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荆芥在河南(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荆芥在河南(散文)


作者:秦力 秀才,2269.2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9发表时间:2025-11-04 17:21:58

河南的夏天,是从一片水灵灵的荆芥开始的。
   新郑的麦茬地里,一簇簇荆芥正顶着烈日顽强地生长着。它细长的茎干上的椭圆叶片,在阳光下泛着金边,边缘带着些细碎的锯齿,茎秆透着微微的紫。你若掐一片叶子在指间揉碎了,凑到鼻尖一闻,那股子气味便猛地窜上来——不是薄荷那种直愣愣的清凉,也不是紫苏那般温吞的香;它有一股子冲劲儿,可那辛味后头,又跟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凉与甘,复杂得很,也干脆得很。这气味,像极了这片土地上的人,初见时或许觉得有些“冲”,可处久了,才晓得内里的厚道。小小荆芥,它的香气见证着中原的古老味道,蕴藏着河南的根与魂呢!只需舌尖轻轻一碰,或许你便了解了河南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荆芥的清香里飘荡着远古的回响。商丘之地,燧人氏钻木取火,点亮文明的第一缕光。那火种,正如荆芥的嫩芽,从春雨中怯生生探出头来,宣告一个轮回的到来。禹州城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疏川导滞,终平水患。这治水的坚韧,恰似荆芥夏日疯长给大地铺上绿毯,诉说着“生命在平凡中铸就不凡”。这抹翠绿在《诗经》的“采采芣苢”间摇曳。许昌的煮酒论英雄,曹操与刘备梅下对弈,刘备闻雷失箸,借机藏锋。这机变智慧,又何尝不像荆芥入菜?
   漯河舞阳贾湖遗址的玻璃展柜里,碳化的荆芥花粉标本静静躺着。八千年前的先民已将这株带着辛香的野草揉进粟米羹,让荆芥的基因刻进了河南人的味觉深处。北宋汴梁的勾栏瓦肆间,《东京梦华录》记载的“芥辣瓜儿”香飘十里,陆游笔下“荆芥新发豉微香”的诗句,更让这缕辛香在文人雅集中流转千年。
   河南的典故总与荆芥般辛香浓烈。春秋时,郑国派烛之武游说我的先人秦穆公,说郑国可作秦国的“东道主”,这“东道主”的智慧,恰似荆芥在河南饮食中的地位——看似寻常,实则不可或缺。洛阳纸贵的故事里,左思写《三都赋》时,或许桌上也摆着一盘荆芥,让文思如这辛香般直抵人心。商丘的惠施“学富五车”,他的辩才或许正从荆芥的辛香中汲取灵感。
   有人说河南人的命,一半是麦子给的,另一半是荆芥给的。麦子管饱,是根基;荆芥调味,是魂儿。这说法,透着庄稼人的实在,也含着几分朴素的哲理。人活着,不能光为了“饱”,还得有个“味儿”。这“味儿”,就是平淡日子里那一点提神的盼头,是平淡岁月中那一抹不肯褪色的绿意。且看现代河南各地美食,都与荆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哩:
   郑州的荆芥焖牛肉,砂锅里咕嘟着中西合璧的滋味。丰腴的牛肉裹着番茄浓汤,荆芥的清气钻进去,竟把厚重化作了轻灵。文友告诉我:“河南人做菜像做人,守得住本味,也容得下新声。”这冒泡的荆芥焖牛肉,恰似二七塔下穿梭的地铁,老与新在热气里握手言和。
   洛阳水席头汤必撒荆芥末,汤面上浮着的不是贵如黄金的胡椒,而是武则天赏牡丹时宫人采的荆芥。当年神都的宴饮风流,如今化作百姓碗里一撮翠色。我笑言:“啥叫富贵?热汤热饭加把鲜荆芥,就是给个皇上也不换!”
   开封夜市上,荆芥黄瓜变蛋是招牌凉碟。包公湖边的灯影里,游人就着杏仁茶下筷。那荆芥香漫过清明上河图的虹桥,勾着苏东坡在汴京写的“蓼茸蒿笋试春盘”——原来九百年前的馋,和今人并无二致。
   南阳的荆芥捞面条最是泼辣。粗瓷海碗盛手擀面,蒜汁浇透后铺半碗荆芥叶。吃客挑起一筷子笑:“张仲景写《伤寒论》那会儿,要是搁点荆芥,药方都得少开两味!”看来草叶里的医理,早化在百姓的日常智慧里了。
   安阳殷墟旁的小馆,荆芥疙瘩汤浮着蛋花。老板舀起一勺金玉满堂:“瞧!甲骨文刻的‘禾’字,活脱就是荆芥穗儿。”三千年前的先民尝过的清凉,仍在今日齿间流转。
   信阳茶山上,荆芥柠檬茶在玻璃杯里漾出琥珀光。采茶姑娘插吸管:“大别山的云雾茶配平原的荆芥,山和水在这里相逢了!”
   焦作陈家沟,打太极的老人晨练后必喝荆芥小米粥。白瓷碗搁在石磨盘上,雾气袅袅:“柔能克刚?看看荆芥——再滚烫的粥,遇着它就静了心。”
   平顶山煤矿食堂,刚升井的汉子抓起荆芥菜盒大嚼。焦黄面皮裹着鸡蛋荆芥馅,油星沾上他黢黑的脸:“井下闷热,咬一口这翡翠,喉头就舒坦了!”
   从三门峡地坑院的荆芥蒸菜,到漯河双汇厂区的荆芥肉丁包;从濮阳龙乡的荆芥凉粉,到鹤壁云梦山的荆芥饸饹——十八地市的灶台上,一片草叶串起了黄河上下。
   周口扶沟的田野,六月太阳晒得土地发烫。农人刘学灿弓腰割荆芥,汗珠子砸进泥土:“这物件娇贵!早摘苦,晚摘柴,二十五天恰是少年时。”卡车载着青绿驶向四面八方。
   那些说荆芥“冲”的人不懂,这微辛正是中原的脾性:如洛阳牡丹敢抗武则天贬令,似辛弃疾字字铿锵。字缝里藏锋芒,朴素中有大美。
   荆芥的叶脉,连着河南人的魂。南阳医圣张仲景,悬壶济世,其《伤寒论》如荆芥药性——平凡中见神奇,清热解毒,护佑苍生;科圣张衡造地动仪,窥探天机,似荆芥在风中摇曳,以微小身躯感应大地呼吸。济源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移山执念,化作荆芥年复一年的生长,这“生生不息”的哲理,正是中华文明的底色——时代更迭,人如草木,却以坚韧托起山河。少康中兴夏朝,以弱胜强,如荆芥熬过炎夏,在燥热中奉上一碗鸡蛋汤:金黄花、翠绿叶,清香沁脾,扫尽浮华。
   其实,荆芥之所以能在河南扎根,与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密不可分。中医认为,荆芥性温味辛,具有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的功效。在过去物质匮乏的日子里,每当家人偶感风寒或是皮肤瘙痒时,一碗加了荆芥的热水便成了最好的良方。这种源自自然界的馈赠,让一代又一代河南人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呵护与关怀。
   走进今天的河南,你会发现,虽然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在每一个寻常巷陌之中,依然可以轻易找到那些售卖荆芥的小摊贩。他们或许没有华丽的店面装饰,也没有诱人的广告宣传,但却凭借着手中那一把把鲜嫩欲滴的荆芥,赢得了无数食客的心。因为对于很多河南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食材的选择,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坚持,是对家乡味道最真挚的守候。
   荆芥从历史走来,在钢筋水泥间寻一隙之地,那抹绿意,是对浮躁时代的温柔抵抗。少林寺前,慧可雪中求法,兀立不动,终得达摩衣钵;这“坚守本心”的精神,恰似现代餐桌上的凉拌荆芥,佐以豫剧唱段,让传统滋味获得重生。荆芥的平凡,教会我们“大道至简”——它不羡繁华,只守本分。如河南的崛起:从古都遗迹到“一带一路”枢纽,变的是时空,不变的是如荆芥般“根深叶茂”的韧性。
   荆芥在河南,早已不是一株野草。却是一部活的史诗它连着大禹的足迹、曹操的酒盏、母亲的灶台,更连着河南人的血脉。它是是游子行囊里藏着的一包干荆芥,泡水时浮起的乡愁。这抹翠绿里,藏着河南人的生存之道:像荆芥般泼辣生长,像黄河水般包容万象,像太行山般坚韧不拔。当暮色漫过二七塔,掠过开封城墙,停在信阳茶山,我忽然明白:荆芥是味觉里的清凉图腾,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它告诉我们:再卑微的生命,也能在时代的浪潮里,活出自己的鲜灵与倔强。
   从北宋汴京的繁华到现代郑州的崛起,从扶沟的丰收到千家万户的餐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荆芥在河南人心中的地位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食材,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情感的寄托。在荆芥的清香中,我们闻到的是中原大地的厚重,品尝到的是华夏文明的甘甜。荆芥的故事就是河南的故事。在这种看似平凡的香草中,我们读懂了河南人的性格,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魅力,体会到了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
   我端着一碗飘着荆芥叶的胡辣汤,终于明白,历史的风驰电掣,并没有卷走所有根须。那一把荆芥的辛香,便是系着风筝的那根线,一头连着飞速旋转的今日,一头连着深扎黄土的昨天。它是一种活着的乡愁,一种刻在基因里的味觉记忆,是夏日微风里,那缕吹不尽的人间烟火。
  
   2025.11.4日于大秦帝都好古堂

共 31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叙述荆芥在河南,介绍荆芥的相关知识,特别是药用和食用价值,感悟有河南人的地方,就有荆芥。文中叙述了荆芥在河南的历史故事,感悟荆芥在河南,早已不是一株野草,是一部活的史诗。文中描述了如今河南荆芥的广泛用途,在河南人的许多菜肴里,撒入一捧荆芥,也能被撩拨出旺盛的食欲。文末的*结语,升华了文章主题内涵:荆芥的辛香,是一种活着的乡愁,一种刻在基因里的味觉记忆,是夏日微风里,那缕吹不尽的人间烟火。内涵厚重的文字,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5-11-04 17:27:00
  内涵厚重的文字,叙述荆芥在河南,介绍荆芥的相关知识,特别是药用和食用价值,感悟有河南人的地方,就有荆芥。文中叙述了荆芥在河南的历史和现实故事,感悟荆芥在河南,早已不是一株野草,是一部活的史诗。
秋觅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