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父亲的退休生活(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小事】父亲的退休生活(散文)


作者:深深山人 秀才,1147.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0发表时间:2025-10-21 21:41:09
摘要:如果父亲还在世,今年就是足足一百岁了,一转眼,父亲也离开我二十四年了,我一直觉得对不住父亲,因为父亲退休后的日子都过得很清苦,没有享过一天福。

如果父亲还在世,今年就是足足一百岁了,一转眼,父亲也离开我二十四年了,我一直觉得对不住父亲,因为父亲退休后的日子都过得很清苦,没有享过一天福。
   父亲从退休到去世总共十八年,这十八年间我家里都在艰难中度日。艰难的原因是家中人口多,开支大,家中还借外债修建街上的房子,这外债一还就是好多年。再加之四哥工作后经验不足,花钱买过好多教训,这也加重了我们家庭的负担。这期间我外出读书,也花了不少家中的钱。所以父亲直到离世时他手里都很拮据,有时候甚至连酒钱都发愁。凭父亲的资历,在退休生活上应该很体面,但是因为家庭拖累,父亲很多时候在退休的同类人中生活得很狼狈。
   父亲在退休那年的冬天,家里便开始修建街上的房子。因为之前家中就没有积蓄,这房子全是借外债建起来的,为了还债,家里很多时候入不敷出。在偿还外债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完善房子的装修。所以父亲工资很多都用在了房子的装修上,再加上我外出读书的时间长,初中、高中、大学,少不了花了不少父亲的退休工资。
   之所以在街上建房,是因为当时我们家因为政策的原因,一家九口人中有五口转为了城镇户口,退出了五口人的耕地。当时能由农村户口转变为城镇户口是一件体面的事,但仅凭父亲一个人的退休金和母亲租房开的一个小饭馆,一家人要生活下去实在不是一件简单事。再加上我们六兄弟都陆续长大了,要成家了,仅凭乡下老家那房子,怎么能行,于是父母亲一咬牙,便举债修建街上的房子,为的当然是我们家庭能由原来农业型转变为工商之民。这个转型是在家庭的阵痛之上进行的。
   街上的房子最初就只是立起了支架,盖上了瓦,所有的屋子现在共七间,但当初只装起了三间屋子,其他的四间都是后来十多年的时间里慢慢完善的。父亲在房屋的装修之中负责了整个房屋竹篾墙的编织。这工程量很大,所有竹篾墙的面积大约一百个平方米,从竹料的采集到竹片的开启,再到竹篾墙编织,都是父亲一个人完成,因为当时我们家只有父亲一个闲人。母亲负责一家人的统筹,还要经营饭馆,大哥两口子要负责耕种,二哥在部队,四哥刚初中毕业,帮着做农活,五哥以下我们三兄弟还在念书。而父亲在编篾墙时很执著,任劳任怨。父亲在十七岁之前生活在农村,应该做过一些简单的篾活,再加之编织篾墙不是精细活,所以这活父亲做得很认真。
   父亲退休之前的手是很细腻的,但在编织篾墙的过程中,手不时会被竹片或竹刀划伤,时间久了,父亲的手上总会有不少大大小小的伤口,原来细腻的手已变得粗糙和结上了厚厚的茧巴。整个房子的篾墙由大约有80个柱子和穿木构成的长方形格子组成,往往一天编上最多三个格子。从材料准备到工程完工,父亲用了差不多半年时间。那段时间,父亲总是起早贪黑,废寝忘食,默默地编织着,他就像一只勤劳的蜘蛛,那房子的木架就是一张巨大的蛛网。有时夜里挑着灯也在工作。
   编篾墙所用的竹料要从二公里外的山坡上扛下来,一捆水竹差不多一百斤,从竹林砍好,再扛回家,往往要半天时间,半天时间下来便会腰酸背痛,累得够呛,而整个房子所用的竹料也大约要三四十捆,很多时候都是父亲亲自去竹林当中扛回来的。仅仅这竹篾墙就耗去了父亲不少的心血。
   编篾墙最初是将水竹开为约二指宽的片,再根据格子宽度,用竹片在格子中间等距离横向排上几组纬片,再一片片竖着的经片编进去。因为纬片的头部是削尖钉入柱子上的,所以这篾墙很结实。最后在篾墙上糊上石灰泥,最终就形成了洁白的编篾墙了,它不仅美观,而且实用。老家街上的房子今年已是四十二年了,那篾墙还是完好的。这每一片篾条都凝聚着父亲的心血。
   在纺织时,靠近地面的还不难,但离地面或楼面的墙在编织时,还必须搭上手脚架才能施工,作为一个年近六十岁的人,一个长期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一个很少做体力活的人,父亲做这样的事还是很难的,但是困乏了就吸上一阵叶子烟,晚上睡觉时喝上二两包谷酒,浑身的疲劳好像减少了好多,明天又是忙碌的开始。
   那时我们乡还没有成立老年协会,父亲退休后稳定的老朋友是开小商店的郭昭谱,开酒厂的侯思权,粮站的老职工刘公彬。他们的聚会地点往往就是郭昭谱的小商店,他们总是坐在一起吹牛。郭昭谱是地主子女,解放前的简师学生,旧学基础很扎实,有文化。他参加过国民党田动云部的反动武装,解放后被劳改过几年。他开一个小商店,紧巴巴地过日子。候思权是一个精明的酒坊业主,说话很客气,为人很谦恭。刘公彬作为粮站老职工,在当时是很受乡里人敬重的一个职务。他们几个人共同的爱好都喝酒,也都爱抽叶子烟。很多时候,他们一相遇就可以坐三五个小时,杯子中的酒转着喝,一转又一转。他们中间炉火从明变到暗,再又添上煤,又从暗变到明。火炉上的茶盅被喝干了,又参上水,被喝淡了,又换上新的茶叶。到后来,在父亲等人的努力下,乡里成立起了老年协会,但老协会的主要娱乐活动是打牌。我父亲是讨厌打牌的,所以他虽然是老协会的重要成员,可他在老协会呆的时间并不多,主要还是与这几个老朋友搞“围炉沙龙”。
   喝土酒和抽叶子烟是父亲的两大最爱。父亲爱喝酒,但是酒品很好,从来不会借酒装疯卖傻。很多时候觉得酒喝得差不多了,便上床蒙头大睡。父亲是老烟鬼,主要抽叶子烟。他很少吸香烟,觉得没有叶子烟有劲。
   那时父亲的退休工资主要是乡政府的财政负担,而我们乡是小乡,穷乡,有的时候父亲几个月还领不到工资,所以父亲有的时候连酒钱也没有。工资一到手,往往这钱很快就用在家里其他开支上去了,所以父亲有时不得不到老朋友郭昭谱那里去赊酒来喝。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寒酸。其实父亲为了解决酒的困难,也曾准备了大的酒壶,准备工资来了就卖上二三十斤酒放着慢慢喝,但这样的愿望很美好,现实又很残酷,因为母亲会坚决反对一下花这么多钱在酒上。而且父亲喝了酒又会睡大觉,有时会影响他所承担的家务事,所以母亲对父亲喝酒的态度很是反对。
   父亲抽叶子烟花不了多少钱,往往几斤烟就可用上几个月。为了解决烟的问题,父亲还亲自种烟,只是父亲制烟的技术不怎么好,很多时候他加工出来的烟叶并得不到同道中人的肯定。父亲的待客之道就是有男客人来了,便会恭敬地递上两片烟叶。
   父亲退休后最快乐的时光是带孙子,我大哥的大儿子兴江,被我父亲宠得不得了,很多时候是抱着在老家门口的大路上慢慢地走,从大路的这一头走到大路的那一头,好像只要孙子在他怀里,他就永远不疲惫。当时二哥从部队为父亲捎回来一件军大衣,父亲到冬天总穿这件军大衣,总是将孙子裹在胸前的大衣里,爷孙两就在老家门口的大路上看山看水看庄稼,看鸡看牛看虫子。这幸福的情形以至于兴江长大后,都还记得当时的情形。
   父亲退休的那些年,我一直都在读书,最初在乡小学读书,后来去了离家五十里外的区中学读初中,再后来去了离家一百里外的沐爱中学读高中。高中毕业后在家待了一年我考上了乡村教师,但是很快我又先后去了宜宾和成都脱产读了专科和本科。所以我一直都在花父亲的工资。
   2000年,我本科毕业了,又回到老家的学校上课。这时家里的兄长们都成家独立生活了,我还没有成家。我、母亲与父亲三个自然是一家人。当时我就想,我成家之后,一定要让父亲能过上不为烟酒钱发愁的生活。但我这愿望没有实现,因为那年的冬天父亲就生病了,到了第二年的八月份,父亲便离开了我们。
   一转眼,二十四年过去了,时间过得真快。有时我想,如果父亲能再活五年多好。那他可以看到我娶妻生子,可以与我一起生活,我一定会让他不为烟酒钱发愁,我一定让他在同类人的退休人员中活得更体面一些。但是如果永远都是如果。
   唉……
  
  
  

共 30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父亲离去的二十四年里,那座四十二年仍完好的竹篾墙,成了最沉甸甸的念想。退休后本该体面的日子,被外债、子女学业与建房重担压得清苦,近百平方米的篾墙,父亲用半年起早贪黑编织,粗糙的茧巴、带伤的手,还有二公里外扛回的百斤竹料,都藏着他对家庭的执拗与担当。他赊酒喝的寒酸、种烟叶的笨拙,与抱孙子时的温柔、军大衣里裹着的爷孙温情,拼凑出一个平凡父亲的模样。“让父亲不为烟酒钱发愁”的心愿终究成了遗憾,可那些藏在篾条里的心血、围炉沙龙的闲趣、大衣里的暖意,早已化作岁月里的光,让这份迟来的愧疚,变成了永远铭记的父爱。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10-21 21:42:29
  文字满是对父亲的愧疚与思念,读着动容!愿这份记忆常伴,往后岁月安康。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10-21 21:42:46
  文字满是对父亲的愧疚与思念,读着动容!愿这份记忆常伴,往后岁月安康。
3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10-21 21:43:58
  把父亲的付出写得真切动人!祝老师往后日子少些遗憾,多享生活的安稳与温暖。
4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10-22 09:41:55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