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老槐树煎包(散文)

精品 【东篱】老槐树煎包(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40490.3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2发表时间:2025-10-25 05:42:47
摘要:不吃青州的老槐树煎包,去多少次青州,都不算懂得青州。就是这么一个说法,让我再次走进青州,只为一份清真煎包的口味。


   第一趟去青州,因未吃着“老槐树煎包”而留下遗憾,再去,就直扑青州古城中心处的“老槐树煎包”,古城风景不能干扰我的吃包子的主题。俗气吗?不的,这份美食,据说是青州的传统老味道。
   青州,自古有“木青之城”美称,我对树木先发生了兴趣。青州,也许是这个名字,让它始终活在青色中。唐宋在青州繁华起来,植树成风,有了“唐楸宋槐”之说,虽不是成语,却是青州人的古老记忆。嘉木满青州,为“木青”再添品质。
   宋代,有两个著名的文学家在青州做知州,出奇的是,两任知州,范仲淹最先率民在范公亭附近植槐成林,时隔20余年,欧阳修又在府衙周围植槐。这槐树,就成了青州的“城树”,据说,这棵老槐树已有千年史,当为欧阳修时所植,有人说为欧阳修亲手所栽,未见证据。有时,我们愿将美好添加到喜欢的人物身上,不必考证,多了故事而已。也许,青州的槐树,见证了千年的历史,于是有了“山东境内无死槐”之说,古城中心的老槐树就是活标本。
   也许,创造了民间名吃的煎包的第一人,一开始就想着流传百世,无以象征,便相中了这棵老槐树,做了品牌的商标,取“不死”之意。据说,这煎包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和青州名臣冯溥有关。据说,从冯溥73岁告老,被康熙帝恩准回乡,建了偶园,便有了煎包。至于人物和煎包的关系,未见史料说起。凡事,凡好事,多找一个旁证,或许是,这煎包要靠近名人,才打得开局面。一切传说,都是那么美好,不干净的东西,对美好都会躲得很远。
   向来,我对历史名吃提得起兴趣,总觉得,有历史感的名吃,饱含着沉厚的味道。我相信古人的那些选择和流传。
  
   二
   本来投宿青州如家商旅酒店,有早餐送我,但我还是辞掉,直奔老槐树煎包点。
   其实,也是微信抖音技术在助兴,本来查查百度,却马上就有青州抖音来袭,跳出两句诗——
   古槐映煎包,烟火满青州。
   有小字说明,吃老槐树煎包,宜于早餐,三五香喷喷的煎包,一碗滑溜溜的豆腐脑,便开启了一日的幸福生活。还配了表情包,却是老槐树煎包的样子。
   哪棵槐树最高大,就往哪儿走,那是店铺的招牌。店铺是两层的古典阁楼,飞檐翘角,不输宫阙。它已经成为游客必来打卡的网红地,摄古槐老影,留名吃古建,与一场古文化相融,不吃到几个煎包,就无法转身离开,离开都是遗憾。
   店铺无名,老槐树即名字,门楣上写了“正宗老字号”的金字,擦得很亮,煎包香气氤氲,让这名号添了可嗅的美感。“百年”已经无法交待其历史,让我想起刚刚看见的一个店铺的招牌——尚差90年就是百年老店。青州人的幽默里透着一股可爱的诚实啊!真逗,青州人开店,都奔着百年而去,也透着一股做成经典的心思和干劲。
   探头看店内,只有作坊和操作间,师傅们站着低头拌陷包煎包,平底锅滋滋地响着煎包的声儿,一个丰满的早晨,就这样开始活泼起来。门前排着一溜儿小饭桌,小马扎,还有长长的买煎包的队伍。已经罕见排队的盛况了,这里的排队人却是那么耐心,仿佛在等一个千年难得的礼物。吃饭往店门前车多的地方去,已成为我的一个选店习惯了,不必问好不好吃,从众心理在这样的场面准没错。
   青州满烟火。这个“满”字写真也传神,满地烟火的痕迹,油浸浸的,明显是早晨清洗了一遍,但青州石铺设的地面还是经不住吃餐人的杂沓。我并无微词,一个生意,曾经以“踏破门槛”为兴隆标志,如今,门槛之外也有痕迹。据说,青州城人,99%的人要吃一顿这煎包。这是多么好的广告,城内煎包城外也香。
   成了名吃,价格自然不菲。这是行情见长的理由。但老槐树煎包却永远秉持着老百姓认可的价格。荤馅儿(牛肉)煎包1.5元一个,素馅儿1元一个。一碗可口的豆腐脑1.5元。这五六年未见挂出新牌价,于是赢得了一个“好吃不贵”的美评,这评价没有华丽辞藻,是百姓的街巷俚语。所谓“这碑那碑不如百姓的口碑”,就这样真实可寻。
  
   三
   我们听着青州腔的吆喝声,接住窗口递出来的煎包和豆腐脑,看门前已无座位,便在老槐树一侧的台阶蹲着吃起来。一顿饭,两人花不到20块钱,吃着,喊着“物有所值”。心情很佐餐。
   身后一位食客轻点我后背,指向他刚刚腾出的空桌,我微笑谢绝。心中一直疑问,他怎么知晓我为游客。他说了一句“青州人不能让游客委屈了”。心思如此缜密,让我十分感动,竟然擎着煎包,嘴张了半天也没说完整一句话。如果说,这棵千年老槐树,代表的是青州古城的历史,那这位不知姓甚名谁的青州人,则是我接住的一张文明名片。
   街头小吃,一般给我的印象是脏乱差,但这份古老的小吃,却改变了我的印象。那些吃完饭的食客,起身时早就将碗送至门前的筐子,将筷子和纸包自觉收拾进垃圾桶。这种文明的习惯,已经形成了青州人的素质。
   我没有偷窥的习惯,老槐树煎包,一定藏着很多商业机密,有着成熟的制作工艺,我站在门外,看着配料表,盯着作坊,看着一瓢汤淋到煎包上,仿佛是一场淬炼,可能技艺就在这一瓢汤上吧。
   据悉,是用腌制的肉类和豆类制汤,配搭鸡汤和十三香,更有秘制,是用香菇等菌类制汤。第二遍汤,则是用葱花炒香后的食用油。据说,这香葱还来自不远的章丘大葱,这是山东的特产。比例不得知,我只能默默记下这些,回家试做我的“胶东煎包”了。
   在青州,我待在老槐树煎包的时间足够长,坐下来,看食客流连,听着食客吃着煎包闲聊,感觉这份时光特别珍贵,真正的名品,一定来自生活。一株古槐,是历史的见证,也是青州人的“长青图腾”,很多地方,如果有一棵古树,都要以栅栏圈起来,作为景点,供人观赏。而青州人则是想着怎样将一棵树的历史,变成文化,这是敬畏和成长的意义。多少人在这棵古槐处找到了自己的生活节奏。老槐树,在青州古城,不会变得寂寞而毫无作为,它叙述着千年历史,更开枝散叶,以葱茏的目光看着生活在树下的人们。不断建设的新城,太多的是挤压着一处古建,一株老树的生存空间,而他们敬重一棵古槐,就像敬重古城的祖先。我不知古槐的根在地下绵延多远,但它不朽的根一定有着自己的旋律,波及着古城的时光,也感受着古城人的悲欢离合,以绿色不败的形象,诉说着古城依然繁荣的未来。它的绿冠之下,永远的烟火港湾,烟火,就是古树的养分;煎包,就是一粒粒古槐的叶子。
  
   四
   老槐树煎包,在创始人那里,可能是为了维持生活而选择的挣钱方式,但也从此,变成了一城青州人的共同时光记忆。很多东西,因为没有了现代生活的意义就没落了,消失了,但煎包却一直是传统中不可放弃的口味。我认为,天下最喜欢吃包子的城市,一定是青州。不管评选天下几大包子,青州的老槐树煎包一定上榜,因为这份共同口味的记忆,是其他包子无法攀比的,起码历史不够味,兴盛不够规模。
   “让我一次爱个够”的歌词,我修改成“让我一次吃个够”。为了好好看古城的偶园,我决定再住一晚,也因为这老槐树煎包的吸引。
   本来这老槐树煎包,属于早餐美食,我就要破了这吃法,傍晚,再入青州古城,自东关街进入,直抵门店。
   一眼发现,那些可能要进入夜市的摊位前,有人就在吃煎包。其形我认得。包子褶纹就像走了大半圈的针线,煎包呈马蹄形,怪不得在摊前有青州人喊“来10个马蹄”。是啊,青州古城的买卖经济,迅速发展,夜市连着白昼,我仿佛听见另一种“马蹄声声”的行进节奏。
   再卖一袋,做晚餐。纸带上印着“清真”的符号。我没有想到宗教,而想到了兰州拉面。曾在兰州吃过特别正宗的拉面,曾问店主何为“清真”,他笑笑说,你选一碗清真面,就选择了仪式。还是不懂,一直记得。
   青州是回民的聚居地,在古城的居住者达28000多人,老槐树煎包,一直坚守着“清真”,从不担心有假的。青州也有各种名称的煎包,我去问“刘家”店主,他说他的煎包不是清真。这话需琢磨透,才算懂得饮食之趣,包含着青州人真诚。
   回族,毕竟占人口的少数,在汉族占主流的内地城市,那些少数民族饮食品牌,多是外来的,而青州,培育了一个从未间断的名品。所谓的民族融合团结,更需要保持民族特点。如此看,青州是一个多么包容的城市。老槐树煎包能够活下来,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必然。老槐树煎包,在一个接近百万人口的青州,能够存在下来,被青州人(主体是汉族)接受,并喜爱,这足以看出民族融合的程度和力量。多元接纳,潜在影响,是一个城市有着共同口味的本质意义。
   把老槐树煎包摆在房间的桌上,我才细细欣赏,就像做一场宗教礼仪。发面雪白,若“大如席”的雪花飘;煎包的底儿,焦黄如秋叶,托着一股香气。几百年不变的样子和味道,我有了一种穿越感。
   “真”,是煎包的灵魂。无论清真与否。所以,只要是“老槐树”的,可以分南槐和北槐,都必须清真。
   我们讲“求真”,避免掉进错误的陷阱。老槐树煎包讲的是“守真”,守住老传统,老工艺,老手艺,老味道,坚守自我。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理趣和真理。
   很多具有历史性的东西,都不同程度地经过废弃、风化,甚至破坏,我们就需要用“发扬光大”的精神,来修补和传承,而老槐树煎包是一个例外,它一味至今,要感谢“老槐树人”,感谢青州喜欢吃老槐树煎包的人,将“一脉相传”的美好延续下来。在饮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上,青州是个典型。
   妻子说我从小就是见了包子、饺子,走不动,不要命,一口一个。我点头。是啊,胃口还好,这份童真依然还在。还能猛吃海喝就是幸福的指标。
   妻子又笑我,开起了玩笑说,就为吃两顿煎包来青州?
   我说,你不是就为当一回好汉,留几张照片,让我折道开车几百里去长城,站在居庸关、山海关,登上八达岭?
   哈哈,彼此彼此!
   我想,从此,去青州有一个诗意的目的地,我的导航选择“老槐树”,以慰我的乡愁,(我说的乡愁并非妄言,在唐虞夏商时期,荣成隶属于青州)得到了一份爱不释口的美味——煎包。
  
   2025年10月25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96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棵老槐树,一份水煎包,一碗豆腐脑,竟然注定一座名城的丰硕历史。不知道是老槐树煎包的唯美,还是老师的执着,总是让人馋了一口。关于老槐树,关于水煎包,关于一座城的厚道和人文,都将是生活调味的必须,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古槐映煎包,烟火满青州。这是一个丰满的早晨,亦是一个文化的早晨。小小的煎包,在一座名城里细数时光。青州,自古有“木青之城”美称,我对树木先发生了兴趣。树木是生命摇曳身姿的成本,是城市得以驰名的永恒。范仲淹最先率民在范公亭附近植槐成林,时隔20余年,欧阳修又在府衙周围植槐。这槐树,就成了青州的“城树”。千年古槐见证千年历史,见证有历史感的名吃。老槐树煎包,宜于早餐,三五香喷喷的煎包,一碗滑溜溜的豆腐脑,便开启了一日的幸福生活。这幸福来自于平底锅滋滋地响着煎包的声儿,来自于小煎包可嗅的美感,更来自于老师心底对于文化传承的厚爱。城有城色,树有树龄,煎包有煎包的骄傲:好吃不贵的美德,秉持着“这碑那碑不如百姓的口碑”的真实可寻。寻一份美味,寻一种和善,寻一处非遗,寻找老槐树煎包以谋生而介入生活,却成就了一城青州人的共同时光记忆,这份时光记忆包含着一种“马蹄声声”的疾驰。老槐树煎包能够活下来,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必然。“真”,是煎包的灵魂。老槐树煎包讲的是“守真”,守住老传统,老工艺,老手艺,老味道,坚守自我。守的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理趣和真理!要想认识一座城,吃一顿美味早餐,那就从《老槐树煎包》开始吧。美文欣赏,力荐阅读!【东篱编辑:金刚狼】【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025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10-25 05:44:37
  老槐树煎包能够活下来,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必然。“真”,是煎包的灵魂。老槐树煎包讲的是“守真”,守住老传统,老工艺,老手艺,老味道,坚守自我。守的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理趣和真理!要想认识一座城,吃一顿美味早餐,那就从《老槐树煎包》开始吧。感谢赐稿东篱,期待您更多佳作!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25 09:26:58
  谢谢金刚狼老师的精彩编辑,辛苦了。一顿饭,能够留住记忆的不多。特别去吃一顿饭,可能只有我倒青州吃老槐树煎包了。因为第一次去有个遗憾,人家说,不吃青州的老槐树煎包,就是没有来过青州,而且不懂得青州的味道,所以执着地去了。清真两个字,我在兰州听到解释,但只是一个大概,这次真切感受,清真,在我眼中就是真,真是宗教的理念,也是生活的核心主题。青州人守真,是很执着的,佩服。认真品一道菜,吃一顿饭,特别是吃点名吃,那就是最幸福的生活。远握,期待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10-25 09:40:15
  一种美食能传承下来,除了有经济的因素,再就是味蕾的需要。煎包以树命名,还不多见,赞同老师的解读,大概是期冀煎包像老槐树一样不朽吧,开枝散叶,枝繁叶茂。到一地,不光是浏览名胜古迹,一定要品尝至少一种当地的美食才算完美,老师做到了,还留下一篇美文,让我们大快朵颐,回味无穷。精彩游记,拜读学习,秋日愉快,佳作连连!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25 10:21:54
  美好地解读,增加了食物的内涵,吃起来就有滋味了。看风景,我觉得也是如此,没有历史的风景,就是苍白的,我一直持这样的观点。老槐树煎包,可能是青州一带的人文特色有关,这里的人不像胶东人,早餐在家自己做,一般是在外面吃,这样就给煎包以发展条件了。我吃了两个以树命名的煎包,另一个在即墨古城吃的,是大柳树煎包,味道不同,都有历史感,我喜欢走进一座城,找点小吃,干净是第一要求,小吃还必须要历史,尽管味蕾可能品不出老师,但心中装着,这篇受到汪曾祺的散文影响,不过,写得没有他的散文那么朴实。谢谢韩老师的精彩解读,辛苦了。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10-25 13:09:09
  此文情味醇厚、意蕴绵长。作者以青州名吃“老槐树煎包”为线索,巧妙地串联起历史记忆、风物人情与生活哲思,读来唇齿生香。开篇直言因未吃到煎包而再赴青州,设置悬念,引人入胜。随后,作者并不急于描写煎包,而是从容地由“青州”之名引出“唐楸宋槐”的历史,由欧阳修、范仲淹植槐的典故,自然过渡到作为品牌象征的“老槐树”,再引出与名臣冯溥相关的传说。这种铺垫使得煎包尚未出场,已有了历史的厚重感。文章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味,如“古槐映煎包,烟火满青州”、“踏破门槛”等,既有古典散文的雅致,又不失现代白话的流畅。结尾处与妻子关于“吃煎包”和“登长城”的玩笑,平添生活情趣,使文章亦庄亦谐,亲切感人。值得细品的大作,文采灼灼,拜读受益,问候怀才老师,深秋心怡!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25 16:54:57
  谢谢罗老师的不吝赞词的评价,惶恐,继续努力。谢谢!辛苦了。老槐树煎包,有着很久的历史,沉淀了味道,有时候不一定吃的出来,但想想也是美的。这篇作文,开篇想铺垫一下,说明心念日久,多有所思,然后过渡到老槐树上,写煎包。罗老师读文非常细致,谢谢你的用心欣赏。我也始终在想,这老槐树煎包和这些历史现象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想探究一二。享受美食,不仅仅是吃,是舌尖上的功夫,也有问候的要求,否则滋味锐减。结尾的笑料,完全是兴趣所致,也交待了我最近的行程吧。非常期待罗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万事胜意!
4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10-25 19:30:30
  老槐树煎包,传统老味道,它带着时代特殊的印记,有着自己的特色,肯定是能存活下来,跑那么远吃一顿老槐树煎包,成就一篇美文,收获多多。多读老师的文,收益良多,谢谢。祝老师天天开心!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25 19:33:40
  现在的日子,好了,好像一顿饭不是为了吃饱,除了干活,有时候就是一种享受。我就是带着去品的心情,所以就发现很多。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精彩留墨,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5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5-10-25 19:50:48
  如此美味的青州老槐树煎包真让人垂涎三尺!拜读怀才老师佳作百看不厌!真好。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25 19:53:07
  中国各地的包子能够上榜的很多,我喜欢吃这种地方特色的,青州的老槐树煎包,风格风味都不错。谢谢枫叶老师精彩留墨,想必枫叶老师也是喜欢吃包子煎包的吧?
6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5-10-26 09:44:09
  煎包好熟识,好像老师在哪篇文章提起过。读完文章闻到香味,流了口水,真香!拜读好文,问候老师!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26 09:48:08
  我之前去即墨古城的时候,贪吃并爱上了那里的大柳树煎包,那是名吃。这次去青州吃的是老槐树煎包,都是煎包,在这两个地方(古城)复活了,谢谢森林老师的精彩留墨,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7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5-10-26 13:19:19
  槐花包我吃过,槐树就没有吃过,槐花蒸包子好香哦,蒸出来一股春天的味道。第一次,感觉回味无穷,味道特,不错。老师文章真棒,学习欣赏,祝老师创作愉快!问安!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26 13:55:21
  槐花包子和老槐树煎包不是一个概念啊,槐树花包包子,只是馅儿是花馅儿,而老槐树煎包是牛肉的,也有素馅的,是清真的。什么时间蓝色老师去青州吃一顿这个包子,味道很美。谢谢蓝色老师的留墨,谨祝创作快乐。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