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星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星】大豆黄了(散文)

精品 【星星】大豆黄了(散文)


作者:满山红叶 探花,21539.9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4发表时间:2025-11-03 09:35:58

大豆黄了,这会子正是拔豆棵的阶段,风越来越紧凑了,吹得豆棵摇摇晃晃,焦脆焦脆。豆子随着裂开的壳儿,蹦跶出来,地垄间黄灿灿一片,早些年,屯子里家家户户收黄豆,把镰刀磨得锋利,闪着寒光。四五棵豆子手一划拉,刀落下。豆棵应声倒地,不偏不斜,刚刚好。那时候,土地也多,整片的田地,一种就是三亩四亩的,不用刀收割是不行的,豆子经不住日头暴晒,一粒一粒欢快的落在大地,人是十分珍惜粮食的,哪怕是一颗稻子,也弯腰捡回家。
   父亲也在春天种一块豆子,不必大面积种,五六分地就中。常常有这样一幅景致,烈日当空,大地之上,喜鹊成群落在地里,父亲呢?弓着腰,一刀一刀收割豆子,我们在身后负责把一捆一捆豆子,抱出去,放在一辆马车上。家里养了一匹枣红马,我写过一篇《最后一匹马》的小说,这匹马意义非凡,不是平凡之辈。它带着我走过千山万水,去了许多城市,做了大中小学生的模拟考试题。曾有中学的老师,主动加我微信,问我考题怎么回答。我勉强回复对方,人家还不满意。我只能抱歉说,难为学生了,事实上,我这个作者也答不出考试的答题。枣红马拉着码成一座小山的豆棵,浩浩荡荡,车轱辘碾压在沙土路,发出咯吱咯吱响。大豆被一捆一捆,抱下车放在院墙晒干,不是用机器脱粒,而是用链夹拍击,链夹拍击的豆子,完整,圆润,不碎。不像脱粒机,碎豆子也能捡出三分之一。你想,快一亩地的大豆,靠父亲一个人拍打,一时半会干不完。枣红马站在门口大梨树底,安静的思考马生,父亲瞅了马一眼,又一眼。父亲是舍不得让马累到,没招儿,打豆子就怕下雨天。父亲看了日历表,前半夜就有雨,中雨。一旦豆子拾掇不回家,泡了雨水容易生芽,不好吃。父亲只好走上前去,伸出手抚摸着枣红马,老伙计,你得上阵了。父亲吩咐我和弟弟,还有母亲,把豆棵散放在平地,父亲把枣红马套在架子车,一圈一圈牵着枣红马,在豆棵上碾压,天擦黑了,豆子碾压的也差不多了,父亲挥舞着铁叉,一层一层挑起豆棵,纷纷扬扬的尘埃,在天地间回旋,豆子雨点般落下。枣红马也是累了,脊背都是汗。豆子打完,父亲用簸箕,一下一下筛选,扬去豆棵屑儿,以及沙子,石头。颗粒归仓之后,父亲不会闲着,安排我们到豆地,捡豆粒。父亲是不允许一颗豆子流落在外。
   你不捡,我不捡,豆地总有人捡豆子,父亲的意思,趁早捡,不然,被别人捡了,又不好说什么。那些年,我这一茬人,捡秋,捡得回忆满满,刻骨铭心。捡来的豆子,八尺挠子捞出的红薯,花生。父亲母亲是有奖励就是你可以自己支配劳动所得,我一般是把捡来的大豆,花生,红薯,装在袋子里,步行去镇子,卖给议价粮店,换来的钱,捏在手心里,捏出一把汗。到紧挨着俱乐部的图书馆,买降价兜售的书籍,如获至宝,屁颠屁颠回家,月朗星稀的晚上,坐在月光下看书。有时也忍不住馋虫的勾引,叩开面包房的门,一股子麦粉的清新撞个满怀,来几个刚出炉的大面包,戳在镇子唯一的那条繁华街头,狼吞虎咽一个面包,想再吃一个,想一想,父亲母亲还没吃,也就偃旗息鼓了。
   大多时候,母亲要收了我俩的劳动成果,捡来的十几斤,二十斤黄豆,在储满井水的大铁桶里,泡上一夜,第二天,看看豆子泡得透肥透肥,鼓鼓囊囊的。父亲说,磨豆子,做豆腐吃。我家有一个石磨,泡了一夜的豆子,被塞进磨孔内,磨盘在转动,人推的石磨,不紧不慢,不骄不躁。磨出来的豆汁,白兮兮的,一阵扑鼻的豆香。呛的人直打喷嚏,豆汁磨好,大铁锅也烧上柴禾,豆汁下锅,等着锅里的豆汁沸腾,一瓢一瓢舀进一口大缸内,滴一些卤水,等着出豆腐脑。不知有多少秋天,我们捡来的豆子,被父母磨出豆汁,点了豆腐脑,最后压成一块一块豆腐。来一棵大白菜,炖豆腐,撒一点红辣椒,小日子活色生香,热气腾腾。年少的小心脏也充满自豪感,看,这是我打下的江山,让一家人吃上一顿一顿白嫩嫩的豆腐,我骄傲!
   应该是读高中时,日子好了,粮满囤,谷满仓。再瞅瞅收获后的大田,玉米粒,稻粒,大豆粒,一窝一窝,一撮一撮,一疙瘩一疙瘩,没人捡,根本没人捡。有人说,丰收不怕家雀吃,留一部分给鸟虫吃。想想也是,天老爷饿不死瞎眼麻雀,摘完的果树上,必有三两个苹果,梨,倔强的住在枝头,等着鸟儿来啄食。父亲却无法选择无视大地上遗落的粮食,但凡父亲看见,一定不吝啬弯一弯腰,捡回家。我一个七零后,内心则有些麻木,也许是多年在村庄苦闷,烦躁的农耕生活,使我变得压抑,自卑,始终想逃出去,离开这块土地,告别稻田,玉米田,大豆田,在另一个世界,重新来一场不一样的人生之旅。
   真的,住进城市后,我发现,我嘴上说着沉甸甸的乡愁,也把乡愁种在纸间,身体和灵魂却一直不在一个纬度。不是身体逃回村子,就是灵魂尚在半路。步调不一致,人就很痛楚,老家回不去,城市又待不住。一次一次在城市与村子两者之间,拉锯战,弄得遍体鳞伤,又无处诉说。
   再说说,不用镰刀割大豆棵,拔大豆棵的故事。土地在进入九十年代后,就明显少了。地块肥沃的,统统改了种植经济作物,扣蓝莓,草莓,葡萄,樱桃,种植蘑菇,剩下一些薄地,才用来种玉米,大豆,栽红薯。石磨,碾子也被掀在河边,春夏秋季节,人们坐在碾盘,谈天说地。也有的石磨被一辆大卡车收走,运到有温泉的小镇,铺路,极为壮观。书归正传,父亲没扣大棚,他仍然种玉米,择一小块坡地,种黄豆。秋后,自己磨豆腐吃。此时,收大豆棵,不是镰刀割了,而是拔。一棵一棵拔,在清晨,昨夜的露水还没消散,豆棵湿漉漉,枝条发软。拔起来也不掉豆粒,拢共二分地的豆子,这会子,父亲是一粒黄豆也不可以丟,全捡回家。父亲对粮食,从一而终。绝对的尊重每一粒粮食,他最憎恨浪费粮食的人。拔出来的大豆棵,父亲打成捆,扛回院子,在墙头晒干,看好日历,选有四五级北风的天气,拿出陈旧的链夹,一个人拍打豆棵,扬场儿,簸箕筛出石子,沙子,豆棵屑儿。父亲极少用我们了,也是孩子们大了,燕子一样飞出老巢,在另一片天空下生活。
   父亲扬场的背影,愈来愈落寞,摇晃。我吃惊的认识到,我们和父亲有一段距离,跨越不了的距离,就像儿女走不进父亲的世界,父亲眼里的孤独,藏着多少人生的悲欢离合啊!?
   眼下,父亲离开人世一百多天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借助回忆,将父亲与我们在一起的昨天,种在文章里,种一篇文章,对父亲的思念就多一分。
  
  

共 253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大豆为线索,织就了一幅满是烟火气与乡愁的生命画卷,字字皆是深情,句句藏着岁月重量。文章最动人的,是以物见人、以事藏情的细腻表达。大豆的种植、收割、脱粒、磨豆腐,每一个环节都串联着父亲的身影——烈日下挥镰的弓背、拍打豆棵的执着、舍不得马累的温柔、见不得粮食浪费的执拗。父亲对粮食的“从一而终”,不仅是老一辈农耕者的本分,更藏着对生活的敬畏与对家人的责任,人物形象立体而鲜活。而细节里的岁月质感更让人动容:枣红马碾压豆棵的咯吱声、链夹拍击豆子的清脆、石磨磨出的豆香、月光下看书的少年、炖豆腐的热气腾腾……这些具体而微的场景,既还原了农耕生活的本真,也藏着一代人的成长记忆与乡愁。从镰刀收割到徒手拔豆棵,从满村收粮到田地遗粒,时代变迁的痕迹悄悄融入日常,更衬得父亲的坚守愈发珍贵。最戳心的是结尾的情感升华,父亲落寞的扬场背影与“我”在城市与乡村间的拉扯形成呼应,乡愁不再是空洞的怀念,而是与父亲、与土地、与逝去岁月的深深羁绊。把思念种进文章的落笔,让回忆有了重量,也让这份亲情与乡愁,在文字里得以永恒。文字质朴无华却饱含温度,没有刻意煽情,却在日常琐事的铺陈中,让情感自然流淌,读来让人暖心又鼻酸。佳作推荐欣赏!【编辑:燕双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104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双鹰        2025-11-03 09:36:51
  感谢作者赐稿星星,问好作者,期待更多佳作!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诗情画意,悦读人生!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