槐林的每一寸绿意都藏着奋斗的印记。文中既有对槐花食品的乡愁追忆,也有对7D影院、风车长廊的新鲜体验,更有槐林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静谧。群蜂嗡嘤、啄木鸟笃笃、戴胜鸟翩跹,还有环保志愿者弯腰守护的身影。末了那两株来自洪洞与枣强的古槐,以及槐林深处似母亲呼唤的声响,道尽河口人对故乡的眷恋与对未来的期许,让槐林不仅是风景,更是精神的归宿。槐林如海,清香醉人。散文以诗意的笔触,勾勒出黄河口万亩槐林的生态之美与人文底蕴。从孤岛沧桑的地理变迁,到一代代青年垦荒植绿的奋斗足迹;从槐花节市井烟火里的乡愁,到林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静谧画卷——作者在花香与记忆交织的行走中,探寻着故土情怀与生命传承的深刻主题。这片槐林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承载着几代建设者的青春与梦想,映照出人与自然相互滋养的永恒命题。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10-10 11:01:40
  老师笔下的槐林太迷人!有历史、有花香还有乡愁。祝这片槐林永远繁茂,您多写这般动人的风景故事!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10-10 11:02:15
  读这篇文章像走进槐林仙境!造林的奋斗、现在的热闹都好戳心。愿老师常遇这般美好,笔下满是温暖与力量!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