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金文·收获】母亲耕种的棉花地(散文)

精品 【金文·收获】母亲耕种的棉花地(散文)


作者:王金启 举人,4629.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5发表时间:2025-10-24 19:48:15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在我们老家已经实行了土地责任承包制。那时候,母亲在老家也分得了两块承包地,一块在村子的东北方向,一块在村子的南地。东北方向的那块地大一些有四五亩,母亲种成了玉米;南地的这一块,大约有一亩半,母亲种上了棉花。由于父亲长期在陕西工作,距离老家两千多里地,回来一次很不容易,我家种地的劳动几乎全部落在了母亲的身上。
   最初在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确实促进了农村的发展。特别是那些有劳力的而且人口多的家庭,干起活来一个顶俩,土地翻得深,水浇得透,施肥勤快,收获及时,粮食自然产量高,早早就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对于家庭里缺少劳力,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承包后对于土地的耕种简直就是一场又苦又累的长征。那时候我和两个妹妹年龄尚小,没有力气干农活,上边我的姥姥已经六七十岁,虽然心有余却无法帮助母亲干重活,母亲也不会让姥姥干重活。因此所有的重活累活都是母亲一个人承担着,非常艰辛。
   每一年的春回大地,农村又到了耕耘播种的季节。当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的时候,北方的农民早早就开始了春耕的劳动。
   春耕,首先就要翻地。无论是夏收还是秋收之后,收割过庄稼的土地都会板结起来,土地总要翻一遍才能播种,我们老家把翻地叫做犁地。犁地是一个很重的体力活,需要牲口拉着犁子,人赶着牲口,扶着犁子。首先必须套上牲口(牛或者马,或者驴和骡),一般是男人扶着犁地的犁子,在后边一边赶着牲口一边按着犁子,妇女和孩子没有足够大的力气,往往是顾了前边无法顾后边,或者顾了后边顾不了前边,或者驾驭不了牲口,或者驾驭不了犁子,只有将犁子深深按下去,才能把板结的土地翻起来。那时候我家和另外两家联合起来,买了一头驴。一头驴大约800元钱,母亲拿出来了360元。和我们家联合的两家,一家是前边的邻居,一家是村子中间的邻居。这头驴子长期喂养在东边邻居家。每到耕地的时候,大家总是争先恐后,生怕错过了季节。这时候,母亲由于不会使用牲口,因此总是让前边的邻居家第一个先把地种上,然后是东边邻居家把地种上,在这期间母亲还要去给两家帮忙种地。最后才是耕种我家的土地。一般情况下,由于我家人的忠厚威信,这两家人也长期给我家帮忙。帮忙是帮忙,但农忙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很忙,因此人家只能给我家把地翻好,剩下的活就只有母亲扛起来了。无论是种玉米或者种棉花,都非常艰难。
   母亲那一年要在南地种棉花,于是早早就预备了棉花种子。先在一小块地里培育营养钵,一个营养钵里一棵棉花苗。每一棵棉花苗的营养钵都用塑料布包着,既防止寒冷,又防止害虫。等到营养钵里的棉花苗长得比豆芽长一些的时候,就把这些棉花苗一棵棵地栽在地里。土地要提前整理的一行行的,一行是土沟,一行是土埂,棉花就种在土埂上,等到全部种上了,远远看去,一排排一行行,非常整洁。等到棉花苗再长大一些,就必须把那层保护棉花苗的塑料撕开,这时候棉花苗就开始茁壮成长了。每一棵棉花在成长的每一步,都洒满了母亲辛劳的汗水。
   等到棉花苗长到半大的时候,棉花地里就会有很多棉蚜虫。那时候科技并不发达,也需要喷洒农药,但是效果并不佳,仍然有很多棉蚜虫吃棉花叶子,当然也吃棉花的花蕾。这时候,母亲和姥姥常常带上我去棉花地里去捉虫。我们每个人都拿着一个玻璃瓶子,有时候一上午可以捉到小班瓶子蚜虫,拿回家去喂鸡。在一米多高的棉花地里,姥姥和母亲常常是汗水直流,又热又渴。我那时候年龄小,只觉得有趣神奇,不懂得啥叫劳累。经常是母亲和姥姥给我拿过来毛巾擦汗的时候说:“看把孩子热的脸都红了!”母亲和姥姥让我回家去休息,我总是摇摇头,非要陪着母亲和姥姥在棉花地里捉虫子。
   由于母亲的勤劳肯干,又浇水又施肥,因此棉花长势喜人。那一年的棉花竟然长得一人多高,正常的大人钻进棉花地里竟然看不见踪影。和别人家的棉花相比,母亲种植的棉花秸秆茁壮、叶子茂盛,看上去生机勃勃。很多村里人都夸赞母亲能干,命好,种什么庄稼都会获得丰收。
   到了棉花开花的季节,整个棉花地就像百花仙子有意心疼母亲一样,整个棉花地就像一座花园一样鲜花盛开,五彩缤纷。棉花的花有的是粉白的,有的是紫色的,有的是粉红的,有的是黄色的,每一朵花都开得非常娇媚而且灿烂。这时候,蝴蝶也飞来了,在棉花地里舞蹈;蜜蜂也飞来了,在棉花地里采花酿蜜。地下的草也开始疯涨,草丛里既有蚂蚱也会有小鸟。母亲最关心的是棉花的花朵不要生虫,不要生病。棉花花朵生病的时候,会互相传染,很多花朵会枯萎;棉花花朵要是有了虫子,也会繁殖很快,花朵会被咬死。这时候姥姥和母亲一起努力,我有时候也跟着凑热闹,在棉花地里帮忙薅草。有时候也会捉蚂蚱逮蝴蝶。姥姥和母亲虽然累得汗流浃背,但看上去精神焕发、充满自信。也许在母亲心里一直有一个梦,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会让全家人日子过得更好。
   等到棉花的花朵落了,就会结出棉桃。棉桃最小的时候,就像一棵豆粒那么大小。慢慢得就会越长越大,直到长成一个类似于桃子却比桃子要小的一个棉桃。棉桃的外壳是绿色的,分成四瓣或者六瓣保护着里面的棉花。棉花最初是白嫩的瓤子,就像西瓜瓤一样,水分很多。等棉桃长大以后,随着阳光的照射,棉桃被晒干爆裂,外壳张开,里面的棉花才真正出来了。棉花一般分为好几瓣,每一瓣里面还有一粒或者多粒棉籽,就是棉花的种子。
   到了秋天,棉花长得又高又大,棉桃结得硕果累累,棉花开了,先是三五朵,接着是几十朵,然后就是千万朵,开成了一片又一片。那时候的棉花就像一棵棵小树,树上开满了棉花,恰如天空的一朵朵白云,洁白而轻盈,美丽而丰满。棉花的秸秆慢慢地由绿色变成了紫红色,所有的棉花都在争先恐后千朵万朵地开放。
   母亲早早就计划着,今年给全家套上几床棉被,一床给年迈的姥姥,一床给远方的父亲,一床给我们这些孩子,还要给全家大人小孩每个人都做一身暖暖和和的棉衣。
   到了拾棉花的季节,我们全家在母亲带领下大人小孩一起上,每天都会采摘很多带着棉籽的棉花。慢慢地,我们家里的棉花堆成了小山。我和几个小朋友常常在晒棉花的时候爬上小山,在那里做游戏,滚得爬得满地都是棉花,满身都是棉花。
   这时候,母亲又要操心去弹棉花了。那时候我们老家还是贫困县,一个乡里都没有弹棉花的地方,需要到十五里路之外的县城才能弹棉花。母亲借了一辆架子车,每一次拉一百多斤,分三次才把那一年的棉花弹完。所谓的弹棉花,只是把棉花与棉籽分离出来。等把棉花弹好之后,还有一道工序,就是轧棉花。轧棉花之后的棉花才会变成棉絮,才可以缝制被子和棉衣。母亲又是借了架子车,拉着弹好的棉花去轧花。当时我只是盼着母亲早点回来,现在想起来,一个妇女,拉着一家子车棉花,来回需要赶路几十里,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每一棵棉花总有个别棉桃到了收棉花的时候成熟不了,我们一家人在母亲的带领下还要摘下这些棉桃,晒干取里面的棉花。
   好不容易棉花也弹好了,也轧好了,地里的棉花秸秆也已经干了。棉花秸秆我们老家叫做花柴。每一棵棉花的秸秆都要人工取拔下来。那时候没有大型机器,只有简单的手工工具,用一根一米五左右的木棍,上边插进去一个小指头粗细的铁条,窝成一个钩子,使用的时候,用钩子夹住花柴根部,用力向上一提,就把花柴给提出来了。这个活,也是需要很大的力气的,有时候碰到板结的地,花柴的根又深,多大的力气都难以拔出来。种这样一块地,母亲付出的辛苦常人难以想像。
   等到花柴拔出来了,打成捆,还要从地里运回家来,母亲总是一捆捆地往回背。我那时候年龄小,也要帮忙,总是姥姥在地里捆花柴,母亲往回运花柴,而我也让姥姥给我捆成一个小捆,帮着母亲往家里运花柴。
   到了冬天,昏黄的煤油灯下,母亲常常和姥姥一起一边说话,一边做活。姥姥在纺车前纺线,母亲坐在姥姥身旁给我们一针一线做棉衣。到了快过年关的时候,我们家里不仅盖上了新里新面新棉花的新被子,而且家里每个人都穿上了母亲给我们缝制的新棉袄新棉裤。无论是刮大风还是下大雪,我穿着母亲给我做的新棉袄新棉裤,一点也没有觉得冷,而且感觉特别暖和。母亲还给全家缝制了四个里面装满新棉花的被子,一个给父亲寄到了陕西父亲工作的地方,一个让姥姥盖着,另外两个是母亲和我们一起使用。在母亲的关爱下,我们一家人日子过得暖暖和和,其乐融融。
   如今,多少年已经过去了,每当想起母亲,依然难以忘怀母亲耕种的那块棉花地,因为那块地,曾经留下过母亲的青春印记,流淌过母亲的汗水,也曾经留下母亲难得的笑容。
   想起母亲耕种的那块棉花地,我彷佛看见村里很多邻居走过那块地头,像多年前一样,竖起大拇指夸赞母亲的情景。他们总说母亲能干、命好,不管在哪里种庄稼,庄稼都长势喜人而且喜获丰收,但是他们不知道,作为一个工人家属农村妇女,上有老下有小,为了收获一季庄稼,背后流了多少汗水,又在劳动过程中,比别人多付出了多少辛苦。

共 357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饱含深情的回忆性散文,作者以 “棉花地” 为情感载体,将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生活的艰辛与母亲的坚韧鲜活呈现,字里行间满是对母亲的疼惜、敬重与深切怀念,读来令人动容。开篇先交代时代背景 —— 包产到户后家庭劳力短缺的困境,为母亲的 “艰辛” 埋下伏笔;随后顺着棉花生长的时间轴,逐步展开母亲在棉花地里的忙碌身影,从 “培育营养钵” 时的细致,到 “捉蚜虫” 时的耐心,再到 “拉架子车弹棉” 的奔波,每个环节都紧扣 “辛劳” 二字,让读者清晰看到:那一田雪白的棉花,是母亲用无数汗水浇灌而成。这种以 “物” 为线索、以 “事” 显人物的写法,让母亲的形象既具体又立体,避免了空洞的抒情。细节描写是文章最打动人的地方,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捕捉了诸多充满生活温度的瞬间。通过 “包产到户”“科技不发达”“乡里没有弹棉花的地方” 等细节,侧面展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发展状况,而母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一己之力撑起家庭的重担,其形象不仅是一位普通的农村母亲,更折射出那一代农村女性的坚韧与担当。这让文章的主题超越了 “个人回忆”,多了一层对时代与人性的思考。语言质朴凝练,情感真挚,让读者在回忆的氛围中,感受到亲情的珍贵与生活的力量。精彩美文,推荐共赏!【金文编辑:婉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025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婉影        2025-10-24 19:52:39
  精彩佳作,欢迎品读!
2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10-25 07:43:13
  感谢婉影老师倾情编辑,祝福婉影老师生活愉快!
3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10-25 07:44:33
  婉影老师写的编者按非常敬业认真,提纲挈领,主题突出,总结到位,分析全面。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