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星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星】一座桥的古今(散文)

编辑推荐 【星星】一座桥的古今(散文)


作者:掬泉 白丁,0.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1发表时间:2025-10-28 20:14:22
摘要:讲诉太和老大桥的前世今生。

沙颍河,又名沙河、颍河,是太和的三大母亲河之一。从空中俯瞰太和城,风光迤逦的沙颍河,宛如一袭青绸,偎绕着大半个太和城,横跨沙颍河上的五座大桥,犹如配饰在青绸上的五道玉带,沟通南北、东西。五座桥中最惹人注目的当属重建并于2025年国庆节通车的人民路沙颍河大桥,说到人民路沙颍河大桥,不得不勾起太和人的乡愁——它的前身太和老大桥了,提及太和老大桥,老一辈自然告诉你它的前身是郑渡口。
  
   一 、太和老大桥的前身——郑渡口
  
   太和老大桥的前身是其东侧100米左右的郑渡口。郑渡口,又名郑家埠渡,系河南岸郑庄郑姓村民世代在此摆渡,故名郑渡口。民国《太和县志·舆地志·津梁》载,郑家埠渡在县南三里沙河岸。清代以来,郑渡口作为太和的南大门是太和城重要水陆交通枢纽。
   水路方面,郑渡口是沙颍河航道太和县境的重要节点之一。沙颍河自河南,过界首,经太和税镇、旧县、郑渡口及界牌集,入阜阳,至颍上,通淮河,是皖北沟通南北的黄金水道之一。1953年,在郑渡口建立一座块石踏步式客运码头。据附近居住的村民刘嘉印先生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太和去阜阳,乘坐汽车票价是9角1分,乘坐帆船先是5角5分,后来是6角,坐船还是比较便宜一些。郑渡口一直发挥着沟通沙河南北的重要作用,通过船将乘客、车辆、货物等输送到两岸。直至1960年代,渡口西侧王渡(埠)口以船搭建浮桥(今老粮仓西墙头旁边的通往堤坝的南北路即是通往浮桥的路)以后,郑渡口才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陆路方面,郑渡口是阜宋公路(阜阳到亳县宋彦集,简称阜宋公路)太和境内的起点,“民国11年(1922年)经‘华洋义赈会’以工代赈的方法建成‘阜宋’公路,经本县郑渡口、城关、三角园、八里店、双浮、港集、倪邱、三店、淝河口南岸进入亳州境内。县境内全长50公里,系泥土路面。”(1993年《太和县志》)郑渡口是太临公路的起点。1958年建成的太临公路,“沿颍河南岸,由郑渡口,经大新集,肖口集去界首与杨桥公路衔接。”(1993年《太和县志》)
   郑渡口附近一带,一度是太和工业的基础。由于靠近沙颍河,水运便利,郑渡口东侧建有面粉厂、木材公司、煤建公司、油库等,西侧建有粮仓、糖厂、电厂、船厂等。1958年,县城扩建,自小南门街至郑渡口新建人民中路和人民南路,人民南路有百货公司、土产公司、棉麻公司等企业。
  
   二、太和老大桥的记忆
  
   1974年8月16日,历时两年多,郑渡口旁的太和城第一座沙颍河大桥诞生了。据说,当时听说大桥要开通时,人们奔走相告这一喜讯,不约而同来到现场,都想一睹大桥的风采。大桥的建成,结束了两岸通行靠渡船、走浮桥的艰难历史,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
   沙颍河大桥的建成进一步带动了太和的交通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105国道经过大桥,穿城而过,人们通过乘车省内可达阜阳、合肥、淮北、淮南、蚌埠、亳州,国内可到徐州、商丘、荷泽、郑州、漯河、开封、南京、武汉等大中城市。大桥北侧,沙河路及人民南路一带成为太和工业聚集区。据《太和县志》载,“(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民路南端,沿西沙河路为工业区,县属80%的工厂建于此。”这里分布着化肥厂、酒厂、面粉厂、丝绸厂、布厂、农机一厂(弹簧厂)等众多企业厂房。大桥北头和南头,道路两旁摊铺林立,熙熙攘攘,这里是板面、豆腐皮卷油条、油茶、粉鸡、烧饼等众多太和特色小吃的集散地。
   老大桥一带风景宜人,是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历史上,郑渡口还是太和古八景之一——沙堤柳荫的起点。据1993年《太和县志》载:“(太和八景)一曰‘沙堤柳荫’,沙堤指郑渡口以西、城西南三里处堤段。相传元朝至正年间,黄河水溢,堤皆破,唯此堤段因植柳甚多,未塌毁。堤上翠柳成行,清幽异常。培植不替。”人们或不慌不忙地骑着自行车或步行行走在大桥上感受大桥带来的便利;或漫步在柳树成荫的堤坝上俯看沙颍河水缓缓流淌,观望沙颍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只……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作为太和城沙颍河上唯一一座大桥,承载了太多太多,到了1993年,不堪重负,经安徽省公路局鉴定为危桥,为了安全起见,老大桥开始限制大车同行。与此同时,太和开启沙颍河建桥新篇章,老大桥东侧的沙颍河二桥(细阳路颍河大桥)、西侧的沙颍河三桥(民安大道颍河大桥)于1996年、2010年建成通车,西部的团结路沙颍河大桥、富民路沙颍河大桥分别于2017年建成通车,几座大桥的建成,改变了老大桥独当一面的交通状况,大大减轻了老大桥的交通压力,直至2017年拆除,老大桥已然成为历史的记忆。或许是老大桥承载太和人民太多的深厚情感,当听说大桥将被拆除的消息,许多人再次来到大桥摄影留念,人们要用这种方式,找寻老大桥的美好回忆,让老大桥留下永恒的记忆。
  
   三、新大桥·新风貌
  
   时光来到了2025年10月1日,经过多年的酝酿、筹备、建设,一座牵动太和人民心扉的人民路沙颍河大桥终于建成通车了。
   新建设的人民路颖河大桥宏伟壮观。人民路沙颍河大桥,是在原老大桥的旧址上重建,项目北起沙河路,跨越颍河、滨河路(立交),南至颍南路,全长约1002米,红线宽度25米,涉及道路、桥涵、排水、交通、绿化、照明及沿线附属设施等工程。
   人民路颍河大桥的开通,将打通太和城主干道断点,缓解沙颍河二桥、三桥交通出城压力,带动沙颍河沿岸经济发展,助力阜阳城市交通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入阜阳城市圈;人民路颍河大桥的开通,将有利于擦亮太和文化品牌,紧临颍河大桥西侧北岸的堤坝旁,太和近代城市变迁的见证者——老粮仓晚清南大门及门楼静静地矗立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苏式粮仓,通过文化创意,改造成为供人们集参观、体验、购物为一体的文化街区,集中展示皖北农耕文化和沙颍河漕运文化,颍河大桥东侧二桥附近太和港旧址候船室等被保留下来,成为沙颍河湿地公园的一处特色人文景观。

共 239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以沙颍河大桥为脉络的散文,以地理坐标为经、历史变迁为纬,编织出一幅太和城的立体画卷。作者以"郑渡口-老大桥-新大桥"为叙事主线,将地方志的严谨与市井生活的烟火气巧妙融合,在方寸桥梁间展开了一部浓缩的城镇发展史。主要亮点有:1.结构:三重时空的递进美学。文章采用"前世-今生-未来"的三幕式结构,如同老电影般层层推进。开篇以"青绸玉带"的比喻奠定诗意基调,继而转入郑渡口的百年沧桑,再转入老大桥的二十年兴衰,最终落笔于新大桥的现代气象。这种时空折叠的写法,让读者在渡口摇橹声中听见汽笛鸣响,在粮仓青砖上触摸到时代脉搏。特别是将《太和县志》的记载与刘嘉印的口述回忆交织。2.细节:市井长卷中的历史肌理。作者深谙"小切口见大时代"的叙事智慧。从"9角1分车票与6角船票"的物价对比,到"板面、油茶"的市井烟火,再到"老粮仓门楼"的文化改造,这些具象的细节如同散落的历史碎片,拼贴出太和城的立体图景。对郑渡口工业布局的描写尤为精彩,东侧面粉厂与西侧糖厂的镜像式分布,暗合了传统"前店后厂"的市镇格局,让读者在空间坐标中感知经济脉络。3.情感:桥梁承载的集体记忆。文章最动人的是对"桥"的情感投射。当描写居民在危桥拆除前摄影留念时,镜头定格的不只是混凝土结构,更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这种情感在"新大桥·新风貌"章节达到高潮——老粮仓门楼与现代立交桥的并置,恰似传统与现代的温柔对话。作者巧妙地将"桥"从实体升华为文化符号,五座大桥的演变史,实则是太和城从农耕文明走向现代都市的隐喻。4.语言:方志体与散文美的交融。文字在严谨与灵动间找到平衡点。写郑渡口"系河南岸郑庄郑姓村民世代摆渡",用"系"字显方志体例;而"青绸偎绕"的比喻又赋予地理以诗意。最妙的是对太和八景"沙堤柳荫"的描写,将元朝黄河水患的史实与翠柳成荫的意象交织,让历史在自然景观中获得生命。佳作力推。编辑:紫云朵朵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云朵朵        2025-10-28 20:18:16
  欢迎作者投稿星星文学,希望作者经常投稿本社团,为繁荣江山文学贡献自己智慧。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2 楼        文友:掬泉        2025-10-29 17:11:50
  谢谢老师精心撰写编者按,谢谢老师的鼓励!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