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雨锁清秋(散文)

精品 【晓荷·小事】雨锁清秋(散文)


作者:水中天 秀才,1062.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8发表时间:2025-10-21 12:46:51

刚入秋,那份难耐的燥热就被秋雨浇灭,气温下降,让人舒适。起初,人们是欢喜的,秋雨如酥,润泽了土地,正好播种。及时的小雨,压尘降温,自然不耽误秋收。可这雨,竟没有一丝要停的意思,仿佛夏天一转身,便一头扎进雨季,将整个天地都笼罩在它阴湿的怀抱里,持续一个多月也未停息,不仅许多庄稼没能抢收,更谈不上播种了。天气预报表明,今年夏天的高温不仅突破了历史记录,这场秋雨,也是61年来河南省阴雨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年,气候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段时间,天空总是阴沉得让人烦闷,太阳似乎成了一个遥远的、褪了色的记忆,仿佛整个秋天被雨牢牢锁住。许多人望天兴叹,咒骂的同时,希望云开雾散,阳光重新普照大地。
   我通常利用双休日回老家看看,算起来快两周没回去了。今天又是星期六,一早,我便买了一些生活用品,准备回老家看望独居乡下的老父亲。这段时间,由于气温变化无常,许多人都感冒了,我也不例外。几天前,我已从电话中得知老父亲身体安好,心里甚是欣慰。由于感冒尚未好透,我的精神状态不佳,总是昏昏沉沉的。一路上,细细的雨丝像一张无边无际的蛛网笼罩着这个灰雾濛濛世界,雨刮器不停地摆动也刮不出清晰的视线,我只好缓慢行驶。好在老家离城不远,无需急着赶路,于是,我便放松心情,边开车边随意扫视着沿途的一切。
   老家是浅山丘陵区,层层梯田便是水稻的温床。以往,进入九月,便是水稻收割的季节,山村一片欢腾,人们收获着喜悦,也收获着希望。自退耕还林后,种植结构进行了调整,许多人进了城,山村逐年变得沉寂。眼下,沿途除了栗园、茶园、灌木林和荒地,鲜见成片的庄稼,昔日片片金黄的稻田和抢收的景象成了过眼云烟。
   我知道,这场秋雨对老家影响不大。但我却知道,这对河南一些地方包括豫南水稻种植区都是天灾。近期,我从一些新闻和不少视频看到,那本该是一片灿烂金黄的稻田,却变成一片狼藉的赭褐色。本该是骄傲地低着头的稻穗,如今却大片大片地匍匐在泥水里,了无生气,有的还发了芽。有些花生好像生长在水田里,人们将它们拔起在水中摆洗几下后,果实朝上立起,露出水面,以期水退日出,多少有些收成。有些抢收起来的稻谷、玉米和花生等,也因得不到晾晒而发霉、发芽。我仿佛闻到了空气里弥漫着一种腐草与湿土混合的、令人胸闷的气息。许多在外的打工者和大学生也在十一假期匆忙回来全力投身抢收,可惜成效甚微。
   我在农村长大,自然知道这一切对农民们意味着什么。
   到了老家,大门左侧横七竖八地摆满了木块。我每次回来,都会把车停在这片并不宽敞之地,见此情景,我只好把车退回公路边。父亲无奈地说,这是你幺叔给的下脚料,让我冬天取暖用的,想放在这儿晒干后再码起来,谁知老天像破了一样,不停地下。
   我把东西放到了北厢房。平日里,在里面小桌上吃饭,也可放置一些生活用品。到了冬天,这间屋随即安装柴炉,成为围炉取暖之所,又不耽误他用。我进去时,忽见里面放着一个红色小塑料桶,有水珠从屋顶落下,滴答作响。父亲说,房顶漏雨了,不见晴,没法检修,烦人。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次让我遇到了。
   老屋是十多年前重建的,砖墙,仍保留着瓦顶结构。检修得用专业人员,检修范围通常是整间屋,并非看到哪里漏就修理哪里,因为这些瓦片是环环相扣的。所有的瓦片取下后,逐一检查,剔除破瓦,补充整瓦,再一道一道重新铺设,费时费力。一间屋的检修,通常得一天。没有晴好的日子,自然不能检修,否则,里面的家具和其他用品就没法安置,也影响家人的正常生活。
   幺叔从门前经过,见我回来了,便随我们进了堂屋。抽烟喝茶时,谈论最多的自然也是天气。
   一会儿,雨又下大些,屋顶啪啪作响,屋檐流水成线。
   小时候,夜里睡觉时,最喜欢听雨落屋顶的响声,仿佛就是催眠曲。读书后,知道“雨打芭蕉”富有诗情画意,尽管我们没见过芭蕉,但我觉得应该跟雨打瓦顶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此刻,听到这种声音,竟感到憎恶了。
   幺叔说,这雨,真少见。一个多月见不到阳光,人待在屋里,也觉得浑身都是潮的,下得我心里也快发霉了。
   幺叔是早年的初中毕业生,我觉得他说话的水平带着诗意。
   现在信息发达,他和老父亲也知道了其他地方的受灾情况,我把知道的一些信息也做了介绍,他们叹息不已。幺叔庆幸很多年不种庄稼了,否则也在劫难逃。我们又谈到了北京水灾、西部洪水等,连长年少雨的地方也发超标准洪水,说明现在极端天气增多,这都是地球变暖惹的祸,环境保护真的重要。
   父亲上过私塾,六、七十年代曾当过多年的民办教师和校长,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虽年事已高,但一直关心时事,每天都会看电视。他说,今年的气候就是反常。春天少雨,导致咱们山区茶叶大幅减产。夏季高温干旱,很多地方一直在抗旱。而到了收获的秋季,却阴雨绵绵,不少人辛苦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这的确是天灾。目前,那些地区毕竟只是一年或一季受灾,也尽力抢收了,没必要沉浸在怨天忧人之中,国家肯定会采取救助措施的,但主要的还得靠自己。以前那么苦的日子,尤其是“三年自然灾害”,我们不是也挺过来了嘛。幺叔忙附和,就是,没有过不去的坎。
   我说,我还记得咱们也遇到过类似的天气,只不过时间没这么长。那时,水稻都是人工收割,信息闭塞,没有天气预报,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自观天象从事劳作。也会遇上细雨霏霏的日子,成熟的稻子来不及收割就倒伏,或站着发芽;有时正在收割时连续降雨,匆忙捆起上垛,几天后可在细雨中见到稻谷垛顶蒸汽腾腾,大家便哀叹稻子又焐了。焐了的稻米会发黄或发红,口感差。稻草发霉,牛也不愿吃,冬天就得挨饿。
   这些我们经历过多次了。谈起那时抢收的紧张和辛苦,那种场景仿佛历历在目,父亲和幺叔不禁又发了一通感慨。幺叔还说,尽管现在农业机械很先进,但遇到今年这种特殊情况也无可奈何,希望以后有更先进的机械和设备出现。
   幺叔说,我在抖音上看到,由于积水严重,田地塌陷,有些收割机根本无法下田收割。不过,一些烘干设备在这次抢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可惜数量不足。不知道那些先进国家如何处置这种状况的?
   具体情况不清楚。我实话实说。但我知道有些国家早就采取了农业产品保障制度,类似于我国2012年才开始推行的农业保险。
   幺叔说,但愿受灾的田地都买农业险了。这么多年了,我咋没听过咱们村谁买过农业险?对了,咱们这里早就不种庄稼了。我以前办养猪场时就买过保险,感觉心里踏实多了。不知茶园是不是也可以买保险?
   你手机玩得很溜,上网查查呗。你的茶园那么大,收入大部分靠它,可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该多了解保险知识了。
   听我笑着这样说,幺叔也笑了。
   这场雨对生活在城里的人没啥影响吧?幺叔接着问我。
   影响也大。老人小孩容易生病不说,人们上下班和学生上学就不方便。平时就堵车,阴雨天更严重了。打伞的行人、穿雨衣的骑行者多,车流量也大,道路湿滑,视线差,安全性大大降低,时常出现交通事故。衣服洗了干不了,家里有些东西都发霉了。跟你说的一样,我感觉自己的心也快发霉了。不过,相对于受灾的农民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好在天气预报显示,下周就晴了,让人烦心的日子就要过去了。
   我也一直关注天气预报,也知道天快放晴了。父亲接过我的话说,这场秋雨,给人带来了灾难,也给人以教训。面对自然灾害,我们要有预防和后期保障措施,临危不乱,泰然处之。现在的天气预报还是很准的,作为农民,在注重配套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好天气预报。
   说完这些,老父亲忽然笑道,有些话,我还是从电视上学来的呢。我力争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我觉得,现在的农民文化水平大多不低,掌握农业知识和相关政策的能力比较强。面对这场雨灾,我相信他们能平安度过。再说了,哪能年年都会风调雨顺呢?
   起风了,一股深秋的寒意,从门缝里,把湿漉漉的空气透进来,让人发凉。
   这寒意,坐在堂屋里的我们都能承受。但我知道,在那些被雨水肆虐的土地上,有一些人正在承受着比这更沉重的寒意,那是汗水付诸东流的心寒,也是望田兴叹的艰难。
   幺叔站起身,说要去巡视茶园。他接过我递过去的一支烟,一边走一边严肃地对我说,帮我多了解一下茶园方面的保险政策,靠天吃饭不保险啊。
   我爽快地答应了。心想,这场雨会让不少人增强了保险意识。
   雨,还在下。此刻,那份萦绕在我心头的潮闷,似乎被吹散了一些。
   我到北厢房看了看,水桶尚未接满,我倒后又放上,水滴啪啪作响,甚是刺耳。父亲说,已联系相关人员了,天晴了就来检修,放心。
   一句不经意的“放心”,让我心生温暖。是啊,放心吧,雨会解锁,天就要放晴,阳光很快会扫除大地上的阴霾;放心吧,一切都会过去,这场雨带来的创伤很快就会愈合。我们权当这场旷日持久的雨是个冒失鬼,来的不合时宜,忘了分布时空。何况,正如老父亲所言,“哪能年年都会风调雨顺呢?”我相信,若再出现这种状况,一定会有更好的应对措施。
  
   2025年10月21日

共 362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多年来最长的连阴雨,把中原大地泡进“灰汤”。作者驱车返乡,一路所见不是丰收的金黄,而是倒伏的赭褐、发霉的花生、趴窝的收割机;所闻不是秋日的稻香,而是瓦檐漏水的滴答、农民心碎的叹息。文章以“雨”为经,以“情”为纬,把宏观灾情织进“我”与父亲、幺叔的炉边闲话:从抢收无门、烘干设备不足的焦虑,到“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尴尬,再到农业保险、天气预报、全球变暖的追问,层层递进,既见天灾之重,也见人祸之轻——我们早已习惯把“看天吃饭”当成宿命,却忘了给天空留一条制度与科技的“保险绳”。更令人动容的是文本的温度:父亲一句“哪能年年风调雨顺”,把苦难化为坦然;幺叔“帮我问问茶园保险”,把无奈转成自救;作者“雨会解锁,天就要放晴”,把悲悯凝成希望。三代人的对话,完成了从“靠天吃饭”到“靠制度吃饭”的观念接力,也折射出中国小农社会向现代风险社会转型的阵痛与觉醒。本期“乡村叙事”栏目推出此文,意在提醒:极端天气不再是“百年一遇”的修辞,而是“年年相遇”的日常。当气候变暖把季节表撕得粉碎,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灾后的“抢救”,更是灾前的“投保”、灾中的“预案”与灾后的“修复”。这篇“秋雨记”成为一声铃铎,唤醒了更多“幺叔”去点击“投保”按钮,也唤醒了更多“老屋”在瓦片上装上保险栓。阳光终将回来,但我们要学会在阴雨里把伞撑好,把屋顶修好,把制度搭牢——如此,方能与无常的天平起平坐,把“心寒”变成“心暖”,把“冒失鬼”挡在门外。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021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10-21 12:47:52
  作者以秋雨为镜,照见农事与人心;家常闲话里,融入气候忧患与制度思考,悲悯而克制,温润有力。好文,值得细细品读!
回复1 楼        文友:水中天        2025-10-21 12:55:20
  感谢芹芹森老师编发小文。天气转凉,望老师添衣添福,开心快乐!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10-21 12:48:17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创作愉快!
3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10-22 09:41:10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回复3 楼        文友:水中天        2025-10-22 10:11:30
  感谢纪老师鼓励!顺祝健康快乐!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