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到诸城去拜苏东坡(散文)

精品 【东篱】到诸城去拜苏东坡(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40442.3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1发表时间:2025-10-19 05:59:32
摘要:遇见东坡最多,往青州,经过诸城,东坡的“密州出猎”词声响起,我便循声去诸城。


   决定到山东青州投宿,途径诸城。诸城和青州相邻,宋代诸城称“密州”。于是临时改变主意,先到诸城去拜苏东坡吧。已经在诸城的常山脚下了,我哼着苏轼的《密州出猎》的句子——“左牵黄,右擎苍”,想让当年的苏东坡听见,再次唤醒他的“出猎”之兴。
   在中国,只要出行,可能,苏东坡都是一个躲不过去的文化符号。苏东坡一生,不算在京城为官,出任的地方,就一大串——徐州,湖州,杭州,密州(山东诸城),颍州(河南商丘),扬州,定州,登州(山东蓬莱),黄州,惠州,儋州,凤翔……如果沿着苏东坡的足迹走一走,也需较长时日。
   有人做了一个统计,苏东坡为官之地涉及11省,行程23000里。当然,他的行程不如专业旅行家徐霞客走的路程长,徐霞客一生徒步约5万公里,只旅行不耽搁时间做官,两者无法比拟。
   想起诗人余光中的话,突然觉得他有一个小心思呢。余光中说,假若想找一名古人去旅行,就找苏东坡。认为他是一个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趣起来的人。李白不行,太浪漫;杜甫不行,太沉郁。徐霞客更不行,是苦行僧的角色。其实,在余光中心中,是觉得应该有点小资本,做个逍遥的地方小官,天高皇帝远,逍遥自由,是他的追求。
   余光中是找一个旅游的“搭子”,我觉得,“搭子”的身份不易得。假如我活在北宋,愿做苏东坡的小跟班,当个书童。只是不要一路“背囊负籍”太累就行。
   也不是白白踏进这些州的地界,苏东坡,为他经过的这些城市,一一填写了非常厚重的人文笔墨和生动经历,多少城市,都透着苏东坡的底蕴,闪着一代文豪的光芒。诸城就是很耀眼,有着东坡千年的影子。
  
   二
   真的很羡慕!我途径诸城,不能不拜。据说,苏东坡在密州填词最多,为官密州知州,约两年多,创词20首。苏东坡一生填词4000多首,就给诸城这个小城如此之多,让我羡慕死了。其他的诗人词人不再给诸城作诗填词也足够了,说这话我有根据。据说诸城人还喜欢挑挑拣拣的,硬是列了一个“密州三曲”,挑出绝品篇章。随便漏一首给一个小城,都是如获至宝的感觉,诸城人还挑肥拣瘦的。
   想什么好事呢!就连隔壁的青州,苏轼倒是有过踏足,却未见有填词专门送给青州。诸城任职的第二年,诗友王巩约他青州赏菊,即兴做了一首《九日次韵王巩》,青州人捡了个漏,据说年年青州办花艺博览会,都要跟王巩借“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的句子。或许,那时,青州有欧阳修、范仲淹在“知州”,轮不到苏轼,也许,苏轼不好去打扰,只顾得低吟“明日黄花蝶也愁”。(出处同上)其实,根据史实,三人为官并未隔得近,交集受限,只是我非常希望他们三人能把个青州弄成文学之乡。真的就像苏东坡说的“此事古难全”,只能由后人不顾史实,尽情演绎吧。
   车停常山下。常山就是苏东坡写《密州出猎》的那座山。这让我想起26年前,曾经和同事出差诸城的一段嘴皮子故事。我说这山就是苏东坡“出猎”之山,叫常山。同事说我是看书记忆力有问题,明明是常山在河北,出了个赵子龙,我偏让常山出苏东坡……既是闲聊闲趣,得趣就好,我道,常山是名山,名山出名人。
   诸城常山,距城区10里,山高290多米,原名卧虎山,因形似卧虎而名,就是因苏轼到此,为民“祈雨辄应”,百姓说“山有常德”,遂有常山之名。看看吧,苏轼的文学之功几乎无人可及,而惠民之举也让山更名。人对自然有德,雨水就丰沛。这个逻辑不假,如今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说法,就证明了这一点。
   常山主峰如脊,是虎脊起伏的样子,仿佛在均匀地呼吸,西北山坡平缓,虽已入秋,植被还是葱茏堆翠,柏树树冠如扇,山松虬枝百态。只是我难寻当年苏轼“左牵黄,右擎苍”走过的那条山径了,或许已被时光的绿色掩盖,生怕山雨冲走了苏轼的足印。此前,常山只是如虎形的自然之山,苏轼走过一趟,就成了文化之山了。这名人效应,岂是几个现代明星走穴所能比拟!
   其实,苏轼这种出猎的趣味,让我只以为是趣味,读到“老夫聊发少年狂”,我觉得38岁的苏轼自称“老夫”,可能不只是自嘲,更不是妄加“年尊”。此时,北宋边境西夏骚扰,苏轼已经意识并担忧,他从一个“政治失意者”,转变为“家国担当者”。他是“少年狂”并非要单纯释放曾经的性情,有自嘲的口吻,但骨子里潜藏的未凉透的热血一下子喷涌而出。从这首词的格调和风格看,在文学史上,一般认为,作者已经将“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注入了字句,打破是北宋盛行的“婉约艳科”词风,成为后世豪放派词风的先锋词,此后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也是因此而生,逐渐成为宋词的主流声音。
   据说,当诸城要进行一场变革,多是引用这首词里的“为报倾城随太守”作为口号,极具号召力。可能对大多数人都感到陌生的句子,只要是苏轼在诸城所做,诸城人都是开口便说,苏轼的句子,他的感情,已经注入到诸城人的血管,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所以,当外城人到诸城找人做接上下句的游戏,输的一定是外城人。
  
   三
   一旦染上苏轼的诗词风,任何一物都成佳品。他咏了诸城的梨花,诸城的“冰糖子梨”就和莱阳梨并列为“梨品”上乘。他在《东栏梨花》里唱道:“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凄然中有甜,淡淡冰寒,酿成清甜。饱含了苏轼对人生的特别感悟,怪不得说,哪里有苏轼,就没有任何败兴的事情不能解决,只要邀他吟一曲,填一词,一切都化作云烟散尽晴明来。
   我曾想,若与东坡对坐置酒,举杯不能饮,他的一腔才华早就换了酒名。一株雪,一抹红,一缕风,一地锦,他都可以轻易拈来抒情,并成佳篇相送。酒兴不如景兴,所以我读苏子《水调歌头》,他把酒举向月,月圆月缺了多少事,都未饮下,都为了那一腔送人万福的情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驱车赶到诸城的超然台广场,“超然台”原为苏轼主导修建的一处古迹。现在,广场雕塑一座苏轼的巨大雕像,七米多高,名“把酒问青天”。这“超然”并非苏轼一时兴起,是在诸城完成了梳理人生、走向超然的一个想法,他写过《超然台记》,描写了他的豁然敞达的心迹。有人说,当初有建,或许,也就是几块石头堆垒一起,给了这个名字。未见遗迹,但见诗人临风超然的绰约仪表和风采。超然于心,不在一台。
   苏东坡不是古代的藩王,兜里没有几个银两,至多是一串盘缠,也无到一地就兴土木的习惯和兴趣,据史,可能只在诸城修了这个台,还是个毛坯的,所谓的亭台楼阁,和苏东坡不沾边。留传的不在多么豪华,岁月风雨总有选择,苏东坡都想不到今天还有他的“超然台”一个位置。“超然”是一种精神,风雨不摧。
   如今,诸城人,给苏轼的“超然台”放大了,做成了广场,留足了苏轼在诸城的人文空间。26年前来诸城未见这个广场,原来是2019年才修建,是苏轼文化经过千年沉淀后才有的,是这个时代的人文旅游的产物。
   此时,离2025年中秋还有不足一个月,我先来背诗吧——《水调歌头·中秋》,不知为何,我独对“把酒问青天”有着重复千遍都有味道的读感。
   苏词《水调歌头·中秋》无一贬词,是献给中秋千年的词,词出苏子,是世代公认为的“中秋词第一”,想想,有哪一个庆中秋节的场面少了这首词不觉颓然无味?南宋文学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盛赞其“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
   “把酒问青天”,李煜早就出了下句——问君能有几多愁?多少愁?他自问自答了——“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的杯中酒浇灭不了他一个人的愁,别人好像皆无愁。哪管世人愁深苦极,我先自己消弭排解吧。
   即使是同时代的诗人廖行之和苏轼一样“把酒问月”,却感叹“把酒欲从天问月,知时谁解营飞葭”,(《和张王臣登清斯亭韵三首其一》)说的是人情似水,时光轻逝,逐水岁月,飞葭相随。
   唯有苏轼,一腔悲天悯人的情怀,化作“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景。如果离开了这个愿望,我们过多少中秋节,还有何意义呢。这是重复千万遭都不老的生命主题,越唱越美,美到月圆月缺都无碍诗句意义的表达。境界,有深浅、阔狭之分,能够一唱而宇宙为之打开,天下人为之举目的,唯有苏轼,唯有这样的“水调歌头”。
   再说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此话极端,我觉得是恰如其分,写中秋,无论辞藻,韵律,格调,意境,都不及东坡,皆逊色得不值一提。
  
   四
   公元1074年正月廿十的夜晚,注定是一首词诞生之夜。这首词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自春秋到宋代,世间有两个梦,被人铭记。一是庄子的“庄周梦蝶”,他是要打破生死物我的分界,通往轻灵缥缈的快乐世界,从此提引着人们去追求人生的妙境。
   如果给苏轼这一梦定调,归于悼梦、残梦。眉州眉山里,茅舍藏青翠。美丽的妻子正对镜梳妆,梳篦愁青丝,缕缕皆牵眸。生死十年,相伴相亲的镜头随着苏轼直到密州,妻子王弗一遍遍转头与他相顾,默默垂泪,却无语凝噎。肝肠寸断,变成流泪的文字,沉落在笺上,明知不能阴寄,却不能不对亡妻说说话。“纵使相逢应不识”一语,让人飞泪。苏轼想着相见的场面,应该做怎样的准备,只能努力回顾亡妻的模样,嘴角那颗痣,辫发有多长,纤指有几弯……
   这已经阴阳两隔,却还是要破了那“相见难”的诅咒。“此情成追忆”,也要相见时光成真。
   北宋文学家晁补之曾这样评价苏词:“眉山公之词,短于情。”我总觉得流于片面。看苏词,只是未写那些“绮罗香泽”的艳情柔意,这悼亡妻之情,抵得过多少词人的悲叹和咏唱。苏子这首词,不输婉约,直将那些柔弱艳词摁在地上摩擦,我觉得,那些艳词家见了也是要自叹弗如。我无意否定真正的婉约词,就像李清照的词,婉约之中铺设了筋骨,是刚柔并济的词味,而不是颓废的呻吟。
   百度一下,诸城已于2007年重建并开放了“东坡纪念馆”,还定期举办“东坡文化节”等,主题一个:密州曲,东坡情。
   据说,诸城人已经将常山一径称作“东坡”。我左右手空无一物,哪来的“黄”和“苍”,等我酝酿好,诵诗给东坡。留一条文化的路径,虽任其荒芜,不加修整,也比石砌一条小路更有意义。“黄”和“苍”在这路上,也会真正的复活。一个城市需要多种格调,我喜欢在庞大的格局里,保留这一点雅趣,这是情怀,也是对待文化和文化名人的最好态度。当然,东坡留下的人文精神,更是诸城的人文份量。
   我先带走东坡的“密州三曲”吧,我必须专程去拜谒“东坡纪念馆”。
   东坡早故去,应该相见难。不过,东坡有春信给我们——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蝶恋花•密州上元》)那日之夜,东坡应该露面,如期我应能逢君。
  
   2025年10月19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29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决定到山东青州投宿,途径诸城。在中国,只要出行,可能,苏东坡都是一个躲不过去的文化符号。苏东坡曾在徐州等多地包括密州(山东诸城)为官,这个给作者创造了机会。若去旅行,按照余光中说法,就找苏东坡为伴,作为“搭子”。苏东坡,为这些城市,一一填写了非常厚重的人文笔墨和生动经历。途径诸城,不能不拜。苏东坡一生填词4000多首,就给诸城这个小城20首,不可谓不多,令隔壁的青州羡煞。车停常山下,只见常山主峰如脊,是虎脊起伏。常山原名卧虎山,因当年苏轼走过一趟,而成为文化之山。读到“老夫聊发少年狂”,他从一个“政治失意者”,转变为“家国担当者”,令人感到他骨子里潜藏的未凉透的热血一下子喷涌而出。苏轼的句子,他的感情,已经注入到诸城人的血管,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一旦染上苏轼的诗词风,任何一物都成佳品。诸城的“冰糖子梨”就和莱阳梨并列为“梨品”上乘,因为他咏了诸城的梨花。来到诸城的超然台广场才知,是2019年,诸城人给苏轼的“超然台”放大,变成广场,留足了苏轼在诸城的人文空间。作者背诵了《水调歌头·中秋》,“把酒问青天”,重复千遍都有味道。唯有苏轼,一腔悲天悯人的情怀,化作“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景。写中秋,无论辞藻,韵律,格调,意境,无人能及东坡。公元1074年正月廿十的夜晚,因悼梦、残梦,诞生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面对亡妻,“纵使相逢应不识”一语,让人飞泪。这首词,婉约之中铺设了筋骨,刚柔并济。诸城已于2007年重建并开放了“东坡纪念馆”,还定期举办“东坡文化节”等,主题一个:密州曲,东坡情。东坡留下的人文精神,更是诸城的人文份量。先带走东坡的“密州三曲”,再专程去拜谒“东坡纪念馆”。东坡有春信给作者,元宵之夜,东坡应该露面,如期自己应能逢君。作者途径诸城,想到在此任知府两年的苏东坡,便停留拜访。真情呼唤其人,放声朗读其诗,将把酒问月,走向超然的苏东坡凸显在读者面前。别具一格的精彩游记,倾情荐读。【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019003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10-19 06:00:32
  如老师所言,只要出行,苏东坡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文化符号。不经意间,你就会遇到他。当然,斯人已去,你面对的可能是他走过的路,爬过的山,以及那一首首不朽诗词。老师在诸城(密州)拜见苏东坡,情真意切,见人未果,但见“诗”如面,其诗词就是活着的苏东坡,令人千年景仰的诗神。感谢老师赐稿东篱,顺祝秋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9 10:24:21
  谢谢韩老师的精彩编辑,辛苦了。通过我的行走发现,只要出行,苏东坡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文化符号。这是我的一个感受,有些风景,如果没有像苏东坡这样的历史人物,可能就逊色无闻了。我特别觉得,苏东坡对密州十分好,三首词既是“密州三曲”,也有把另一首加进去的,说成“密州四曲”,这都无所谓了,关键是这三首词就是放在整个诗词界,整个中华文化中,也都是响当当的声音。所以觉得诸城太幸运了。韩老师说得对,诗词就是活着的苏东坡了,到诸城走一走,苏东坡的影子和声音随行。当然诸城也是名流荟萃之地,诸城人张择端,臧克家,都是大神级的存在。得便,要好好走一走诸城。远握,期待佳作,谨祝韩老师创作快乐!
2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10-19 10:14:24
  作者去诸城拜苏东坡,一个“拜”字,极显作者发自肺腑的尊重,爱戴,虔诚地顶礼膜拜。的确,苏东坡的魅力,不仅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更是他在人生至暗时刻所表现出的坚毅与乐观。千年过去,人们仍对他赞不绝口,这份热爱早已穿透岁月,成为永恒的纪念。作者欣赏苏东坡留在诸城的人文空间,敬仰他代表的精神符号。名胜处有名山,名山因苏东坡而声名远播。“黄”和“苍”是情调,是诗意,是面对窘境的斗志,是自我疗愈,是烟火气中的情味。美妙动人的文字,趣味盎然,文化盛宴,读之回味无穷!盛赞妙语连珠,宛如秋花绽放,问候怀才老师,上午好!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9 10:41:53
  谢谢罗老师对小文的精彩解读,辛苦了。我和世人一样,很崇拜苏东坡,他的诗词,他的经历,和他的为人谨慎。在诗词风格上,我接受豪放派,也接受婉约派,但更喜欢豪放洒脱的诗词风格。正如罗老师所言,苏东坡已经成为中国人永恒的纪念记忆,他是一个抹不掉的精神符号,他给我们不一样的精神启迪。的确,“黄”和“苍”,不仅仅是他喜欢的动物,更有一份闲适自得的雅趣,更是自我疗愈,诸城人“随太守”,也包括他的情趣的接受和崇拜。我试图通过“密州三曲”来概括苏东坡的诗词成就。也羡慕诸城,一城独得三曲,不简单。远握,问候秋祺,期待罗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10-19 13:38:41
  “超然”是一种精神,风雨不摧。老师的诸城拜访,访的是先贤,是对东坡先生在诸城两年多的贡献。先贤为史,诸城为今,这今古之间,由老师以东坡的密州曲,东坡情有机构架,形成诸城该有的精神。点赞学习,祝秋祺笔丰!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9 15:06:55
  超然台,我始终觉得是一个传说,两年时间,苏东坡要兴土木,不是那么容易的,估计是苏东坡之后的人为了纪念他而根据诗句而设,或者,就是建有2此台,就像我文章中推测的那样,是一个粗糙的石垒的台,或许用来也呼风唤雨,帮助百姓治理干旱。不过,我还是觉得他的诗词对诸城的贡献最大,20首词,写给诸城,不简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留下了和定位了诸城的人文精神。谢谢金刚狼老师的精彩留墨,祝贺老师的诗歌佳作摘精。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4 楼        文友:枫桦        2025-10-19 14:31:55
  密州出猎是苏东坡最为酣畅的篇章,从这里可以窥见对宋词未来的影响有多么的深远。难得有去古密州出行的机会,这里的许多留影,当然都是苏东坡的影子。现代人都会走这条路线的,无可厚非,走去哪里都是这样商业信息浓重,见怪不怪,不要往心里去。一首词对后世的影响如此深远倒是让人感慨万千。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9 15:12:21
  枫桦老师解读非常精彩,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我最喜欢《密州出猎》这首词,写得有格调,也有风情,男人的率性,我特别喜欢。苏东坡词,开宋代词风,尤其是他的豪放词,以此为开端,引领了这个宋代。我也不是不喜欢婉约词,在宋代这个繁荣的宋代,出现婉约词很正常,呵护了美妙的情感。走到那,越着苏东坡而过,心中总是个遗憾,所以先观瞻吧,即使是一瞥也为这趟行程增加了情趣。商业化建设,这是时代的特点,好在是以古人的名声来重建,我们看着并无多少不适。枫桦老师应该到山东走一走,这里很多古代的东西,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古迹风景。谢谢枫桦老师的精彩留墨,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5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10-19 15:42:04
  老师也是在学习苏东坡,没到一处,便写下文章、写下诗词来记录眼下的一切,并将其所感所悟所获展示给世人,让大家一同来享受这种快乐的旅途。好文章,学习点赞,祝福老师!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9 16:47:31
  旅途他古人相伴,有美诗丽词响彻,疲惫就消失了。我是喜欢到那些有历史感的城市去走一走的,总觉得能唤起我所知的那么一点东西,赏景就不苍白。这次短暂的逗留,也很有意义,起码我懂得了诸城人怎样对待它们的苏东坡,而且为密州三曲叫绝,放在一地看,真的足够丰富了,诸城人真的值得骄傲。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精彩留墨,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6 楼        文友:简柔        2025-10-19 16:39:51
  马蹄踏踏,是苏东坡留给诸城常山的一份豪迈。二十首诗词,是苏东坡留给诸城的诗意和光芒。诸城梨花亦沾光,于是梨子也长得带劲,更甜了。怀才老师以苏东坡留给密州的几首诗词进入他的内心,解读他的心境,非常有见地,见解脱俗高妙。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9 16:54:56
  谢谢简柔老师拨冗为怀才小文留墨,辛苦了。我喜欢开车走一走,可能是这个年纪还允许我驾车,所以有点疯狂,可以想去的地方。这个常山,吟苏东坡而名,东坡也是仙,证明了刘禹锡的“有仙则名”的论断。苏东坡是一个会发光的人,是一个最亮的发光体,人品和诗词,成就了他千年的名望。我主要是想解读苏东坡的这三首词,都是在密州创作,可以说,密州成就了苏东坡的诗词高峰,这是其他城市无法企及的高度。继续期待简柔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7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5-10-19 21:13:47
  拜读怀才老师佳作,仿佛读了一篇历史美文!让我们更加了解一代名流苏东坡了。极度美文,拜读学习了。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9 21:20:33
  谢谢枫叶老师的精彩留墨鼓励。诸城一行,仓促,主要是想看看东坡在诸城的位置和痕迹。所以选了“密州三曲”来写,我也被东坡在诸城的文学创作惊呆了。远握,问候枫叶老师秋祺,谨祝快乐。
8 楼        文友:瘦马        2025-10-20 14:24:57
  提起中国文化,苏东坡是绕不过的文化符号,是后人难以逾越的一座文化丰碑。甚至可以说,苏东坡的一举一动都相关着中国的文脉,影响人们的生活情趣。于其说品读老师的美文,还不如说在聆听老师讲解苏东坡与诸城,苏东坡与宋词的生动形象的文学课。读罢美文,闭目思来,依旧有余音绕梁的感觉。老师渊博的学识休养,深厚的文学功底,让我深深折服。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20 16:36:28
  收到瘦马老师的诗歌作品,真的有见字如面的亲切感。你把东篱视为家,东篱一定呵护你的情感。这次经过诸城,早知打破在这做过密州知州的官,熟悉的是他的左牵黄右擎苍的词句,大致感到了他的洒脱,其他的诗词并无深入了解,一去始知东坡给诸城留下的诗词都是精品力作,诸城人挑出了密州三曲,让我震惊,东坡是一面中华文化气质,他不仅仅属于诗坛,更属于精神的领袖。的确,我是想好好解读苏东坡三首词与诸城的关系,以及在词坛的高峰成就。一个城市,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诸城可以说是苏东坡文化养着的城市。有点小趣,老师见笑了。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谢谢瘦马老师为小文精彩留墨。
9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5-10-20 17:43:25
  拜东坡先生还是以文人身份去拜吧,苏东坡先生在职场在文学界是个传奇人物,老师用清新脱俗的文字,并有诗意与哲理性写下了这篇优秀文章,也是到苏东坡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诸城的感想吧。拜读佳作,问候老师,遥祝老师生活愉快!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20 17:47:23
  匆匆一见,走马观花,总要有一个对待文化名人的态度。可能是在江山创作,观察风景就有了一种文学要求,注意到苏东坡在诸城(密州)的诗词,至于风景和雕塑,来不及去细看了。苏东坡是一个文化传奇,我总想,在诸城写下了他最为出名的诗词,还是不知何因,为什么是在诸城,尚需继续探究。谢谢森林先生的精彩留墨。下次去准备好身份,好好看透一点。期待森林先生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