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红】国棉人共同的时光记忆(随笔) ——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
一条棉纺路,半部郑州史;
小妞小妞快快长,长大你也进纱厂。
——郑州民谣
今年国庆节后,我慕名参观了郑州纺织工业博物馆,该馆位于郑州棉纺路北,是在原国棉三厂办公大楼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参观缘由,来自家乡卫辉也有一条棉纺路,也有一个国棉大厂华新纱厂。国庆期间,家乡的棉纺路整修一新,现代柏油路,蓊郁梧桐林,与百年老厂、民国风情的遗址围墙,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一时间,成为了年轻人的打卡地,老年人的怀旧路。
郑纺博物馆2023年正式开放,已经两年,在入门大厅的电子屏上签名后,显示出我是第15万另66名参观者,六六大顺,吉利。因为我不是国棉的退休职工,如果是,凭身份证或有效证件,还能显示签名人曾工作过的车间、工种、岗位,为具有怀旧情结的国棉人,提供广阔的遐想空间。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之初,五个大型国棉厂,在郑州西郊先后拔地而起,棉纺路北,是工业厂区,南是生活和后勤服务区,十万国棉人聚居于此,棉纺路撑起了郑州“纺织城”,曾经的美誉和荣光;承载了郑州现代纺织工业,曾经的崛起和辉煌。
棉纺路上美女如云,上下班的女工,圆桶型的白帽子、印着鲜红国棉厂名的白围裙,是标配,是郑州最独特、最靓丽的风景线。
现在的父母望子成龙成凤的观念是,上清华北大、大学毕业当公务员,但是那时候,“纱厂的闺女、铁路上的儿”却是父母的炫耀和自豪。
纱厂纱厂,机器一响,黄金万两。纱厂女工工资高,待遇好,时尚新潮,结婚对象不愁找。以前企事单位、政府学校的工会组织,除了组织劳动竞赛、文体活动,还担负为男职工解决人生大事的职责,于是常常找上门,与国棉厂工会举办联欢联谊,心照不宣,实际上,是为优秀青年与纱厂女工牵线搭桥。“小妞小妞快快长,长大你也进纱厂”是郑州父母的期盼,也是女孩子的幸福追求和向往。
之后,随着国企改革深化,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计划经济的堤坝,被市场经济的浪潮最终冲垮,五大国棉厂先后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国棉门楼,历经风雨沧桑,早已褪去昔日的朱红,机器轰鸣的国棉厂区,取而代之的已经是,商业大厦的霓虹和高层商品楼的富贵。不过,幸运的是,国棉三厂列入了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也许如此吧,办公大楼才没有消失在历史的洪流里。
但是,郑州不会忘记如火如荼年代,国棉厂的历史贡献,十万国棉女,更不会忘记青春和激情燃烧的时光。近年来,在人民群众的关注中,在郑州市的不懈努力下,出台了《郑州市国棉三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旨在传承城市文脉,留住历史记忆,弘扬劳动光荣,再创时代辉煌。现在开放的纺织博物馆,仅是规划中,保护开发的首个项目。
博物馆分为原纺织设备区,陈列着当年的织布机、梳棉机,虽锈迹斑斑,但欢快的轰鸣似乎仍在回荡;车间场景工作区,黑白照片记录着纺织工人夜以继日忙碌的身影;劳动光荣区,陈列着国家省市以上劳模的奖状、证书和照片,承载着国棉人的荣耀和记忆;纺织之家区,陈列着纺织工人家庭收藏的生活物品,如家具、床、书架、脸盆、二八大杠自行车……,睹物思情,相信国棉厂的寻旧者,看到这些,都会时光倒流,重回自己简朴却难忘的岁月。
从馆里出来,正好看到某摄制组,在忙碌地布置这座办公楼的前脸作外景,准备拍电影,可以断定是工业题材,但不会是今天的故事,那么,是重现当年国棉的辉煌?还是国棉人下岗的悲怆?不得而知。我和剧组人员搭讪,希望了解剧情,但被不便透漏的微笑婉拒了,那就拭目以待吧。
上世纪初,河南省创办的卫辉华新、郑州豫丰、安阳广益、武陟成兴四个纱厂,奠定了我省近代棉纺工业的基础,但是,新中国之前,兵燹战火,吞没了广益和成兴。而历经磨难、九死一生的华新和豫丰纱厂,解放后焕然一新,加入了国棉序列,豫丰为郑棉二厂,华新纱厂独树一帜,在豫北大地迎风飘扬,倔强地一直坚持到和郑棉三厂一样,列入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名录,遗址列入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完成了国棉的历史使命。
最近,卫辉红火了棉纺路,也红火了华新纱厂遗址,年轻人在棉纺路欢声笑语,老华新在遗址回忆当年。从卫辉媒体发布的视频看到,华新纱厂遗址内,并没有郑棉三厂那样的博物馆和陈设,感觉遗憾。我相信,这是卫辉和华新国棉人的期盼,希望家乡人的期盼早一点实现。
郑州和卫辉国棉人,有着共同的时光记忆。
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欢迎华新老工友、老姊妹们,参观体验!
另,有关图片在柳岸群,欢迎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