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井冈山纪行(散文)
一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应同学聚会之邀,我们来到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负责聚会策划的同学特意选了井冈山为目的地,想必其深意至少有二:一是让我们在革命圣地重温历史,感受井冈山精神的力量;二是借秋日美景增进同学情谊,留下难忘回忆。
赴约当日下午,我带上妻子驱车驶上高速,直奔井冈山茨坪镇。
行约半小时,便驶达井冈山市新城区高速出口。驶出收费站,首先看到的是公路右侧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红旗雕塑,这里便是著名的红旗雕塑广场。雕塑高19.27米、跨度27米,寓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于1927年。其外形为高高飘扬的红旗,中间镶嵌着五角星、镰刀斧头和“井冈山”三字,熠熠生辉,雄伟壮观。红旗雕塑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刺向苍穹,昭示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向胜利;更似一面风中猎猎作响的旗帜,召唤着后人继续奋勇前行。广场上,游客们成群结队地在红旗下纷纷拍照留念。
驶过红旗广场,沿山路蜿蜒前行约十分钟,上山途中的地标——石狮隧道便映入眼帘。隧道入口崖壁之上,八块钢板锻造而成的毛体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鲜红夺目、赫然矗立,笔力遒劲如惊雷贯空。这枚镌刻着井冈山斗争精神的领袖题词,让所有慕名而来的游客行经此地时,耳旁仿佛回响着革命年代的号角,眼前即刻铺展出血与火交织的峥嵘岁月,心底那份探寻井冈山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渴望,也随之愈发炽热。
大约下午四点半,我们终于抵达了井冈山茨坪镇聚会下榻的酒店。踏入酒店,大厅里已是热闹非凡,有部分同学先期到达,正在办理入住手续。我赶忙上前招呼,相互问候。同学毕业分别,一晃四十二年,曾经那群青春飞扬的少年,如今已是鬓染霜雪,不免感慨万千。
二
茨坪镇是井冈山旅游区的腹地,宛如一颗镶嵌在群山中的璀璨明珠。小镇四周群山环抱,镇中有一泓名为挹翠湖的水泊,水光潋滟,景色优美。镇内交通四通八达、快捷便利。各种酒店、宾馆掩映在绿荫之中。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毛泽东同志旧居、北山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及红军烈士墓等红色景点均分布镇区。各种文旅设施配套完善,以天街为主体的繁华商业步行街区,构成了一幅红绿相映、娴静优雅的山水画卷。每年都吸引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前来旅游度假,井冈山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基地和旅游度假胜地。
晚饭后,同学们一同游览井冈山茨坪镇的核心景区。我们沿着中心大道、红军路、南山路缓缓而行,环绕着久负盛名的挹翠湖,欣赏着美丽的湖边夜景。
挹翠湖位于井冈山旅游景区的核心地带,地理坐标处于茨坪中心,总面积129亩,其中水面面积80余亩。主体水域呈不规则椭圆形,四周环绕着林荫大道,环境十分幽雅,湖心岛上现存三座清代风格的六角亭,并栽植了许多处映山红原生品种景观带。作为人工湖景观,其名称源于书法家陆俨少题写的“挹翠映波”。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沿着林荫道漫步,远远望去,挹翠湖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镶嵌在大地上,显得深邃静谧。湖边公园里流光溢彩,游人如织,歌声袅袅,人们在这秋凉夜色中尽情享受惬意时光。湖心岛上灯火阑珊,山岩奇谲,蕙兰繁茂,人们倚栏小憩,颇有唐代诗人所描绘的“闲云潭影日悠悠”之趣。
三
翌日,根据聚会安排,我们参观井冈山主要景点。井冈山景区游览分A、B、C三条线路,我们选择了A线,即黄洋界—大井旧居—红军造币厂—龙潭瀑布—烈士陵园。
早晨八点,分乘两辆大巴从酒店出发,向北出小镇,直奔黄洋界保卫战遗址景区。
一路上,蜿蜒盘旋,青山连绵。凭窗眺望,一片片的翠竹密密麻麻地挺立在山坳之间,仿佛埋伏的千军万马,布下了“反围剿”的天罗地网。这不禁让我想起中学读过作家袁鹰的《井冈翠竹》经典段落:“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文中以竹喻人,将自然景观与革命精神、历史记忆融合,语言极具诗性和哲理,那些优美的文字至今记忆犹新。
约半小时车程抵达黄洋界景区。徒步拾阶而上,登至山梁,便是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遗址。黄洋界是井冈山的五大哨口之一,地势险要。此处可见红第四军的哨口遗址,战壕清晰,附近有座战斗工事、迫击炮,还有红四军黄洋界哨口营房旧址,旁边山路是当年毛泽东、朱德等背粮小道。
1928年夏红军在此修筑工事,以一个营兵力击退敌军五个团,取得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为粉碎国民党的第一次“围剿”创造了条件。
从黄洋界下来,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仿佛那隆隆的炮声仍在山谷间回荡。山风呼啸着掠窗而过,大巴继续前行约二十分钟,便抵达了此行的第二个红色景点——大井旧居。
大井是井冈山“大小五井”中最大的村庄,曾是毛泽东、朱德等革命家和红军生活战斗的地方。进入大井旧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同志的“白屋”旧居——这是当地农民自卫军首领王佐主动腾出的营房,因墙壁为白色而得名,里面陈列着他当年使用的物品。1929年房屋遭国民党焚毁,仅存残墙、常青树和读书石,如今的建筑为后来修建,1960年修复时将残墙嵌入新墙,并保留了弹孔痕迹。
白屋后的两株常青树曾见证了当年毛泽东、朱德观看红军操练,1929年被毁,在1949年后奇迹般重生。“读书石”则陪伴过毛泽东读书看报、批阅文件。白屋中厅曾设红军医务所,条件简陋却为老百姓免费看病。
紧邻“白屋”是朱德、陈毅同志的“黄屋”旧居,这是一幢干打垒建筑,俗称“黄屋”,他们在此与毛泽东并肩作战,共商革命大计。大井旧居见证了井冈山斗争的光辉历史,激励着后人续写辉煌。
离开大井,沿蜿蜒的山路行驶约十五分钟,便来到另一个红色景点——红军造币厂。
红军造币厂位于井冈山上井村,村口,一排低矮的土黄色房屋,便是其旧址。中间房屋门头挂着萧克将军题写的“红军造币厂”金色匾额。屋内,熔炉、冲压工具等设备简陋。当年工人们凭借这些,在艰苦环境下大胆创新,参照墨西哥鹰洋,铸造出带有“工”字戳迹的银元。
门前银元雕塑,“工”字戳印在鹰左翅,它正是“工”字银元样板。“工”字意义重大,代表工农政权,是红色货币特殊标识。“工”字银元的发行,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重要经济支柱。
这是我党最早的造币厂,它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工”字银元在井冈山广泛流通,稳定了经济秩序,促进了物质交流,成为根据地对外贸易重要媒介,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开创了红色金融事业的先河。
如今站在旧址,彷佛能看到熊熊火炉,感受那段激情岁月,以及革命先辈为理想拼搏的光辉历史。
离开红军造币厂,坐车不到十分钟便来到龙潭景区。游览了多处井冈山斗争红色历史遗迹,接下来扎进深山峡谷,领略一番井冈山的山水美景,放松一下心情,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不失为恰到好处的安排。
到了瀑布深潭群,自上而下呈现出“五潭十八瀑”的峡谷奇观。
我们踏进龙潭景区大门,瀑布入口是最高处,沿一条向下延伸的石阶往下走,石阶显得窄陡而曲折,导游通常建议走下去,到最低处再乘单程索道返回,这样就能把所有五级瀑布看全。这五级瀑布,每一处都有其独特的美。
我们首先下到第一级碧玉潭,瀑布高67米,水幕宽30米,潭面2000平方米,瀑布从三面峭壁倾泻而下,发出如雷般的轰鸣声,水雾腾空而起,若遇上太阳,听说还会形成美丽的彩虹;第二级金锁潭,形状像一把锁,崖壁上长满蕨类植物,瀑布掩映在林中,水声沉闷,好似被锁的蛟龙急于出洞;第三级珍珠潭,落差三十多米,水声清脆,潭面湛蓝,飞溅的水珠如散落的珍珠;第四级飞凤潭,瀑布口有巨石阻遏,水流形成数股抛洒出来,其形状像展开的凤尾;最后是仙女潭,40米高的瀑布水流呈现出优美的弧线,就像翩翩起舞的仙子,潭面开阔如镜,倒映四周苍翠山色,如诗如画。
这里的地质很特别,花岗岩峭壁上能看到第四纪冰川的痕迹,峡谷里还有典型的阶梯状瀑布链和喀斯特地貌。
四
离开龙潭乘车返回茨坪镇核心景区,参观最后一个景点——井冈山烈士陵园。
坐着返程的大巴,窗外层峦起伏的青山飞速退去,宛若翻转着一幅幅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壮丽画卷,夹带着井冈秀丽的山水景色,在我的脑海里一遍一遍地浮现。约半小时便到达井冈山烈士陵园。
井冈山烈士陵园,位于茨坪镇核心区域北山,陵园于1987年建成开放参观游览。1997年10月由邓小平题字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剪彩。陵园整体建筑包括陵园门庭、纪念堂、碑林、雕像园、纪念碑五大部分。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踏入陵园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块横式牌坊园标“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九个烫金大字,为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宋任穷同志题写。陵园绿化主要以柏树、杜鹃、桂花、翠竹为基调,配以山体自生的松、杉等,全园四季绿树常青,素花点缀,显得庄重而肃穆。
我们登上宽阔的台阶进入纪念堂。大门上方烫金横幅“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是彭真同志1987年视察井冈山时为陵园题写的。纪念堂设有瞻仰大厅、陈列室、吊唁大厅。
瞻仰大厅正面汉白玉墙面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字是毛泽东1946年为革命烈士题写的。正面玻璃柜存放的是井冈山革命烈士的名册。
左侧陈列室展览的人物是建国以后去世的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领导人的挂像;右侧陈列室陈列的是建国前牺牲的革命先烈挂像,他们都是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老干部。
吊唁大厅四周墙面嵌刻的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录。这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周边七个县市范围的烈士名录,共有15744位。
厅中有一块汉白玉的无字碑安放在正上方,这是对在井冈山斗争中牺牲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立的一块无名碑,以示人们对无名先烈的深切怀念。
走出纪念堂,沿石阶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镌刻于墙面上“井冈山碑林”五个烫金大字,是由中国书法协会原名誉主席、原山东省委书记舒同题写的。他是江西东乡人,也是老红军。碑林采用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分为碑廊、碑亭、碑墙三种碑刻陈列形式,因山就势,高低错落,配以亭、台、楼、阁相结合的整体建筑造型。
碑林主要有三部分内容:一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上井冈山视察时的题词;二为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的题词;三为全国著名书法家、画家、作家和知名人士热情赞颂井冈山的题词。全廊寓革命传统教育于书法艺术之中,是集建筑艺术、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于一体的现代人文景观。她给人们启迪思想、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奋发向上。
游览完碑林,登上陵园东侧山顶,便来到井冈山雕塑园。走进园内,十九尊雕塑栩栩如生,再现了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共井冈山前委、红四军军委、湘赣边界特委的主要领导和著名人士的光辉形象。这十九尊雕像分别由当时国内著名的雕塑家以青铜、汉白玉、花岗岩为材料创作塑造,再现了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一代先驱的英雄气概和战将风采,是难得观瞻到的雕塑珍品。
走过雕塑园的尽头,来到陵园的最上方,便是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它高高地耸立在茨坪北山之巅。纪念碑由基座、碑座、主碑三部分组成。基座由花岗岩砌成;主碑是用镀钛的不锈钢制作的,造型是突出“山”的形状,远看像一团火焰,寓意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视如林立的钢枪,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纪念碑前还设计建造了一尊“母亲”雕像,寓意井冈山是中国革命摇篮。
听导游说,游览井冈山必须拜谒北山陵园,这才算真正完整地接受了一次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的洗礼。
五
走下北山,回到最初攀登台阶的起点,我转身回望烈士陵园——它以山的沉稳与坚韧,贯穿了人的信念、精神与追求,必将彪炳史册,激励后人。这座丰碑永远扎根于大地怀抱,更已深深融入我的灵魂。
一趟同学聚会,牵出了这趟难忘的井冈之行。我们有幸领略了这片独特土地的魅力——革命历史的厚重人文与秀丽的自然风光在此交融,深厚的红色文化和秀美的绿色生态相得益彰。于历史的进程感悟哲思,在五百里井冈的千山万壑间挹揽自然造化的神奇。
井冈山有两宝:是“历史红”和“山水绿”。这里的红,红得透彻耀眼,是鲜血浸染的底色;这里的绿,绿得盈眼沁心,是生命蓬勃的象征。这次的井冈之行,既是一场涤荡心灵的精神洗礼,也是一次舒适惬意的生态治愈。这里,是红色基因的传承热土,更是绿色生态的秀美家园。
同学聚会结束后,驱车离开井冈山的途中,路边朱德同志题写的“天下第一山”五个鎏金大字赫然醒目。这般凝练着信仰与荣光的赞誉,唯有亲历井冈山斗争的老一辈革命家,才有如此豪情直抒胸臆。是他们以坚定信念与艰苦奋斗,铸就了井冈山的光辉历史,锻造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这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也必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奋发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