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家】骑车去堌阳(散文)
那年,大概是1968年,我正上着初中二年级。
有一天,中午放学了,随着同学们的人流,往校门外走。还没走出校门,看见我娘,逆着人流,向我走来。
我很诧异。在我的记忆中,从我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娘从来没有接过我放学。那时候,孩子上学放学,来来去去,都是自己走。根本没有大人接送的习惯。哪像现在,小学初中的学生,接送孩子的父母及车辆,乌泱泱,堵得学校门口水泄不通。我家里也自然如此。所以,那一次,看见娘来接我,我真的感到很诧异。
娘逆着人流,快步走到我跟前,急匆匆,把我拉到路旁,对我说:“三儿,去延津拉酒咧(方言,相当于的。以下同),有回来咧啦,你去接你爹跟你二哥吧。”接着,又对我说,“你骑你爷爷咧车子去。我刚从地里劳动回来,还没来得及做饭。给你两毛钱,路上买点儿啥吃。”
我的诧异落下地,原来如此。
那时候,我三爷爷在县百货公司仓库当管理员,他将一批去河南延津县拉散白酒的活儿交给了我爸爸,我爸爸组织了二十几辆架子车,车子上装着能装二百斤散酒的空酒桶,赶赴延津县。时间是冬至那一天。之所以记得是冬至,是后来我听说了一个笑话。
我家东邻一个姓王的年轻人,叫王明,刚退伍回家,临出发那天,起了个大早,她嫂子给他下了几碗水饺,大概因为时间紧,没有煮熟。走到半道,王明肚子疼起来,赶紧停下来,跑到路边去拉屎,还没提上裤子,肚子又疼起来。这样,一连拉了好多次。到后来,不得已,坐在别人车子上,他坐在车厢里,手里拽着自己的车子。直到碰见一个乡镇医院,买了药。才慢慢缓解。
有一次,拉着屎,他大声喊了一句,“美荣啊!美荣!为了你,我肚子疼加拉稀!”
美荣,是他已经订婚的对象,他还指望着这一趟挣了钱,积攒结婚的钱呢。
当时,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回来之后,大家便传为笑谈。
我查了查高德地图,现在开车,从东明县城出发,走菏宝高速,到延津县酒厂,只有118公里。我爹他们,当时是走质量很差的公路,有的路段,就是土路。从东明县到兰考县,过黄河,到封丘县,再经过原阳县,才能到达延津县。我又问了腾讯元宝,要是开车,走一般公路,有多远距离,它回答,155公里。也就是说,现在开车走公路,还得310里地。当时,交通条件那么差,要走很多乡间土路,自然要绕很多弯,距离只能更远。
我爹临走说,“要是顺当了,大概十天左右就赶回来了。”结果,都半个月,还不见人影。我娘当然心里焦急,曾经在我面前嘟囔好些次,“咋还不回来啦?咋还不回来啦?”所以,听我三爷说有的回来了,我娘自然心急,一心急,从地里刚进家门,就跑来找我了。
我自然不敢怠慢。骑上车,按照打听好的路线,沿着向兰考方向的公路,疾速前进。
那时候,刚学会骑自行车。刚学会骑自行车,却又不能经常骑。
自行车,本来是我爷爷所在的一家国营文具店(店里只有两个人)的公车,主要是用来起货的。爷爷下班骑回家,当宝贝看,而且,他说,“这是公车,家里人,谁都不能乱骑。”所以,那辆自行车,家里人只能看,不能骑。
后来,车子破旧了,作价卖给我爷爷了,我爷爷才让家里人骑了。然而,那时候,一辆自行车,犹如现在一辆凯迪拉克,是一大家子最珍贵的宝物。我前面,还有我爹,三个叔叔,一个哥哥,轮到我骑自行车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无论如何,我总算是抓住不可多得的机会,借助那辆自行车,学会了骑车。
那时候,刚学会骑自行车,跟如今刚学会开车的人见车就想开一样,看见自行车就想跨上去骑走。那一次,总算是逮住了可以骑车跑公路的机会,颇有点儿像如今中了彩票大奖一样的感觉。一开始,自然兴致勃勃。
骑上车子,走到大公路上,双脚蹬得飞快,车子像离弦的箭一样,“嗖嗖”往前飞。身上出汗了,解开棉袄扣子,任凭凉风吹。
骑了大约二十里地左右,到沙窝附近,遇见两辆拉着酒桶的架子车,一看,没有我爹和我哥,向他们打听,“我爹和我哥还有多远?”
其中一人说,“大概得相差二十里地左右吧。”
听了他的话,觉得很快就能与爹和哥见面,赶紧骑上车子,再往前赶。又骑了十几里地,遇见三四辆拉着酒桶的车,还是没有我爹和我哥。问他们,其中一人回答:“说不准,大概还有十几里地吧?”
只好又跨上车子,往前骑。骑着盼着,总盼着能看见拉酒桶的架子车,车速,已经减慢。
第一次骑这么远的路,屁股渐渐麻木,然后,被磨得疼痛。只好稍微磨磨屁股,让疼痛的地方歇歇。一个屁股来回磨,这里疼了,那里疼,撑着往前骑行。终于,大概骑到离城四十里的刘楼,又遇见四五辆拉酒桶的架子车,可惜,依然没有我爹和我哥的身影。问他们,回答:“在后面。”
“多远?”
“说不准。”
后来,上高中以后,语文课本里曾经有一篇《曹刿论战》的古文,文章里有一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用这个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实在是最恰当不过。碰见三拨了,竟然都没有遇上我爹和我哥。心情自然很低落。
再加上,中午没吃饭,水也没有来得及喝,就匆匆忙忙出来了。骑到现在,真是又饥又渴,饿得心慌。想在刘楼小饭铺买点儿吃的,过了饭点儿,不卖。向路边水摊摊主讨了几碗凉水喝。喝罢凉水,歇歇,喘喘气儿,心情平稳下来,又跨上车子,继续赶路。
再骑,屁股依然火辣辣疼,疼也得往前骑啊。骑啊,骑啊,骑到一座长长的拱形桥,沿着斜坡往上骑,快到坡顶的时候,“咯噔”一声,接着,车链子“哗啦啦”一阵响。
下车一看,唉!车链子断了。这一下,没法骑了,只好推着走,也不知走了多远,看见路旁有个修车的,赶紧让他接链子,接好了。修车师傅俩手指头一伸,说,“两毛钱。”
也正巧,身上就带了两毛钱。无奈,递给他。两毛钱递给他,我就身无分文了。
再骑上车,骑到离县城六十多里地的三春集,太阳已经落到屋顶了,路边的烧饼炉又开始烤烧饼了。我还没到烧饼炉前,大老远,闻到了烧饼的五香味道,那浓郁的五香味道,像无数小虫子,一个劲儿往鼻孔里钻。我肚子里的馋虫,也汹涌而出,几乎要钻出喉咙,与它们会师。再馋,我也只能是闻闻气味。因为我已经身无分文,只能狼狈地穿过浓郁的五香烧饼香气的包围圈,像逃兵一样,飞速穿过三春集镇的街道。
然后,过春亭。很快,看见一块石碑上,刻着“东明兰考交界处”,心里明白,一定快接到我爹和我哥了,心情又振奋起来,屁股疼痛,又饥又渴,都为之减轻。
果不其然,拐过一个弯道,骑了不大会儿,远远望见有几辆架子车,前后相继,相向而来。再仔细看看,走在最前面的,依稀是我爹和我哥的身影。脚下加力,骑得更快些。渐渐,看清了,我爹驾着车辕,我哥在旁边拉边套,他们弯着腰,一步一步向前走。我哥看见我,大老远就摆手。
很快,我们终于汇合了。爹停下车,颇有点惊讶地说,“俺三儿,还怪能咧!你知道不,俺刚出堌阳,堌阳离咱家得有八十多里地。”说着,手往西指指,我向西望去,真的,一个大村庄,就在附近,街道,就是公路,两旁房屋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不远,立着一块牌子,牌子上有两个大字,十分醒目:“堌阳”。
写到这里,我在高德地图上查了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从我家到堌阳镇,走我当年走过的路(现在,叫106国道,双向6车道,比当年的路况好得太多了),实际距离是四十五公里,也就是说,我当年饿着肚子,骑了九十里地。
我爹听我说中午没吃饭赶过来的,赶紧从车顶上的布袋子里拿出俩凉馍,对我说,“先吃点儿垫垫肚子,等到了春亭,咱住下来,让你吃饱。”
爹又把自行车绑在架子车顶,拿出一根绳子,绑在车辕的另一边,让我和哥哥一边一人拉边套。
当时,我看见了我的一个表叔,我爹说,“他一条腿有点儿颠,走不快。”
还有前面提到的王明,我爹说,“他因为拉肚子,身子弱,也走不快。”
再有一个,叫不出名字,却知道,他是西关人,也是我们东门里的女婿。我爹说,“离兰考三四十里地的路上,他的车胎爆了,跑十几里地,才找到补胎的,也拉在后面了。”
我爹又说,“到延津酒厂,等了四天,才给装上酒。这就耽搁时间了。”他接着说,“人都是我找来咧,我得殿后,陪着他们,得领着他们安全到家。”那时年少,懵懵懂懂,不知道爹说那些话的含义,等我长大成人,才明白,我爹的话和他所做的,证明我爹是个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男人,也是个讲义气,懂得照顾他人的人。
我们一边走,一边啦着呱儿,大概离春亭还有一半路程的时候,天色完全黑下来了。走在黑黢黢的夜色里,彼此的脚步声,都听得清清楚楚。
走啊走啊,终于走到了春亭,找到一家骡马店,住了下来。
我爹拿出一个面袋,将他们带的剩下的白面全倒出来。白面是我爹临出发的时候,我娘给装的。我娘说,“出门不能亏了肚子。”我娘宁愿让留在家里的人吃杂粮,将家里不多的白面,全装进袋子里,让爹和哥路上找人做饭吃。
我爹给了骡马店老板娘点钱儿,让她擀成面条,下了一大地锅。老板娘加了盐和葱花,又点了点儿油,随着蒸腾的热气,满厨房飘香。
我爹说,“弟兄俩敞开肚子喝吧,看谁喝得多!”
碗是白底蓝花大海碗,一碗热汤面的量,得比我今天用的碗的两倍还多。我和哥哥,坐在灶火旁,暖着身子,“呼噜呼噜”,喝了一碗又一碗,最终,我喝了九大海碗,我哥哥喝了十一海碗,才算完。我哥身子骨比我壮,力气大,饭量也大。那一次,虽然我中午没吃饭,在那场喝面条大赛中,也还是败给了我哥哥。
我爹喝了多少碗,不记得了。反正,他把我表叔叫进来,让我表叔把剩下的汤面喝了个一干二净。
吃得肚子滚圆以后,不大会儿,我们就躺在厚厚的麦秸上,睡着了。一觉睡到大天亮,等我爹喊了好几遍,才把我们弟兄俩喊醒。
走了一整天,我们才走回东明县城,黄昏时分,到百货公司仓库,我三爷还在那里等着,他指挥我们,一桶一桶,安全卸了货。
那一年,我们家里过了个好年,红烧肉和酥肉碗头,白面馒头,一连吃了好几天。过去几年过春节,大年初一初二,还能吃得上肉和白面馒头,初三之后,就又换成咸菜和杂粮了。是我爹和哥哥去延津拉酒挣的钱帮衬了家里,让我们过了一个好年,大饱口福。
人生第一次,饿着肚子骑了九十里地,一直骑到堌阳,才接到爹和哥哥,我也算是出了力。所以,那几天的过年饭,吃起来,更感觉香甜。
现在想来,那次,孤独一人,饿着肚子,骑着破自行车,远行九十公里,也算是对我耐心和毅力的一次考验。我经受住了考验,也为我以后面对生活中的坎坷和磨难,不气馁,不退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敬佩老师毅力,近百里路,真的太不容易。
文章很真实且时代特征明显,总是把人拉回那个年代,无限感慨。
问好老师!
还有题目中的去字,更具前往的动感,个人感觉正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