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难忘的翠竹青青摇光影(散文)
我的故乡在枞阳县,叫大墩庄。村子后头立着两座土墩,上面长满青草、栽着石榴树,如今已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远望过去,它们就像一对金笔斗,稳稳撑着我的家园。
大墩上还有个小竹林 ,大一点的竹子有手指粗,小竹子毛笔竿细,约一人高。远望小小竹叶就像一只只小绿船,在风中飘来飘去。小鸟在头顶叫喳喳,满耳都是乡村的鲜活与热闹。小小竹子在爷爷手里是难得竹料,如;编箩筐,烧饭,赶牛棍。爷爷还常挖长竹根回家加工黄烟筒,他每当做好黄烟筒便抽黄烟,面带笑容地说,又是一把好烟枪。
那时,生产队修江堤和电灌站,为挑土买了十几根竹扁担,该扁担是半边毛竹竿加工而成,长约五尺,宽约四寸。古人讲;小小竹扁担长又长,挑担白米到枞阳。肩挑竹扁担感觉比木扁担挑起来,柔软轻松一些。我看着扁担心里想着这碗口粗的大竹子从来没见过,只有在书本里看过图片,渴望有一天亲眼看看那竹海,摸摸大竹节,体验太阳照射在翠竹叶,竹笋美好光影。
那些年,我经常出差到潜山县。汽车行驶在公路上,透过车窗玻璃看到乡村人家,烟囱吹烟,农人在田间耕田。山脚下,连片的毛竹林泼洒着浓得化不开的绿,清新的绿意扑面而来,晕车的昏沉和瞌睡虫瞬间被赶跑了。两小时后,汽车停在源潭埠加油加水,我看见路两边摆放着一根根高又粗的毛竹,匠人在不停制作各种工艺品,有竹椅,竹蓆子,等。许多人前来采购竹器等,这山区集镇竹器给老百姓带来经济收入又繁荣市场。此场景,我还是首次见到,内心充满好奇,暗暗发誓,等有机会定要走进山区探望这竹海美景。
那天,恰巧同县里一位老同志(单位里人)到官庄乡办事(大山区), 他个子不高,脚穿黄军鞋,他热情地对我说;本人姓花是官庄乡本地人,官庄是大山区(桐城,舒城,潜山交界)赶不上班车(如今是农家乐打卡地)。这位老同志热心地对我说;前往官庄没有直达车 ,改乘黄柏乡汽车,再到官庄。
汽车行驶在乡村公路上,窗外天空晴朗,巍巍天柱山峰,就像九龙盘柱竖立在眼前,看那山间三祖寺佛门琉璃瓦时隐时现,听寺庙钟声入耳,山下小桥流水,路边梧桐树叶茂盛,小竹林等连成一片,绿叶树丛中露出屋顶及烟囱吹烟飘动,如同人间仙境。瞧这一路景色我还没欣赏够,汽车终于到站。
我背着包跟随花老走,他身体结实,善谈,有时走累了就在竹林边坐下抽黄烟,看他黄烟吸着过瘾,我送他一包阿诗玛香烟,他特别高兴。他手指前方竹笋说;竹子长高不长粗,竹笋出土时就看到竹子粗或细,我笑着为花老点赞。我看此处竹子真大一根根毛竹碗口粗,竹节就像莲藕一样一节节生长,竹林中闻到了翠竹清香。
我们走在山间小路上,花老指着大山同我聊起当年在家乡参加革命的故事。他叙说;小时候,家庭贫寒吃不饱穿不暖,为管饱肚子,身背一张狗皮带碗筷子走四方,讨饭保肚子,狗皮夜间作垫子睡觉除湿保暖,度日如年。渴望总有一天吃饱米饭,穿上新衣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那年夏天,天气特别热,他在大树下乘凉,前面来了一位中年人向他问路并同他聊天还送两个米粑吃,并宣传共产党救国救民等,他叫我带路上山,我说;此山高路险,但是,我从小在天柱山脚下长大,这里地形,道路我熟悉。我们带上竹棍子,夜间探路,竹林深处用棍子扫一扫,赶走竹叶青毒蛇。咱们在黑夜爬山越岭三个多小时,终于把这位同志安全护送到天柱山峰,找到山上党组织,首长夸我是小小优秀交通员。
还有一次给共产党送信,我肩挑粪筐捡牛粪,突然前面来了日本兵队伍搜查,我急忙在路边毛竹林蹬下把纸条藏在竹叶下,再把牛粪筐压在竹叶上面,日本鬼子搜了我身上衣服,从我嘴里没有审问出任何东西,在看眼前牛粪,小日本鬼子气怒把我打着死去活来,最后拿着枪跑了。我在黑夜里找到纸条,从小路通过三祖寺前往天柱峰把纸条信息安全地交给党组织。从此,跟着新四军北上抗日,走上了革命生涯。
虽然,我们翻山越岭走了三个多小时来到官庄,完成了领导交代的工作。我离开官庄镇,向花老深表感谢一路陪同观景,讲革命故事和关照我。花老面带微笑,说,我目前腿还灵活,还记得从前事,可惜我小时候家穷没有钱读书,文化有限难以用文字表达……我点点头,望着他身影慢慢远去。此时此刻,脑游不由浮现出雄伟大别山,顶天立地的天柱山峰,更有眼前碧水蓝天,一座座青山相连,大树,一片片竹海,小松鼠窜来窜去蹦跳等,天柱山美好动人风景尽收眼底。同时看到老区乡亲们,淳朴勤劳善良好客。近距离聆听花老不怕牺牲投身抗日,听党话参军参战走上革命道路。花老这一革命故事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又一见证。让我深受红色教育,获益匪浅。
那年,我在成都读书,常听同学们说成都杜甫草堂距离学院较近,游人和学生较多,草堂诗意浓浓。
在那个星期天上午,我们班四位同学相约来到成都草堂。我站在草堂,远望四周大树,学生们在竹林里看书,嘴里念念有词,凉风吹着毛竹叶沙沙响声,闻花草清香,池塘荷花飘香醉人,真是得天独厚美好生态环境,让人忘了归途。
我听讲解员说;杜甫在此居住近四年,这里幽静。他在此,创作了240余首诗,其中《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是广为流传的名篇。此时,我站在草堂亭里不由伸出双手抚摸身边粗粗竹节,坚硬竹竿,心想大诗人杜甫在此写下许多动人诗篇,让后人欣赏,学习借鉴,代代传颂。看今朝,我到此一游留影,目睹杜甫草堂生态环境优美,在书台边听文化人不停地讲解诗情画意。我不时静静地靠在书台前,手翻书籍,闻到诗书墨香,从古到今读书,善文美好印象。此地真是一方风水宝地。
成都人出家门就能看见青青小竹林,街头巷尾可见茶馆和露天茶摊,茶客满堂。人们无论在茶馆还是露天茶摊喝茶,眼前摆放的桌子,椅子基本是竹子制品(大西南出产竹子,竹制品较多)。我在草堂附近找到一家茶馆,坐到椅子上摸摸竹椅子特别凉爽,茶桌是一根根青油油竹子编制而成,茶杯中飘浮几朵茉莉花和茶叶,喝一口茶水嘴里流露出茉莉花茶香诱人,看窗外假山,青嫩紫竹林就像仙女们撑开一把把绿伞真的太美了,喷泉云雾缭绕。抬头看川剧变脸,听那呐喊声阵阵入耳。还有的老年人手不时摸竹椅,桌子,嘴里吃着糕点,花生米。还不停地摆龙门阵;说家长里短,也有文化人谈古论今,国内外大事等,真是小小茶馆热闹非凡,休闲娱乐好地方。
八十年代末,我们跟随旅游团,乘大巴车来到黄山宏村。这条公路是皖南山区弯曲山道,汽车慢速行驶,看那青山绿水,村庄茶园,瞬间汽车驾驶员减速,脚下淡淡云雾飘向车旁,就像车在雾中开,人在云中走。
我们来到宏村站在池塘边,听导游解说;古老徽州大山连接着杭州,小新安江水流入浙江河流。这里人们靠栽培茶树,摘茶,做茶,肩背茶叶闯天涯,还有的人带着茶叶,撑着竹排,顺江而下销售茶叶养家谋生。
导游还手拿小彩旗引领我们来到宏村,看村庄青瓦平房,马头墙徽派建筑格外清晰漂亮,屋檐下修建水槽围绕着村庄一圈,引山泉水入槽流淌各家门前,让村民们在家门口饮水,做饭,还有消防等功能。 这里山花烂漫,荷花满池塘,塘边游客人山人海观花赏景,拍照片留影。外地学生专门来宏村摄影,画山水,翠竹,尖尖竹笋像个小宝塔,也有人坐在地上,笔记本电脑放在腿上,手指在触摸屏上不停的画动,绘画出徽州宏村动人美图,让我看到电脑软件应用绘画技巧,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我还徒步登山入竹海,参观漫山遍野的映山红,菜园,池塘边翠竹青青,农民养牛,放羊,还透过粗粗毛竹竿,看到了勤劳致富农民,在地里干活身影。我走进竹林深处人家,在农家乐买了一个竹筒饭,主人打开竹筒香气扑鼻而来,品尝米饭带有竹子清香和腊肉香甜,好吃又管饱。主人还摸着大水缸告诉我们;从前,他们饮用水是通过半边大毛竹加工的水槽,顺着山势将泉水哗哗地引入大水缸,做饭饮用。如今吃上自来水,无比幸福。我好奇地看着大缸里清泉,忍不住饮口泉水,解渴凉爽,开心又快乐。
时光如箭,日月如梭。眨眼间五十多年过去,如今人们过上幸福小康生活,乡村科学种田无人机,机械化播种,收割。乡村通公路,水电入户,吃住不愁。城市有飞机,高铁等四通八达的交通工具,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不由我心中勾起了难忘的翠竹青青摇光影,瞬间打开心爱电脑,拿着鼠标,敲打着键盘听那熟悉哒哒哒声音,书写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