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时光】泰伯庙(散文)

精品 【浪花·时光】泰伯庙(散文)


作者:吴需荣 举人,4736.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2发表时间:2025-10-11 06:58:29

想去泰伯庙,是因为我姓吴,又听说泰伯是吴姓始祖。不过,我一直对这说法表示怀疑,因为记得从一本书上看到过,吴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黄帝的母亲就姓吴,那可比泰伯早多了。准确来说,泰伯是吴国的开创者,可以视为吴地始祖。当然,古代以地为姓、以职业为姓都很正常,所以也确实很多吴姓子孙出自吴地,是他后代。
   一进庙门就是大殿。这样好,开门见山,最重要、最精华的东西让你最先看到。这是民间修建的庙宇,如果硬要算成宗教建筑,那也只能算是道观,和佛教的庙不一样,所以不像佛教寺庙中山门殿、金刚殿之后才会出现主殿。不过,毕竟是民间祭拜,比较简单,所以没有像天坛那样在主殿前设个配殿,用来供人休息,还可存放祭拜用品。泰伯庙平时祭拜的人不会多,真正大典时不过一天,凑合下好了。看着泰伯的像,我震撼了。他是那样的雍容华贵,坚毅安详,完全一个仁君的形象,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适宜做君主呢?历史人物究竟长什么样,谁也没见过,谁也不知道,除了孔子等少数家喻户晓的人物,可能有历史画像流传下来,其他人物,都是凭后人想象。据说历史教科书中的杜甫、李时珍等形象,都是当代书画家根据长辈模样自行创造的,更不用说这儿的泰伯形象了。不知道这个的泰伯有没有经过美化,但确实令人观之可亲可敬又有帝王的威仪。
   泰伯像后面的墙上,引用了《史记》的原文,讲述了泰伯奔吴的故事。泰伯,父亲为周太王,生子三人,分别是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这个名字,让我总觉得他是老四,不知道是不是夭折了一个。这三人中,季历最贤,而且他的儿子是姬昌,就是后来有名的周文王。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太王的王位自然要传给泰伯,而且按后来的故事来看,泰伯不是接不住,如果他即位,肯定也会非常出色。不过,考虑到季历更合适,于是他和仲雍一商量,这王位我们不要了,给三弟吧。季历也是贤者,当然不肯要。于是,他们让了三次,最后一次干脆跑了,你不接也得接。他们来到了当时还是野蛮地区的吴地,用自己掌握的先进的农耕文明知识和技能,指导吴地人民开荒拓土,提高了生产力,过上了幸福生活,也赢得了当地人民的爱戴。于是,泰伯被推为王,建立了吴国。泰伯无子,他死后,仲雍继位。仲雍死后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传到第十八代是寿梦。寿梦之后,就是季札让位、伍子胥奔吴和吴越争霸的故事,直到吴国被灭。大殿两侧的配殿,陈列的就是自仲雍开始的十八代吴王的像。
   孔子对泰伯的评价是至德,就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模范,这是何其崇高的评价!我以为并不夸张。人世间最大的物欲就是拥有世间的一切,就是当王。古人为了限制王位争斗才弄出了嫡长子继承制,王位该谁就是谁,谁都不许抢,命运说了算。论能力,嫡长子也许未必是最合适的人选,但古人如此设计,就是宁可让一个普通人上位,也不能造成王位的动荡。后来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各个国家因王位动荡而一蹶不振甚至亡国的例子比比皆是。泰伯是理所当然的王,而且他不是不能做。但是,他放弃了这泼天富贵,甚至舍弃了养尊处优的生活,与野蛮人为伍,只是为了让更合适的人当王,为了国家更加强盛,为了人民更加富足。这当然是最大的道德,为了人民甘愿舍弃自己的一切。可想而知,如果季历再不即位,再过来接泰伯回去当王,他只有自杀了。为天下舍弃己身,不就是至德吗?
   孔子的儒家相信人性本善,相信上古至德,相信尧舜的禅让和泰伯的出走。而这些,在法家的韩非看来,都是不可能的,是编的,或者就是上古帝王只是部落首领,压根没什么权力,只有更多的义务,是尧舜不想干。韩非没提到泰伯,因为从他的理论看来,泰伯的故事是非人性的,他没法解释。我们只能说,儒家看到的是人至善的一面,法家看到的是人至恶的一面,都是有欠缺的。世界上当然有自私自利的人,但舍生取义的人也是有的,不计私利的人也是有的,中华民族是有道德标杆的,我们需要保护这种道德流传,不要用法家的那一套世俗理论,玷污了人类的道德高标。燕雀不知道鸿鹄的志向,自利的小人也不理解英雄的大公无私,但我们社会要提倡善行,保护善行,决不能让为善者得不到好报。
   大殿的右后方是一口古井。有当地的游客在介绍,这真是古井,原先都不知道,后来古镇改造时发现的,就没动它,正好在大殿旁边,就命名泰伯井。这个井现在还可以用,井边有木吊桶,可以打水。不少游客特地从井中打出水来,洗水果,洗手和脸。还有孩子,干脆就打出水,倒掉,再继续打。有管理人员看到,也没制止,但看到他在摇头,估计他肯定认为,这些没见过世面的游客,旁边方便的自来水不用,偏偏去费力的打水来用。不管怎么说,上德若水,润泽四方,这口井倒像冥冥中的天意,象征着泰伯的恩泽仍惠及当地。大殿左后方,有两个并列在一起的井,叫伯仲井,现在已经废止不让用了。伯仲,就是兄弟的意思,又可以代指泰伯仲雍,说明他们兄弟情深。
   大殿后面第二进,是玉皇殿,供奉的是玉皇大帝。殿内很简单,中间是玉帝,两侧站立的,一边是福禄寿三星,另一边是文昌和财神。见过太多的佛家庙宇,几乎都是一样的大雄宝殿,供奉是一样的佛陀。见过的道观虽也不少,但各地的道观供奉的也大多是当地的神灵主宰,最多加上财神和文昌帝君,玉帝像反而看的不多,记得只有在鼋头渚的天街,看过一尊硕大无比的玉帝像。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间宗教,中国老百姓信奉实用主义,信奉县官不如现管,各村都有土地庙,各个道观几乎都有财神,但至高无上的玉帝,祭拜了去求什么呢?还不如拜拜财神和土地呢。中外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宗教形式的不同,也决定了道教的泛神论和佛教的体系论。道家的这种思维方式,也体现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官做得再大,如果对百姓没有帮助,百姓也不会理会。
   玉皇殿旁边是三圣殿,供奉的是太王、季历和姬昌,实际上是泰伯奔吴后的成果。三圣都是贤君,但这里祭拜这三人,似乎还是在祭拜泰伯——如果不是泰伯奔吴,哪有这儿的三个贤君。这是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也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
   最后一进,中间居然是关帝庙。关帝是最为典型的民间神祇,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如何不重要,关键是百姓心目中的关羽,那是武圣人,又是忠义的典范。尤其经商的人,更喜欢拜关二爷,有人认为是因为商业行为本身逐利,利和义不可兼得,缺什么拜什么吧。不过,这只是表象,其实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信义最重要,经商也不例外。真正做得比较好的商人,无不很看重信用,宁可一时不赚钱也不能损害名声。反之,一两次宰客获利了,伤的是长久的可持续盈利能力。比如,河南洛阳的栾川景区,以前信奉景区垄断,门票、商业产品价格都高得离谱,最终门可罗雀景区破产;后来管理者痛定思痛,大幅降价,景区内和景区外价格基本一致,现在又成了热门景点。百姓不傻,不讲信义不讲道德的盈利模式,肯定不会持久。关帝庙以前到处都是,后来文革时全部被毁,现在又陆续恢复,好像苏南这边的人更看重关帝,我们在很多的苏南小镇上都看到有关帝庙。也许,苏南的经济发达,和百姓心中的信义精神是一脉相传的。
   关帝庙旁边是仲雍殿。其实准确来说,仲雍才应该是吴国后人的先祖,也是吴姓人的先祖,因为泰伯没有后代。仲雍其实和泰伯一样道德高尚,否则他可以不跑,泰伯走了后王位就是他的。他在吴地,也和泰伯一样深受百姓爱戴,说明他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只是,从孔子开始,将至德的荣誉给了泰伯,这就是首倡者和跟随者的差距,泰伯居正殿,他只是在边隅。这其实也是一种不公,至少两人应该相提并论同居主殿的。不过,对这兄弟俩来说,江山都能让,还在意这死后的虚名吗?只要舍己为民大公无私的精神能够传承,那就足够了。
   仲雍殿旁边是延陵殿。延陵季子,可以说是泰伯三让故事的遗响。他是寿梦的第四子,也是被公认为贤者,当寿梦传位时,他的呼声最高,不过,和泰伯奔吴的故事相反,他主动离开了朝廷,表明自己不想即位的态度,是另一种方式的谦让江山。当祖国有了新主,安定了以后,他回到祖国,为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封地为延陵。不过,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后来吴国也因他发生了王位的争夺。寿梦想传位与他,他的哥哥们也愿意让他当王,但他不接受,于是采取了变通方法,老大即位,去世后王位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弟弟。老大死了给老二,老二死了给老三,老三死了应该给季札了,他愣是不要,于是王位给了老三的儿子。这时,老大的儿子不乐意了,王位给季札倒也罢了,季札不要,应该还给老大一脉,就是给自己啊,怎么变成老三家族世袭了,正好伍子胥逃到吴国,于是要伍子胥挑选刺客,刺杀了君王,用的就是鱼肠剑。道德高标有时也会带来腥风血雨,天予不取必受其乱。当然,历史上对季札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因为这些争斗与他无关,他本人是不屑于争名夺利的,别人越争,越显出他的高风亮节。历史的对错,真的很难说清。
   走过泰伯庙,先祖能不能庇佑我不知道,但我感到接受了一次思想道德的洗礼。世间,还是只有真善美才会永恒。

共 356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泰伯庙之行,不仅仅是目之所及的旅行,更是心之所触的洗礼。吴姓指引,兴之所至的这次旅行,作者体验了三千年时光深处的至德精神,泰伯庙的建筑布局,祭祀氛围,显庄重和谐,但更令人心敬仰之的是文化氛围,历史意义,贤德精神。这种时光流溯至今,难得的至德高度,也验证了中华文化脉络的纯正和深远。文章重思想,聚大义,把游记散文写得更俱厚度,令人佩服文笔的重力和思想的深意。欣赏佳作,推荐共阅。希望更多的读者亲临泰伯庙,洗礼至德心。【浪花诗语编辑·望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011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望雪        2025-10-11 07:00:36
  感受历史深处的贤德精神,欣赏精品游记佳作,敬祝老师创作快乐。
悠然、坦然、超然、了然、顺其自然。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