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星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星】“提篮小卖……”在我成长历程中的闪亮登场(散文)

编辑推荐 【星星】“提篮小卖……”在我成长历程中的闪亮登场(散文)


作者:谷在亮 白丁,24.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6发表时间:2025-11-03 10:48:12
摘要:回顾几次演唱“提篮小卖”,体现不同场景下的感受。

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唱段“提篮小卖……拾煤渣……”脍炙人口。这是我非常喜欢的现代京剧唱段之一,唱了几十年。
   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闪亮登场唱这段,是在1969年12月底。那是广昌县第一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联欢晚会上。
   这次知青代表大会,会期四天,全县各公社三百多名知青代表出席,我被评为“五好社员”。会议隆重,表彰了先进,颁发了奖状,县委书记黎明亲自到场做报告鼓励大家。
   为了搞好联欢晚会,各公社都积极行动起来,力争拿出最好的节目。我公社领队,公社副书记,负责知青工作的李发忠推荐我唱一段京剧。
   李书记怎么会推荐我唱京剧的呢?这还得从69年3月说起。那时我们从上海插队到头陂公社,在公社举行的欢迎会上,我曾唱过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只盼着深山出太阳”,给李书记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觉得我嗓音洪亮,咬字清晰,因而提议让我在晚会上演唱。
   为了圆满完成任务,我向他提出一个条件,就是能否请我公社西港大队的朱剑秋师傅来给我伴奏。朱师傅是赣州市京剧团的琴师,当时下放在西港。一次我到公社办事,恰遇朱师傅在给人伴奏唱京剧,我很好奇,因为从没有琴师给我伴奏过,于是我也凑上去,让朱师傅伴奏唱了几段,感觉好极了。朱师傅四十几岁,胖胖的,为人谦和,没一会儿,我俩便一见如故。
   李书记说可以,这么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出乎意料。要知道朱师傅要来广昌县城,不容易的,有五十几里路,再说头陂到广昌的车票很难买。虽然李书记答应了我的请求,但我不抱多大希望。
   谁知第二天下午,朱师傅奇迹般地来到了我们的住处,看来,李书记真有办法。于是,我们抓紧时间练了几遍。我们很投缘,朱师傅不愧是有经验的专职琴师,他拉的京胡把我托得很好。朱师傅给我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力求唱得情真意切。
   晚会当天,台下数百人安静聆听,我站在广昌县城的舞台上,虽灯光昏黄,心却炽热。要知道我是第一次站在比较正规的舞台上演唱,好比大姑娘上轿——头一遭。虽有点忐忑,但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我深吸一口气,走到台中央,向大家深鞠一躬。琴声响起,第一个音符便将我带入曲中。“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我唱得行云流水,台下寂静无声,唯有京胡婉转缠绵,我全情投入,字字含情,句句动人。唱到动情处,竟见前排有人微微点头,眼角泛光。这段中最难唱的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尤其是“早当家”不但音高,且拖腔长,然而在朱师傅娴熟琴技的烘托下,像爬山时有人拉了我一把,圆满过关,赢得满堂彩。“……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一曲终了,掌声如潮水般涌来,我才恍然回神,额上沁出细汗,心中满是感激与欣慰。那一刻,我深切体会到艺术与情感共鸣的力量。
   在大家“再来一个”的欢呼声中,我在朱师傅的伴奏下,又唱了一段《红灯记》中的“临行喝妈一碗酒”,尽管事前
   没有和朱师傅合练过,但在老将朱师傅的精湛琴技伴奏下我唱得慷慨激昂,一气呵成,就像练过得一般。又赢得一波掌声和欢呼。
   为了表达我的感激之情,当晚我在老街上一家较好的餐馆,请朱师傅吃了一顿小老酒,炒了两个菜,点了一瓶西凤酒。这可是好酒,50度,三元多一瓶。当时的江西名酒“四特酒”只要1元7角左右一瓶。之所以没点“四特酒”,是因为度数太高,要60度,考虑到朱师傅的身体,还是度数低一点的好。西凤酒无色清亮透明,醇香芬芳,不上头,不干喉。那晚真有“酒逢知己千杯少”之感慨。朱师傅很兴奋,侃侃而谈,满面红光。
   后来李发忠书记知道此事,说我做得对,还设法补助了我五元钱。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相当于我七八天的工钱呢。领导的关心无微不至,温暖人心。由此可见李书记的人品不同凡响。
   记得第二次闪亮登场已是十七年后。1986年7月,我从上海大学政治学院毕业,那届一共有150多位毕业生,静安区有20位。静安区党校为我们举办毕业联欢会,会前还和大家合影留念,当时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陈豪,干部科领导卞百平也来致贺。(后来陈豪同志担任了好几届上海总工会主席,再后来当上了云南省委书记。卞百平同志,后来当过静安区副区长,杨浦区委书记。)
   联欢会上,在同学朱培年的京胡伴奏下,我再次唱响“提篮小卖”。掌声再次给我鼓励。同学们说想不到,谷同学还有这绝活。
   世上的事就是这么巧,两位琴师都姓“朱”,难得。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这次唱得比较从容。自从在广昌登台演唱后,我的心理强大了许多,以后那些年,每每演唱都不紧张了。
   当年7月28日至8月2日,静安区委组织部把那年区里毕业的学党务的有关党员学生集中到区政府,办了几天学习班,陈豪副部长和卞百平同志参加了组织工作。在学习班结业的那天,我们举行了联欢会。区委组织部部长聂祖仪那天很高兴,我请她唱了一首歌,她随即邀我表演一个节目。于是,“提篮小卖”再次唱响,这次是清唱,没有伴奏,我依然唱得行云流水,依然得到了热烈的掌声。
   三年后,我已在北京西路第四小学任教导,那年我四十岁。在教工国庆四十周年庆祝会上,我再次登场唱响“提篮小卖”。之前我可从来没在学校里唱过京剧,这次演唱让大家颇感意外。更意外的是,我还用口琴吹了一遍“提篮小卖”,之前我也没有在他们面前吹过口琴,况且是吹京剧的旋律。只听过钢琴伴唱京剧《红灯记》,口琴吹京剧,别出心裁,没听过。其实,那是插队农村在山沟里练出来的。大家用热烈的掌声鼓励我。
   最后一次闪亮登场是在2002年8月。那次是静安区教育学院在海宁龙祥宾馆开国家科研课题研讨会。晚上休息在卡拉Ok歌厅娱乐时,在音带的伴奏下,我又一次唱响“提篮小卖”,当时在场的陆少明老师,夸我唱得不错,说我真人不露相,竟然有这手。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由于我不是专业演员,从来不练嗓子,随着年龄的增高,高音渐渐唱不上去了,所以,之后我就没有再闪亮登场了。虽然不唱了,但“提篮小卖”的旋律永驻心中。
   回顾我成长历程中“提篮小卖”几次闪亮登场,不胜感慨“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当初若不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把我们栽到山沟,撒向农村,哪有今天丰硕成果,幸福之花呢?
   人生苦短,时间如白驹过隙。至今,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仍深深地怀念广昌演唱“提篮小卖”的那一闪亮登场。广昌那简陋的舞台,在我心中丝毫不输维也纳金色的殿堂。

共 257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京剧《红灯记》选段为线索,串联起作者从知青岁月到中年人生的几个珍贵片段。我们被文中那份朴素而真挚的情感打动——无论是广昌舞台上与琴师的初次默契,还是后来一次次在不同场合唱响的“提篮小卖”,都见证了艺术如何照亮平凡人生。作者以“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作结,既是对往昔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岁月沉淀的智慧领悟。那个简陋的舞台,之所以胜过金色殿堂,只因那里曾有过青春与梦想最炽热的绽放。[编辑 高朋满座]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高朋满座        2025-11-03 13:14:36
  一篇充满着对岁月沉淀智慧领悟的文章。感谢老师赐稿星星,期待更多精彩作品。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