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时光】战地宴饮(赏析) ——读王翰《凉州词》
在大唐璀璨的诗歌星空中,王翰肯定不是最亮的一颗,但肯定是最豪迈最嚣张的一颗。他出身富家,生性洒脱,属于现代人常说的有钱任性之人。传说他参加科举考试,在放榜前,居然对当时名士做了个排行榜,将自己和当时丞相兼文坛领袖张说并列第一等,还堂而皇之贴在放榜之处。这种做作,说好听些是展示个人信心,说不好听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哗众取宠。好在张说没有计较,他最终还是顺利中举。不过,有着这样性格和处事方式的人,在官场肯定是会处处碰壁。事实也是如此,最终他不出意外的被贬为平民。
唐玄宗酷爱音乐,各地官僚投其所好,进献了很多当地的乐曲入宫,这里面就有凉州地方的乐曲,名叫凉州曲,因其曲填的词就叫凉州词。凉州属边境,少数民族杂居,其音乐雄浑苍凉,又夹杂很多少数民族音乐元素,故而风靡一时,所以填凉州词的诗人也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本诗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本诗全文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一般诗歌,开头不是常规的时间地点等背景描写,就是景物的大场面描写作为背景图。其实不止是诗歌,所有的文艺作品大抵都是如此,像电影,开头一般不是背景介绍,就是从一个宏大的背景场面开始,然后聚焦到电影的主人公。但是,这首诗不一样,开头就聚焦到一个很小的细节上:一杯美酒。这种反向聚焦,由小及大的写法,更旗帜鲜明的突出了主题。作者对这杯酒进行了解说,酒是葡萄酒,杯是夜光杯。葡萄酒当时出产自西域边疆,至今仍然是此地为最。夜光杯传说也是产自西域,是美玉雕琢而成,夜里会发光,如果放在外面一夜,第二天早上,落在杯中的水都有美酒韵味。作者巧妙的借助这一杯酒,明白的告诉大家,我写的是西域,是凉州,紧扣了主题。
第二句,作者使用了电影中反向扩大的镜头方式,从一个酒杯开始,扩大到全景,原来是一场饮宴活动。酒杯在凉州,活动自然发生在凉州。凉州是什么地方?那是边疆之地,也是战士戍守之所,随时可能发生战争。诗中写到,主人公刚想喝下这杯酒,琵琶声马上出现了,而且声音很急迫,是在“催”。催什么?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认为催促作战,表示边境紧张的环境和边庭将士的艰辛,宴会刚开始,酒还没喝,战事就又起了,将士们又要浴血奋战了。这可不是浪漫的温酒斩华雄故事,真实战争面前,将士们能不能安全回来喝到这杯酒都很难说。还有一种解释是认为催促饮酒,琵琶声就像酒席上的酒令一样,催促喝酒的人快点喝。这样解释,就完全没有大战在即的紧张感,就是单纯描写了边庭一场热闹欢快的聚会。确实,第二种解释更符合王翰的个性,他是张狂的,充满着英雄主义的狂想,在大唐盛世的恢弘气势下,才不会害怕战争,反而喜欢战争,因为这样才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而且,整首诗的格调不是悲凉的,而是慷慨激昂的,这才是王翰的风格。他不会认为边塞很苦,想到战争是绞肉机,他只会感到边塞和战争是诞生英雄的土壤,是实现梦想的舞台。当然,这是总体判断,从细节方面来说,支持第二种解释的具体理由有两点:1、琵琶是边塞乐器,不是战鼓,用琵琶声表示战争到来不合理。琵琶是酒宴上演奏的乐器,用来督促喝酒倒是说得过去;2、下文还在描述劝酒,显然没有表示宴会因战争而结束,如果是催战就自相矛盾了。
第三句,是描写宴会上的场景,是劝酒的话,也是自励自勉的话。 沙场指战场,真正醉卧战场当然不可能,这是作者夸张的话,说即便在战场上醉倒了又如何。更不用说,这里虽是边疆,还不是战场,喝酒更无所谓了。只是不知道,当时的边疆战士,有没有像我们现在某些特殊岗位的禁酒令一样的规定。这句话颇有点我们现在人讲的笑话,酒桌上不是比谁的酒量大,而是比谁的病更重,经常看到一些人,酒席刚开始时拿出若干种药,说自己有什么什么病,不能喝酒。可是经不住劝,几杯酒下肚,放开来了,管他什么病呢,哪怕明天就去医院,今天先喝了再说。这句话也是,颇有点老酒鬼的风采,管他醉不醉呢,先喝了再说。
最后一句,揭示了劝酒的原因。凉州毕竟在边疆,战争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到来,将士们面对着生命随时可能会失去的危险,所以要及时行乐,想喝就喝。对应第二句的解读,这句也有两种解读方式:一种是反战的悲凉情绪,你看,酒杯刚倒上美酒,还没喝呢,战争的号角就吹响了,而打仗,当然是凶多吉少,谁也保不准自己不会在战场上丧命。这是明显的反战思维。还有一种,则是说这句是用戏谑的口吻,说出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不是反战,而是蔑视死亡。根据对王翰性格的分析,第二种理解可能更符合他的想法。古来征战几人回,貌似凄凉,但直面死亡,向死而生才是巨大的勇气。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曾经说过,人只有面对死亡的时候,才明白存在的意义。在战场上,当每天都在面对死亡威胁的时候,人是通透的。世上的事,哪有那么多清规戒律,哪有那么多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喝酒会误事,会伤身体,又怎么样?当战争来临时,再怎么注意养生的人,还不是一样可能殒命于疆场?所以,及时行乐,该喝就喝,死都不怕,还怕喝酒?这就是作者的大无畏英雄主义在宴饮上的小小表现。
凉州是边塞,所以凉州词肯定也是边塞诗。传统的边塞诗,少不了战争的残酷,士卒的辛苦,更少不了兵甲的雄壮,风景的瑰奇。但是,这首诗不像一般边塞诗,只是用葡萄酒、夜光杯、琵琶、沙场等意象,表达出边塞的场景。全诗集中聚焦于一场酒宴,聚焦于一次喝酒,就在这喝酒的情绪中,展示了大唐将士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读罢全诗,我似乎能看到一些战争影片中经常出现的场景:当战争陷入焦灼,我们的敢死队勇士们,喝完最后一碗酒,然后碗一摔,头也不回的直冲战场,奔赴死地。该诗能流传千古,绝不是因为反战,而是在死亡阴影下深埋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一杯断头酒,千里去赴死,只要国家在,我身有何惜。酒冲淡了死亡的哀情,沸腾了英雄的热血,这首劝酒诗,也成了英雄的赞歌。
五律一首,记游台儿庄古战场:煊赫古村庄,一夕变战乡。英雄捐热血,死士剩肝肠。断壁残垣冷,枪痕弹孔张。千年城尚在,游客粉脂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