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微型小说 >> 【春秋】老家访友

编辑推荐 【春秋】老家访友


作者:寸心知 白丁,33.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1发表时间:2025-10-26 08:32:54


   牯子回老家了。
   当年同在柳林学校当民办教师的,还有曾文明老师,他是牯子的知心朋友。只是牯子到夏州大学深造后,来往少了。文明老师身材魁梧,做事认真,是个实诚人,跟牯子合得来。他只有高小文化,但肯学习,经常向牯子请教,牯子乐意,总是倾囊相授。从文明老师写字包括板书都能看出他做事的一丝不苟。他的字自成一体,横平竖直,煞是漂亮。不用说,学生们深受影响,把字写得赏心悦目。他常说,字是门头书是屋,读书第一要把字写好,牯子很佩服他,一个高小生能把学生教得像模像样,完全比得上好多公办老师。可惜上了大学,联系中断,直到牯子调回县里,各忙各的,还是难得一见,牯子很失落。
   突然有一天,“砰砰砰”,房门被敲响,牯子赶忙去开门,却不料门开处,站着多年不见的文明老师。看他样子,还是魁梧虎式的,让人放心。他开口就说:“铁牛,久别重逢,高兴啊!”一边伸出双手把牯子的手紧紧握住。牯子也很激动,把文明让进客厅坐下,要柳春泡茶。
  
   柳春闻声出来,见过客人,笑吟吟地说:“哦,是曾老师啊,多年不见,稀客呀,请坐请坐。”文明欠了欠身:“弟妹在家啊,打扰了。”
   牯子问道:“老兄是有什么事吧?”文明有些着急:“是呀,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是有个事想请你帮忙。”牯子催他快说什么事。文明于是把事情说了出来:“我教了多年民办,这你是知道的,熬到现在,三十年媳妇熬成婆,终于等到了转公办,材料都报上去了,没问题,符合条件。就差最后一灶火,却煮成了夹生饭,你看气人不气人?”
   现在轮到牯子急了,着急忙慌地打断文明:“差什么了?你快说嘛,你是老民办,应该够条件!”文明说:“是呀,我也满有把握,没想到体检过不了关,跌在门槛外了!”“你仔细说说,怎么回事?”文明哭丧着脸回答:“你看我身强力壮的,农忙还是全劳力,挑得一担,提得一头,怎么体检不行呢?”牯子也替他打抱不平:“是呀,体检不过关,怎么可能呢?!”文明唉声叹气:“中医院的医生说我心脏有问题,做了运动试验,签下个‘不合格’的结论,那不完了?!没办法,我只好找你,请你帮忙。”牯子皱紧眉头,想了想,说:“文明,走,此事要紧,我也没把握,一起去试试!”
   柳春说:“这么久才来,喝杯茶再去吧。”牯子说:“火烧眉毛顾眼前,以后再说吧。”立刻和文明出门,去中医院。
   王院长是个中年人,个子中等,和蔼可亲,笑容可掬,牯子虽然跟他还不熟,但是觉得他不至于不近人情,找他错不了。老远就看到他身穿白大褂,行迹匆匆地检查体检工作。医院里到处是参加体检的民办老师,干了好些年,总算等来了转公办的机会,一个个又高兴又紧张。牯子知道,大庭广众之下找他帮忙,不合时宜。于是找到他,请借一步说话。王院长客气地请牯子去他办公室。牯子开门见山地说:“王院长,您可能不认识我吧,我是——”王院长说:“认识。你是从夏州大学引进的高材生,谁不知道?宣传部的领导。”牯子诚惶诚恐:“王院长,我不是领导,今天冒昧打扰,是想请您想个办法,帮我这个老朋友一下。”“你请说。”牯子于是把文明老师的情况细说了一遍。王院长眉头紧锁:“哎哟,现在医生签了意见,不好弄啊。”文明在一旁额头上冒出了汗水,脸都发白了,一叠连声求王院长帮忙。牯子很体谅王院长的难处,设身处地地告诉他:
   “王院长,我知道这么做不合适,但凡有一点别的办法,我也不会来麻烦您。这位老师是我交往十几年的老同事,你可能也清楚,民办老师和公办老师有天壤之别,转公办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曾老师教了二十年民办,等的就是这一天。他家四个女孩,全家就靠他支撑。不能因为体检这一关,就把他前程毁了。我也是教民办出身,所以感同身受,麻着胆子来找您帮忙。务请您顺水推舟,帮帮他,等于是帮了我,好吧?谢谢您!万一出了问题,由我负责。”
   王院长想了一会,犹豫了一会,最终答应了。看着他跑上跑下,牯子和文明过意不去,很感动。过了半个小时,王院长回来了,对牯子说:“搞好了,领导。”牯子连声道谢。文明差点给王院长磕头致谢了。
   至于王院长是怎么弄好的,牯子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结果是扭转乾坤,文明老师成了理直气壮、梦寐以求的公办老师。
   过了一段时间,王院长找到牯子,推心置腹地提醒说:“领导,你那位朋友的事搞好了,但是你要告诉他,他确实有比较严重的心脏病,一定要好好治疗、好好休息,不然的话,后果堪虞呀!”牯子很感激,特意回老家一趟,叮嘱文明不能讳疾忌医,要好好治疗、好好休息。文明非常感动:“铁牛,你真是能同甘共苦的好朋友。我知道了,会注意的,谢谢你!”牯子再三叮嘱,握手告别。
   后来从柳林人口中得知,说文明老师转了公办,一发而不可收,说他更加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工作,成天乐呵呵的,真是个好老师。牯子特意打听他的身体状况,说是还可以吧。牯子不免有一丝隐忧。
   只过了两年,文明老师还是因心脏病发作住进了医院,牯子去探望,发现他跟往常一样,嘴唇发紫,总是气喘吁吁,觉得不是好兆头,再一次叮嘱他多住些日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文明连连答应。他住了几天,感觉没事了,就出院了,回了柳林学校。
   照常教学、批改作业,忙这忙那的,文明很充实,也很疲劳。终于有一天,他倒在了讲台边,再也没有醒来。同学们慌了、哭了,同事们赶来,赶紧叫救护车,送去县人民医院,可一切都晚了,医生们也回天乏术,曾老师的人生画上了句号。他还是没有完全听进去医生和牯子的再三嘱咐,早早走了。
   柳林学校里不见了文明的身影,教室里也没了文明的声音,孩子们失去了他们崇敬的老师,山头上增加了一座过早的新坟。曾老师安卧在墓穴里,看着孩子们健康成长,看着白云山四季更迭,听着瓦砾江汩汩流淌,太阳照样东升西落,大地依然生机勃勃。他实在太累了,该好好休息了。
   县教育局很快发现、推出了曾文明老师这个先进典型。县电视台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D市新闻媒体纷至沓来,予以宣传推介。D市日报以“蜡炬成灰泪始干——一生为了孩子们的老园丁曾文明”为题,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他被市、县追授了“优秀教师”“爱岗敬业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若泉下有知,应该是欣慰的。
   从私人关系考虑,牯子送去一副挽联:“就一个民办老师,呕心沥血,只为了莘莘学子;仅六旬人生旅程,涉水跋山,终迎来习习春风”,以表达挚友惜别之情。
   既然到了柳林,牯子借着难得的机会,拔腿登上山头,拜谒文明的坟墓。他的老婆和四个女儿肯定没想到他会像流星一样,划过天空,只留下瞬间的灿烂光辉;肯定舍不得他遽然离去,从此销声匿迹。这从精心打理好的墓围、四周栽种的郁郁葱葱的松柏、墓前安放的备课本、教科书和文房四宝,还有写着“祝您安息”的花圈,就可以想见。牯子对着墓碑三鞠躬,祝老朋友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安康,然后很是伤感地下山了。
   这时,白云山顶正高挂着一轮夕阳,依然那么圆润,那么赤红,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往家走,牯子要回去了。半路上,他一眼看见有人远远地在喊:“老师,老师!”牯子一激灵,这是谁啊,难道几十年了,还有自己教过的学生?定睛一看,立刻脱口而出:“哦,是远程吧,远程,你在这里啊?”方远程赶紧迎了上来,激动不已:“真是老师,您好,多年不见了。老师好!”牯子也很激动:“是啊,你没变,我一眼就认出来了。”远程说:“老师也没老,跟教我们的时候一样,风采依旧呢。”牯子笑了:“远程真会说话,快五十年了,怎么没老呢?你也快六十了吧?”“六十多了,孙子都上中学了。老师,这就是我的房子,请进去坐坐。”远程热情地邀请老师。牯子盛情难却,何况就在他家门口,于是走进了亦师亦友的远程家。
   这是一栋非同寻常的别墅。单说大门,就显得厚重有分量,泛着紫铜色的光,给人一种不得不另眼相看的豪华感觉,牯子不知道是什么材质,又不好意思问,只好存疑。牯子端详客厅,里面摆设的是清一色的红木家具。这个,牯子还是认识的。墙上挂着类似于千里江山图的木雕山水画,还有谁泼墨挥毫写的“家和万事兴”木匾,字也写得中规中矩,不像那些风光一时、哗众取宠的“丑书”,牯子看起来还舒服。
   喝着茶,牯子问他们班同学的情况。远程说:
   “老师,您当年考上夏州大学走了以后,我们同学们心里都空落落的,真希望您一直教下去。但是我们虽小,还是懂得‘人不出外身不贵,火不烧山地不肥’,您出去读大学是好事,不能阻拦。大家都想学您考上大学,但是能力不济,有三四个如愿以偿了,而大多数还是回家各奔前程。我呢,就出去打工,都是在本省,什么都干,搞了好些年,现在主要是看看工地。别的同学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能赚钱养家糊口就干,都还行吧。”
   牯子说:“你看工地,就是当包工头吧,是老板啊。”
   远程不好意思了:“老师,我不是老板,给人看工地打工,现在还有三个工地要管。搞完这些,我也要退了。”
   牯子试探着问:“远程,问句不该问的,你这么些年,赚钱了吧?”
   远程答:“老师,多少赚了些钱,都是辛苦钱啊。”
   牯子表示肯定:“辛苦钱好。‘血汗钱,好过年’嘛。”
   远程说:“没错。赚钱了,就建了这房子,买车,过日子什么的,没怎么存钱。”
   牯子说:“这样挺好的,我们也不要大富大贵,过个普通日子就行了。哦,远程,不早了,我要走了。”牯子起身告辞。
   远程执意开车送老师。牯子坐在车上,问这车多少钱?远程轻描淡写地回答:“这个嘛,才十几万,不是好车。我省城那个好些,五十万。”
   牯子大吃一惊:“那么贵,肯定是豪车呀。”
   远程说:“也算不上豪车,还行。我最多的时候有三辆车,现在只留两辆了。”
   “那看来还是赚了不少钱啊。”
   “这个有起伏,不好说。好的时候我曾经一个月就赚了一辆车呢。”
   牯子几十年一直拿着固定工资,不多不少,实在理解不了市场经济中赚钱的奥秘,不好意思再向学生打听了。
   远程开车把老师送到了家,高高兴兴回去了。
   其实,远程也是曾文明老师的学生,但比牯子小不了几岁。牯子一直把他看作年轻朋友。这次虽然不是“有朋自远方来”,但回家就见到学生——朋友,久别重逢,畅叙离情,牯子也是‘不亦乐乎’的。

共 401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里是两篇文章,写了两个不同类型的人。第一个“文明老师”,是作者的曾经同事,为人热情,工作认真,却因为心脏病险些不能成为“公办老师”,在“牯子”为其“开后门”后,才当上了公办老师,写得真切;第二个是曾经的学生,五十多年后相遇,却在改革的大潮中成为了富足人。文章写得都具有历史意义,值得认真一读。谢谢作者。【编辑:河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