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木底窝(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小事】木底窝(散文)


作者:吴增波 布衣,170.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4发表时间:2025-10-28 19:55:57

木底窝是个宝,在严寒的冬天里,保护了主人的一双脚。传说,汉高祖刘邦曾穿过此物。想必,那是刘邦未发迹的时候,当了皇帝,自然要穿龙靴了。
   木底窝是一种高级的草鞋。木底,高帮,防滑又保暖,适合踩泥踏雪。我曾穿着木底窝月夜踏雪十里,现在想想,的确了不起。那时候,恰青春年少,倘若现在,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世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木底窝笨重,穿上它,不适合奔跑,万一,一不留神摔倒,很容易崴着脚。好在我运气不错,有惊无险,未曾出过什么岔子。
   闺女穿娘的鞋,老样子。儿穿大(爹)的鞋,又该是什么样子呢?不知道,反正木底窝闲着也是闲着。大和哥哥有大头牛皮鞋,我没有,我穿大的木底窝。
   那时候的我又瘦又小,人小脚也小,穿上木底窝像划船。脚小不要紧,多往木底窝里填些二三指长的麦秸,鞋也就变小了。穿着木底窝走路,咔嚓咔嚓响,人也一下子高了许多。人高了,有气势,眼亮,再看以前看到的东西,那些东西便莫名其妙地矮了。
   有人不知道,可能会问,为什么不一人一双木底窝?或许是穷吧,穷得家里就一双木底窝。穿木底窝的人多是家里的顶梁柱。那其他人穿什么呢,棉鞋。可见,棉鞋比木底窝便宜得多。倘若谁穿双薪新的木底窝往大街上一站,一定会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棉鞋的底是千层底,鞋面是黑条绒布包了棉花的,鞋面上有气眼,气眼银白,亮亮的,大概是铝做的。气眼是用来穿鞋带的。在我的记忆里,我没穿过一双新棉鞋。棉鞋是哥哥穿小的,鞋带子有的长,有的短,疙疙瘩瘩,那是一个个断了又接上去的印记。
   六岁那年的冬天,宝军一不小心踩着我的后脚跟,把脚后跟上的冻疮踩破了。其实,当时并不怎么疼,可我看到脚后跟上流出白的红的东西还是哇哇大哭起来。奶奶见了,不明白啥情况,厉声大骂着跑过来。奶奶像只发疯的老母鸡,很显然,宝军被吓坏了,不声不响,飞一样跑回自己家去了。
   宝军比我大一岁。宝军的父亲是工人,在蚌埠机械厂工作,就宝军一个儿子,十分宠爱。自然,宝军的脚是不必冻伤的。宝军喊他父亲喊爸,喊爸很洋气,不像其他孩子喊自己父亲大。
   大的脚大,大的木底窝也大。木底窝安安静静地呆在墙角,威武霸气,像两只猫头鹰。十五岁的我穿着大的木底窝晚上去看厂子,仿佛自己也是一个大人了。
   木底窝笨重,柳木底,麻绳帮,帮里缝着一层蓝布。最初,麻绳里是夹杂着芦苇缨的,岁月久了,芦苇缨宛如老寿星的头发,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日子拔去了。
   厂子是面粉厂,在村西头。厂子是若明哥建的,生意红火,赚了钱。不赚钱行,大不了落个别人笑话,一赚钱就有人眼红了,眼红了就有人出来捣蛋。若明哥一见苗头不对,便狠心将厂子卖了。大是村里的会计,面粉厂占了我家的地,别人拉着他入了股。
   不是一家的生意,晚上看厂子便轮流看。大概看厂子也并不是怎么重要的事,没什么可偷,只要有人去做做样子就行,父亲便安排我去。
   临近年关,下起了大雪。吃过晚饭,雪停了,我穿着木底窝去看厂子。和我一起看厂子的还有祥子。祥子比我大两三岁,人长得白净,爱笑。
   睡的地方极简陋,没床,靠墙用麦秸打的地铺,各自盖从家里带的被子。亮着灯,没事可做,睡早了又睡不着,我就和祥子有一句没一句地闲扯淡。
   突然,耳边传来吱哇吱哇的脚步声,紧接着,有人在敲门了。开了门,门外的雪地上站着一个美女。
   可能,美女见我和祥子不是坏人,便请求我们送她一程。美女说她的家不远,父亲是小学校长,姓赵。我那时在读初一,初中和小学在一个大院子里,我认识赵校长,赵校长不认识我。赵校长四十多岁,五短身材,圆头,粗脖,老母鸭嗓子。
   月光下,美女在前,我们在后。我和祥子帮美女拎着大大小小的行李,护送着美女,一路向西。美女美,二十多岁,细高个,黑皮靴,黑裤子,白色的羽绒服,她的眼睛很黑,她的头发也很黑,月光照在她的脸上,泛着瓷白温润的光辉。
   美女很喜欢说话,说起话来轻声细语。她问一句,我们回一句。她总是问,我们总是回,一路上有说有笑。
   祥子穿的是胶鞋。我穿的是木底窝。木底窝一只有一斤多重,大而不合脚,在厚厚的雪地上行走,像踩高跷。要想跟上美女的速度,我要费上平时一倍的力气才行。
   临近赵庄时,远远地看见一个黑影,走近了才发现,原来是赵校长。赵校长扶着一辆自行车,一动不动地站在雪地里。一位父亲,在村口等待归来的女儿,我只觉得他怪怪的,并不能理解他的心情。
   去时五里路,回时依然是五里路。去时浑身是劲,回时木底窝愈来愈沉重。去时说说笑笑,回时默默无语。木底窝踏着积雪,咔嚓,咔嚓,咔嚓。四野里空荡荡的,除了白,还是白,咔嚓声很响。天地茫茫,新月如钩,我和祥子像凯旋归来的战士,虽然疲惫,心里却踏踏实实。
   一晃,三十七年过去了,我不知道木底窝流落何处。或许,它回到它来时的地方,已化作尘土。而我,尚在俗世间辗转。生而为人,背负着使命,在余下的岁月里,放下执念,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共 200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双承载着岁月温度的木底窝,串联起童年的窘迫与少年的勇毅。柳木为底、麻绳为帮,它是严寒里的庇护,是穷日子里的“奢侈品”,更是少年成长的见证。月夜踏雪送归人,咔嚓作响的脚步声中,藏着青涩的善意与懵懂的担当,而赵校长雪夜候女的身影,又为这段记忆添了几分人间温情。三十七年光阴流转,木底窝或许早已归于尘土,但它所见证的岁月、沉淀的感动,却成了生命里最珍贵的底色。从穿不合脚的木底窝懵懂前行,到如今以从容之心笑对世事,时光改变了模样,却沉淀了通透与豁达。那些旧物与往事,终是化作了滋养生命的力量,让人在俗世辗转中,不忘本心,向阳而行。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10-28 19:56:41
  木底窝串起旧时光,细节里满是生活质感与温情。踏雪送归人的片段鲜活动人,结尾的人生感悟更显通透,读来余味悠长。
回复1 楼        文友:吴增波        2025-10-28 21:28:20
  谢谢老师。辛苦了。问好。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10-28 19:57:07
  文字质朴却饱含深情,木底窝的厚重、少年的热忱、岁月的沉淀都跃然纸上,满是怀旧气息与生命哲思,格外动人。
回复2 楼        文友:吴增波        2025-10-28 21:29:31
  谢谢老师。辛苦了。问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