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七绝·秋荷塘(古韵外十五首)
一:秋荷塘
天意窅茫焉可违,众芳罢舞转稀微。
千杆兀突迎风雨,且护珠芽明岁馡。
二:野菊
择野裳裳偶遇君,未曾吃酒自先醺。
布囊裹满秋颜色,可解红尘劫火焚。
三:紫菊
涧边忽现紫衣娘,笑问秋霜何太凉。
怅忆当年人别后,再无诗酒浸斜阳。
四:黄菊
生就皇天后土容,花开山寺值霜浓。
与君重九登高日,数缕寒芳入晩钟。
五:雪菊
清秋寒月赐严霜,篱畔新花送暗香。
释卷倚栏观白玉,灵魂互语又何妨。
六:秋日上观龙岛
艳阳火辣照残秋,江岸芦花多白头。
池畔佳人何不见,老船一只歇沙鸥。
七:作客拱北
讯报先吾到海涯,飓风天气墨云遮。
身安所遇无多虑,烟雨长街漫煮茶。
八:宝墨园水上飘色
金凤凌波天后临,嫦娥起舞动谁心。
古今百戏齐川汇,佳节名园喜气深。
九:观伶仃洋
夕照烟波墨浪平,倚窗望远野鸥鸣。
宋家丞相今何在,又遇秋风念别情。
十:农历八月十二横琴湾观月
月升沧海未全圆,客至横琴两度缘。
漫步林堤秋草暗,清辉倒影惜流年。
十一:火烈鸟
毛色鲜红烈火团,相同际运各心安。
只因折翼难高翥,身困池塘为两餐。
十二:乙巳游海洋动物世界
涨海台风来不停,天涯石洞困精灵。
鱼鼋已是池中物,惟有涛声梦里听。
十三:中秋(一)
风扫浮云玉宇清,山川湖海共光明。
花开菊圃团圆日,夜饮新茶赏月盈。
十四:中秋(二)
凉生明月夜朦胧,秋去秋来渐不同。
人意萧疏诗酒淡,陋斋爱伴菊花丛。
十五:中秋次夜大雨
月隐乌云夜色稠,狂风阵阵撼孤舟。
若非世上公平少,暴雨何须洗地球。
十六:双节双城记
水色峥嵘宝墨秋,嫦娥歌舞慰君愁。
海涯明月烟波渺,山下渔村草木幽。
忽起狂风吹客路,更添骤雨撼江楼。
惊车无奈归城邑,检点诗囊微觉羞。
一、意象选择:自然与人文的交织
秋景为核心:以“秋荷”“野菊”“芦花”“霜月”等典型秋日意象为主,构建萧疏清冷的意境(如“千杆兀突迎风雨”“秋草暗”)。
人文寄托:通过“老船”“沙鸥”“登高”“诗酒”等元素,融入羁旅、怀古、隐逸之情(如“宋家丞相今何在”“陋斋爱伴菊花丛”)。
二、语言风格:凝练与含蓄并存
用词精准:动词“兀突”“护”“浸”等赋予静态景物动态感(如“千杆兀突迎风雨”);形容词“稀微”“寒芳”强化秋意氛围。
典故化用:暗引重阳登高、中秋赏月等传统习俗(“与君重九登高日”),增强文化厚度。
三、情感表达:隐忍与超脱的平衡
借景抒怀:以“秋霜”“劫火”隐喻人生困境(“可解红尘劫火焚”),又以“清辉”“暗香”寄托淡泊之志(“灵魂互语又何妨”)。
矛盾张力:如“艳阳火辣照残秋”的冷暖对比,凸显对时光流逝的复杂心绪。
四、结构技法:起承转合的古典韵律
绝句章法:多首七言绝句遵循“起—承—转—合”结构(如《秋荷塘》从“天意窅茫”到“明岁馡”的递进)。
对仗工稳:部分律句运用对仗(“花开菊圃团圆日,夜饮新茶赏月盈”),增强节奏感。
五、哲学意蕴:物我合一的禅意
自然观照:通过“雪菊”“火烈鸟”等意象,反思生命与自然的依存关系(“鱼鼋已是池中物,惟有涛声梦里听”)。
超然境界:末句常以“月”“钟”“茶”收束,营造空灵悠远的余韵(“数缕寒芳入晚钟”)。
总结
这组诗歌以传统古韵为形式,融合写景、抒情、哲理,既延续了唐诗宋词的含蓄之美,又通过现代视角赋予秋日意象新的生命。以简练语言承载丰沛情感,以自然物象折射人文精神,形成“清冷中见坚韧,孤寂中含温存”的独特风格。佳作,让人深思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