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宁静·遇】苦难辉煌(随笔)

编辑推荐 【宁静·遇】苦难辉煌(随笔)


作者:秦安 秀才,1029.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8发表时间:2025-10-31 21:27:21

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中写过一段话:苦难,是人生的磨刀石,它能把人的心磨得无比坚韧,也能把灵魂雕琢得璀璨生辉。这句话,我觉得最适用于苏轼。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以其卓越的才华、高尚的品格,成为宋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欧阳修曾预言:“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黄庭坚称赞他:“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风流文物属苏仙”;宋仁宗赞道:“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林语堂尊其为:“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宋神宗曾评价李白与苏轼,认为李白虽有苏轼之才,但无苏轼之学。
   然而,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却遭遇了诸多苦难,一生几乎都在被贬谪,最大的苦难就是“乌台诗案”。作家余秋雨《山居笔记》中写过《苏东坡的突围》一文,阐释了这出悲剧的因果。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官之后,他的政敌、私敌甚至一些泼皮无赖都一哄而上,对他的人格进行无耻的诽谤攻击,苏东坡像一个被敌人围困在狭小空间的战士,忍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巨大痛苦进行突围。一个倒了霉的大学者、大诗人,就像一面镜子,一下子照出了那么多的妖魔鬼怪,有那么多丑恶的灵魂显影,反倒衬托出被诽谤者的高风亮节。
   得到同时代和后世人诸多评价的文化全才,在战战兢兢地等待着命运对他的宣判。很多人对他落井下石、穷追猛打,也有人为他奔走呼号、积极营救,这源于苏轼的高洁品行。小丑总是不遗余力地散布荒谬言论,竟使博学多才成为原罪;世人皆知苏轼的冤,奈何话语权取决于封建社会的皇帝。这些魑魅魍魉惯于兴风作浪,颠倒黑白,牵强附会地罗织罪名,甚至将无中生有之事说得言之凿凿。这些人的本事就是让高尚成为高尚者的墓志铭,没有任何道德底线地做着卑鄙之事。“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卑鄙者成功地忽悠了皇帝,把苏轼关入大狱,幸好皇帝还有最后一点良知,没有判苏轼死罪,但这次入狱给苏轼带来的是何等凄惶、无助。然而,政敌的喧嚣终成历史尘埃,而苏轼的笔墨却镌刻千年。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差点丢掉性命,这是当今法治社会不会出现的怪象。若将时空置换至今,其文学造诣与艺术成就必被奉若圭臬。他的书画将成拍卖场上的瑰宝,他的足迹所至皆会引发万人空巷。人们会深深地爱上他,并成为他的拥趸,不仅将收获地位和尊敬,还会有万贯家财,人生终将圆满,成就熠熠生辉。
   《苏东坡的突围》里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苏东坡在黄州写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猪肉颂》《寒食帖》都是艺术史上的精品,他既抒发了经历人生重大转折后的豪兴大发,也是文学和书法艺术道路上孜孜以求不断探索厚积薄发的证明。可以说,黄州让苏东坡升华了,在扫除了冤案的委屈和被贬的失望后,他整个人的境界上升到一种豁达超然的层次。黄州的贬谪生涯,淬炼出他“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旷达,铸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
   世人向来偏爱顺遂的人生,“事业顺利”“万事如意”是最常被人提起的祝福语,人一旦遇到了大的挫折,有可能会一蹶不振、失去心气,有可能会忧愤成疾、自我了断,但真正能从挫折中走出并且心境得到升华的人寥寥,这些人都是达到了一定高度的智者。诸如任正非43岁时遭遇诈骗、离婚、负债累累,然而他没有沉沦,他创立华为,硬生生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辉煌道路来。他的成功源于在艰苦环境中的历练和超人的意志品质,他的破茧重生是人生“破而后立”的典范,和苏轼的升华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又比如说张国荣46岁时因抑郁症而跳楼自杀,以至于每年愚人节这天粉丝们会自发怀念他,他的艺术成就不可谓不高,可是遇到事情时选择自我了断是多么可惜的事情,抑郁症痊愈的大有人在,难道不能积极地寻求治疗方案吗?非要走到活不下去的程度吗?不同的人在挫折面前不同的选择,是他们本身的性格导致,这也启发了人们对于挫折的态度。不必讳言,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他的作品以及他的人格魅力都是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榜样,我们普通人能做到他的五分之一都是超越常人的存在,更何况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无疑是中华文化史上数一数二的天才。
   “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苏东坡在黄州时的年龄在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正是大有可为的年纪,以前的他过于锋芒毕露,过于耀眼夺目,以至于别人都在他的阴影下,所以这些人群起而攻之,要抹杀他的存在。精神上他们无法战胜苏轼,便要从肉体上消灭苏轼。他们是十足的小人,尽管他们知道苏轼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也知道污蔑苏轼后将落得遗臭万年的结局,可是他们依然这样做了,就是因为嫉妒和不满,嫉妒苏轼的才情,不满苏轼的盛名。就连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占有不小地位的著名科学家沈括也是这些小人中的一员,可见当时的苏轼让人嫉妒的程度,打击和折磨这样一个天才会让小人的扭曲的心理得到释放,故而这些人不顾廉耻造谣抹黑,势必要把苏轼逼上死路。苏轼被贬到黄州,而不是死在大狱中,实在是中华文化史之幸。黄州之后的苏轼重生了,也让煌煌中华文化史增添了一首首灿烂的豪放诗词,活生生地增长了中华文化史的厚度和鲜活度。
   苏轼在黄州的时候成熟了,这也提示人们成熟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成熟使人谋定而后动,使人从容面对风雨的侵袭,使人得以死而复生、柳暗花明,成熟是值得赞美的,它是古今许多大家取得成就的关键所在。即使是现代,成熟也是评判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隔壁张阿姨家儿子的人生,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令人唏嘘。从小他努力读书,成绩一直很好,但性格比较内向,经常受到欺负,这在他的小小内心埋下隐患,他认为武力也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上大学时,他和大部分人一样早恋、上课睡觉、飞扬跋扈,后来在结束一段恋情之后胡思乱想、多愁善感,一段失恋让他萎靡不振,精神失常,毕业时没有拿到毕业证。周围的人都说他得了抑郁症,于是他开始寻医问药,多年的吃药经历让他心力交瘁,精神始终不济,自然也没办法好好工作。待到四十岁时,折磨他二十年的抑郁症终于好转,他也迎来了曙光,他结婚了,找到一位明白事理的伴侣,伴侣没有介意他的过去,他的状态也越来越好,四十岁才过上正常的生活。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他的青春时代全在病魔折磨中,他的人生曾长期处于阴暗中,也许最后老天爷开眼,让他开窍了,也成熟了,人生开始走向正常的轨道,拥有和别人一样正常的生活。他虽非苏轼那般的天才,但二十年的苦难同样是一场悲剧,最终是他成熟的清醒救了他,生活在一段坎坎坷坷之中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平凡人的苦难虽不及苏轼壮烈,但成熟与坚韧同样能照亮生命的暗角。
   或许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曲折艰难,但最终的幸福彼岸则是值得期待。苦难从来不应该被赞美,那不过是诗意的表达,但经历过苦难,人生焕然一新、柳暗花明则是动人的篇章。愿所有的苦难都会逝去,岁月安好才是晴天。

共 302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随笔以金一南“苦难是人生磨刀石”的观点为核心,通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经历,阐述苦难如何促使个体在精神与艺术上实现蜕变。苏轼在逆境中通过自省、实践与创作,将痛苦转化为豁达超然的心境,其文学成就与人格境界在黄州时期达到巅峰,印证了“苦难成就辉煌”的人生哲理。通过政敌的诽谤与苏轼的坚守对比,凸显其高风亮节;结合欧阳修、黄庭坚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及林语堂、王国维的现代解读,强调苏轼作为文化符号的永恒意义。多维度论证与素材融合,引用金一南《苦难辉煌》的观点奠定理论基调,以苏轼的文学成就、历史评价、具体作品及余秋雨《苏东坡的突围》的论述为论据,形成“观点—实例—评价”的立体论证结构。穿插任正非、张国荣等现代案例,通过正反对比强化“苦难中的选择决定人生走向”的论点,增强现实针对性。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浩渺若尘】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5-10-31 21:33:26
  通过苏轼时代的“文字狱”与当今法治社会对人才的尊重对比,引发对文化环境与人才命运的思考。
浩渺若尘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