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老街童话(散文)

编辑推荐 【看点】老街童话(散文)


作者:姑苏婉儿 白丁,55.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9发表时间:2025-10-18 15:12:55

【看点】老街童话(散文) 挂念老街,如童话般星星点点,闪烁在梦中。
   泥泞的乡间路,下着小雨,一辆破三轮在风雨之中,像蜗牛一般挪动。隔着梦境远远望去,瘦弱的我一步步艰难前行,车上载着年迈的老人,是我至亲的奶奶。雨在车轴里发芽。雨丝缠在车把上,像奶奶纳鞋底没有剪断的线;我低头,看见自己十根指节逐一变白,像十粒来不及成熟的麦穗;奶奶不说话,雨也不说话,只有车辐条在数我们剩下的力气。满头凌乱的银发,额头上布满一层青苔,那是摔倒擦伤的痕迹。奶奶神志有些模糊,说话有些语无伦次。焦急的我推着三轮车,在细雨冷风中一步一滑,向着老街方向而去,脸上已布满了黄豆大的汗珠,背心也早已湿透了,风吹来贴着凉意,头发里湿漉漉地冒着水气。不知不觉中,汗水顺着毛囊滑落,悄悄挂满了我的脸颊。汗珠砸在泥泞里,和雨混在一起,背心早贴在背上,像块冰。可手还死死攥着车把,生怕一松,奶奶就融进雨里了。此时此刻的我,已经精疲力尽,攥得车把发颤,腿像灌了铅,可轮子还得往前挪,老街在雨那头亮着,心中就一念头,奶奶不到医院不能停。
   老街不大却很精致,摊位三五成市,房屋错落有致,承载起了大部分童年的时光。历史遗留下文革时期的粮库,镌刻着毛主席雕像的供销社,圆木搭设成板凳的大礼堂,还有那些斑驳旧墙上模糊不堪的红底大字,都在悄无声息地诉说着老街曾经的辉煌。粮库的墙皮掉了块,露出里面的麦秸秆,风一吹,像在跟供销社的毛主席像打招呼;石板路的缝里冒出三两根草,奶奶说那是老街在长头发;老街的T字路口,其实是一枚生锈的图钉,把童年钉在了地图边缘。
   整个老街的格局呈字母T字形,除了集市常有的摊位外,还零星分布着几家理发店。渐渐多出的几家商店,都是些贩卖日用品,烟酒香烛的小卖部。而我要带奶奶去的“医院”,就在老街的最东端,在民居前一条石板路的尽头。说它是医院有些寒碜,只有一个赤脚医生,看病打针配药都是他一个人,偶尔他的爱人也会过来帮忙,辅助着做些琐碎的事。大夫姓徐,个子不高,但为人和蔼可亲,工作严谨,童叟无欺。小的时候有个头疼脑热的,都会请徐大夫去看看。虽然徐大夫为人善良,但小孩看见他都有些害怕。以前感冒发热的时候,没有输液一说,都是打针。针筒很大,针头也粗的吓人,打完三天针,走路都会一瘸一拐地疼的厉害,晚上还要拿热毛巾去捂屁股,否则针孔周围的皮肤便会发青发紫。久而久之,大人们都会将徐大夫妖魔化,哪家小孩要是不听话,不好好学习,多半会把徐大夫搬出来震慑一下。只要说送到徐大夫那打针去,小孩一听瞬间便会不再哭闹,乖巧很多,此方法屡试不爽,效果显著。只是徐大夫的药箱最底层,总压着一些水果糖,针打完了奖励给我们,玻璃糖纸在阳光下亮闪闪的,就像给疼痛贴了块补丁。
   奶奶八十多岁了,她的皱纹里藏着老街的故事,她总说年轻的时候是大家闺秀,有钱人家的千金,和爷爷是互生好感一见钟情。她和爷爷第一次牵手,就在老街的供销社门口——那天她去换煤油,爷爷扛着修好的筐路过,筐沿上别着朵油菜花,像给她递了句情话。后来她卖菜,爷爷总在大礼堂的台阶上等着,筐里的菜换了针头线脑,也换了“一箩筐的日子”。在她如沐春风的目光中,从供销社的煤油灯,到老街的晨光里,哪怕出嫁的银镯子,都比不过筐沿的那抹春色。
   爷爷是个心灵手巧,手艺出众的人,还编的一手好筐,去过大上海修过外滩的建筑。解放后,爷爷是生产队的队长,资深的老共产党员,参加过太浦河的工程。奶奶摸着筐沿的毛刺说:“这是你爷爷在上海修房子时学的手艺,这筐的竹条是你爷爷从上海带回来的,是准备做脚手架的竹子,爷爷软磨硬泡买下来的,这竹子软中带韧,比铁还经用。说修楼时看见黄浦江的船,帆上的补丁跟我纳鞋底的针脚一个样,就想着回来给我编个能装下‘整条江’的筐。”你看这筐底,他特意多编了三道,说能兜住日子的重量。编到第三圈总要多绕半寸,说是‘留有余地’,后来他用这筐给我装油菜花,装了一辈子;奶奶是妇女主任,勤俭出名,持家有道。她卖菜时总把筐摆得比别人高半尺,说‘人穷不能矮三分’,可每次收摊,总会把剩下的小葱塞给隔壁剃头匠。爷爷的故事,都是从叔伯长辈那边得知的。爷爷在我未出世时,就因病去世了;爷爷的离去,给了奶奶沉重一击;奶奶在爷爷的坟头,抱着那只竹筐,哭的撕心裂肺,把她一辈子的泪都流干了。打那以后,奶奶总说,老街的石板缝里,藏着她半辈子的脚印;而她的心事,也埋进了早春细雨,藏在了她的筐里。
   老街的理发店没有时髦的配置,传统的老手艺。发型多半是“马桶盖”,三七开的样式,就连那个年代时髦的中分都没有。中规中矩,大众消费,老少皆宜,修个面也就一块钱。老师傅的剃刀在磨刀皮上,磨出了一个时代,也剃出了日月春秋。对于童年时代的我来说,第一次喝娃哈哈口服液喜悦,第一次卖完空酒瓶,抓着满满一把零钱,赶去供销社买钢笔的满足感,第一次在棋盘上忘我的“四国大战”,所有一切,都清晰地记录着老街给我和我的童年,带来的无穷无尽的欢乐。
   奶奶一辈子都喜欢老街,那是大家的调剂市场。每当农闲时分或者小型庙会,奶奶会把家里的一些农产品,拿到老街上去卖,她的嫁妆里最值钱的不是银饰,是爷爷编的筐,那筐一直陪着她,在老街摆了半辈子摊,装过鸡蛋,也装过我掉落的乳牙。奶奶每次卖菜,都喜欢挨着供销社的墙根,筐沿已经磨的发亮有了包浆,奶奶说见筐就见到了爷爷,有筐在身边心就特踏实。徐大夫让奶奶躺着观察一会,我在一旁默默看着,心里不免的有些担心。“徐大夫的听诊器刚贴上奶奶后背,她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像被风呛住的旧风箱,每一声都带着胸腔的震动。我盯着她露在被子外的手腕,那截枯瘦的皮肤下,青筋像冻僵的蛇,一下下抽搐着。直到徐大夫取下听诊器说‘稳住了’,我才发现自己的指甲深深掐进了掌心,血珠混着雨气渗出来——原来刚才攥得比推三轮车时还要用力。奶奶在徐大夫那做完检查,大娘也慢吞吞地赶来了,掀开门帘进来后没看奶奶一眼,也没去徐大夫那边询问病情,就一屁股挨着墙角坐下了。奶奶说口渴,很想吃个橘子,年少清贫入世未深,裤袋居然比脸还干净不少。抬头望了一眼大娘,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支支吾吾地向大娘开了口:“能借我十块钱吗?大娘。”大娘眉毛拧成结:“药费还没着落呢,橘子能治病?”话像冰碴子,落在我发烫的脸上。奶奶躺在诊室里屋的病床上,还是吵着嚷着坚持要吃橘子。无奈之下,我决定到老街的集市上去碰碰运气。T字路口,一把破旧的油纸伞下,表舅正把两把芹菜装进蛇皮袋,我不由得心中一喜。表舅老实本分,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十里八乡的都知道,菜卖到那口碑就传到哪,老街上的人没一个不认识他。果然,还未等我开口,他就先开口招呼我了。那些年我过的有些落魄,说贫困潦倒也不为过,其实我真的是身无分文。刚毕业时路不顺当,跌跌撞撞地吃尽苦头,也没有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表舅的手粗糙,沾着泥土和菜香,那十块钱被他攥得温热,像把钥匙——后来我才懂,老街的童话从不是华丽的城堡,是有人在你摔跤时,悄悄往你手里塞块糖,或是一种能打开日子的魔法。就是这十块钱真正刺激到了我,让我发奋图强,后来居上。表舅伸手就递给我十块钱。他的十块钱在我掌心发烫,像把钥匙,打开的不是门,而是一道闪电,让我看见“贫穷”也能透光。若干年后,每当我光临老街,到表舅的菜摊前,我都会买上一份早餐。他出摊较早,经常忘了吃早餐,当然这也是为了回报,他当年借钱的“义举”。故事最后还是出了意外,奶奶还是没能吃上橘子,却吃上更高级的橘子罐头。下雨的天,集市没有卖水果的摊贩。看着奶奶慢慢有了起色,津津有味地吃着罐头,我的心情是喜忧参半,像极了窗外那淅淅沥沥的细雨。
   ……
   许多年后,老街彻底变了样。粮库,礼堂,理发店一夜之间,被同一个黄昏悄悄搬走了,奶奶是最后离开的,三年前的她,把黄昏后的余晖也带走了,剩下的那只竹筐,也在袅袅青烟中,化作了信仰的图腾。每当我再次去往老街,站在沥青路面的供销社前,心情总难以平复,总想起以前的一些事情。沥青路盖住了石板缝里的草,供销社的木牌换成了时髦的灯箱,可我总觉得,踩在上面还能听见圆木板凳的吱呀声——无论我身在何处,自始至终都念念不忘老街的模样。老街没走,只是躲进了哪块砖缝里,等我路过时轻轻喊一声。供销社的毛主席像还在雨里微笑,我站到今天被沥青覆盖的石板上,仍能听见他当年的笑声,像一块糖在口袋里慢慢化开。
   多年后,我把橘子罐头带到坟前。还有陈年的橘子,蜷成一枚旧月亮,边缘焦黑油亮,像奶奶那只爱不释手的筐。我没剥完最后一瓣,任它在夜里悄悄裂开,仿佛里面会走出一条小小的T形老街,奶奶拎着筐,在雨里回头。我伸出手,指尖淌过的风,有老街的烟火气,也带着圆木凳的吱呀声,还有针筒玻璃糖纸的脆响。原来老街从未消失,它只是学会了在风里走路。坟前的橘子皮慢慢蜷起来,像奶奶年轻时纳鞋底的线团。风过处,仿佛又听见老街的雨——三轮车还在吱呀响,徐大夫的药箱在晃,而奶奶的声音从雨里钻出来:“囡囡,慢点推。”我流着泪,会心地笑了。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

共 36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无论是老街,还是老屋、老路,都承载着太多太多的回忆,这篇散文是以作者送奶奶到老街看病为主线,一点一点地把老街的真容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一同展现的还有奶奶最珍爱的那只小竹筐,那是爷爷生前送给奶奶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珍爱着它。爷爷去世后,奶奶更是倍加珍爱那只小竹筐。这说明,文章中的这条老街有着厚重故事的老街,难怪读起来会那么让人遐想连翩……好文章,极力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25-10-18 15:33:19
  这篇《老街童话》像一幅水墨画,画面的景物和人物给人以厚重的遐想。欣赏了,问候姑苏婉儿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