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小事】我的两位姑姑(散文))
在我生命里有三位至亲至爱的姑姑,去年老姑突发心脏病离世。在这个世上我还有两位亲密无间的“亲娘姑”,她们就是我的大姑和二姑。
先说大姑,在六姊妹兄弟中大姑是二妹。大姑从小刚强,面对困难总是挺身而出,十五岁自己走夜路几公里给爷爷去药铺抓药。爷爷卧病在床十五年最终还是撒手人寰。爸爸二十岁结婚后分家单过,大姑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照顾着两个年幼的弟弟和两个幼小的妹妹,大姑挣工分和奶奶一起撑起了这个家。大姑她坚韧不拔,生活的艰辛她从不屈服,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和担当。
为了在生产队挣工分让弟弟妹妹们读书,大姑自己没有上学。她是多么羡慕同龄人坐在教室里读书啊!那年村里晚上开办了扫盲读书班,大姑只上了几天夜校,可是大姑能读书、看报、念信。
几年后大姑长成了大姑娘,她出落的亭亭玉立,高情逸态。大姑到了出嫁的年龄,她嫁到了二十五公里的县城姑父家。这时大姑盼着弟弟妹妹都长大了,好日子有了盼头。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那年三叔在一次事故中不幸去世,年仅三十岁。家里的好日子刚刚开头这下又踏天了,时刻牵挂娘家的大姑长达十年之多,她年年农忙时帮娘家和她二儿子我二表弟,开着拖拉机来为娘家收割耕种。大姑又帮衬她小侄子我三婶家我小弟,读书上学直到考上大学。大姑勤劳能干,为人宽厚,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可贵。大姑教会了我们面对生活的不幸,从容面对生活的坎坎坷坷和酸甜苦辣。
那些年自从三叔英年早逝,奶奶整个人垮了。爱说爱笑的奶奶整天少言寡语,于是大姑又把奶奶接到身边照顾,奶奶常年跟着大姑,直到奶奶九十三岁高龄离世。大姑的孝顺长辈,为我们树立了尊老爱幼的典范。大姑就像冬日里的暖阳,用她无私的爱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大姑还把自己的大儿子培养成研究生,一家人落户北京。从小在大姑身边长大的大儿子家她孙子,十八周岁就考取了名牌大学“北大”。这些都是大姑教育有方,大姑虽然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庄稼人,可是她知书达礼,智慧豁达,宽容大度。大姑的与时俱进,让我们看到了年龄永远不是学习的障碍。
再说二姑,二姑在家排行老五,她的性格善良贤惠,任劳任怨,从小也没念过一天书。我和哥哥弟弟小时候刚刚牙牙学语时,二姑经常照看我们。有好吃的总是自己舍不得吃,省给我们吃。二姑长大后在村里胶厂上班,被厂里推荐去滨州学习,成为厂子里的技术骨干,为厂子创造了效益,并多次受到嘉奖。二姑在家和嫂子们相处的亲如姐妹,有脏活累活抢着干。她乐观开朗,就像一缕春风,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给人们带来欢声笑语。
二姑结婚后,她家门前紧挨着一条通往县城的宽阔柏油马路。二姑每天下地劳动回来,看到门前车水马龙。突然想到在家开一“小卖部”即能方便群众,又能给家庭带来一项经济来源。于是二姑和姑父二人一拍即合,把家里的东偏房收拾出来,墙壁粉刷好,申办了营业执照。进货开始:日用百货,油盐酱醋茶,酒烟笔墨纸张等样样齐全。万事俱备,选了一个良辰吉日开张了。小卖部生意红火,明码标价,物美价廉。“小卖部”零售批发一直经营了二十多年。无论是村里的大人孩子乡里乡亲,遇到没带钱的,保证都让人把东西拿走。薄利多销,货真价实,给村民们带来了方便实惠。
这年寒冬腊月,这天鹅毛大雪下了一夜。清晨二姑起来,打开院门走出门洞准备扫雪。只见门旁墙角柴堆处蹲缩着一个六十多岁的男人,穿一身单薄的衣服,身上脸上脏兮兮的,蓬头垢面,看上去好像是一位要饭的乞丐。二姑喊他:“快起来进屋暖和暖和吧”。那人已冻的不会说话,奄奄一息,人快要冻僵了。二姑赶紧喊起二姑父来。这时小卖部外边也围过来几个人,有人说:“这人不能动,不知是不是还有生命体征,万一冻死缓不过来,别让人家家人讹上”。也有人说:“不管是死是活,只要有一口气赶紧先救人”。二姑和二姑父没顾围观人七言八语的议论,姑父把那人背起来,二姑托着那人双脚进了屋,把人放在炕头上。二姑拿出一床新棉被给那人盖在身上,又把暖水袋灌上热水用毛巾裹上,放在那人身上给他裹严。二姑赶紧在煤气炉子里煮了一碗白菜鸡蛋热面,不一会儿那人缓过来了,会说话了。二姑端起面条赶紧让他吃下,那人不知几天没吃没喝了,狼吞虎咽一会儿把一大碗面条吃下。二姑问他哪里人,他说:“是旧县千童镇人”。二姑和二姑父看那人一阵明白一阵糊涂,又问他叫什么名字,家里还有谁?他还能说出他儿子的名字来。
二姑村跟乡政府相邻,二姑心想失踪者家人还不知多着急呢!她赶紧跑到了乡派出所,给那村大队打电话联系失踪的家人。(那年代个人都没有手机和电话)几个小时后失踪老人的儿子女儿,带上棉衣、棉裤、被子开着三马车来接人了。原来老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失踪三天了杳无音信,天这么冷家人们担心老人家是死是活心急如焚。儿子女儿们都快急疯了,兵荒马乱地到处下去人四处寻找。老人总算找到家了,二姑和二姑父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那家人千恩万谢二姑和二姑父,二姑则说:“不用谢,小事一桩,不足挂齿,谁遇到这事都会救人的”。
二姑的救人事迹在当时十里八乡传为佳话。
如今二姑已古稀之年,比大姑小八岁。二姑也搬进县城,每天照看着上小学的孙女孙子。二姑家楼房在县城新区和大姑家小区相隔一公里,当周六日歇息时,二姑骑上自行车去大姑家玩。姐俩经常在一起唠唠嗑叙叙旧。
每次我回老家路过县城大姑家,我先去看望大姑准在大姑家住宿。大姑和二姑都用的智能手机都会视频,得知我回去二姑准会骑自行车来大姑家,我们姑侄三人在一起从白天一直唠到五更鸡叫。家长里短、天南海北,新事老事,那种久违的感觉深感骨肉情深,有说不完的千言万语。当我返程和大姑二姑道别时,大姑二姑都送我去汽车站,直到我踏上通往天津的大客车,二位姑姑依依不舍,目送着大客车渐行渐远,直到最后黑点消失在尽头才回家。
大姑二姑两位姑姑她们热爱生活,助人为乐,她们的品德就像老家门前的,那颗挺拔翠绿的枣树。从不炫耀和张扬,却每年挂满最甜的果实。二位姑姑她们疼爱家人,善良仁慈、豁达宽厚、朴实的为人处世之道,永远值得我一生去学习。我何其有幸,能拥有这样两位慈爱又智慧的姑姑。两位棒棒的姑姑不仅是我的亲人,更是我人生路上的楷模。我因有这么两位亲密无间的知己姑姑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最后祝愿:我的大姑二姑这两位“亲娘姑”如松柏长青,岁月悠长,岁岁平安,年年如意,开心快乐,幸福健康永驻。
2025年10月11日江山文学首发
付桂霞写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