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来去匆匆北师大(散文)
我匆匆的过去,又匆匆的回来,已经是一个半月有余,马上50天了。
那本来是我心驰神往的圣地,而且活了大半辈子,还是沾儿子的光才平生第一次去的北京,去的北师大。尽管事先有在附近发展的本家弟弟,以及久别三十年有余,也在海淀区谋生的同学提前就约好一定要好好聚聚,但我还是悄悄的过去,把儿子安顿在那里,来不及停留,就轻轻快快的回来了:我走之前,所带的班级就要军训结束汇报演练,我回来时就要根据学生所选的外语语种二次分班。不是学校领导不给我宽裕点的假期,是我自己没有给自己:不是节假日,我不能连续三日见不到我的学生,更何况在一定意义上还属于辞去旧班级,迎接新学生的关键时刻。
作为一个在过去喜欢爬格子,随着科技的发展变成喜欢敲击键盘的人来说,我是早在此行前就准备为此写一些文字的。两年前送二女儿去青海大学的时候,回来一周内就写下上万字的《匆匆青海行》。只是这一次时隔这么多日,确实是因为太忙了:回来当天就已过了深夜子时,白天就到学校迎接新班级。新班级是选学日语的重点实验班,没有我担的原来的班级的一个学生,各项纪律要求要重新开始。
现在的学校管理越来越表现先出一个共同点:临时突发的事务越来越多,远远不是二十多年前自己还在领导岗位上时,开学各部门都要制定一个学年两个学期的校历,上面安排好了一学年的大事,基本上能有条不紊的去做;现在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不仅临时突发安排的事务较多,而且朝令夕改甚至朝令朝改,做了还需要汇报留痕,就显得忙乱很多。仅仅是隔周的前一个小周,我们就组织了整个高中部语文近六十位老师的大教研、学部小教研和集体备课、学部月考及改卷、家校共育读书(班主任领着家长按照学校指定内容读书学习)、级部家长会、家长进课堂、秋季运动会等重大的活动,另外领导要求的各种转发家长群及朋友圈并接龙几乎天天都有,有的还要一天多次(最多的一天还想要转发到家长群五项内容)。
我身材矮小,是一个很快能引起他人注意的人。又总是直言不讳,是一个有人欣赏也有人反感的人。同时我还是一个喜欢按照计划有序忙碌的人。二十多年前从校长室退出来到学科办公室的时候,很多人说我是“陶渊明”,其实我知道自己根本不是陶渊明。陶渊明具有怎样的才华?不用管自己的儿子,仅凭自己的一己诗文就可以光耀史册:是江西省首位文坛巨匠,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山水田园诗人之祖。而我仅仅是大众一个,我还要靠子女和学生来给自己增添点光亮。更何况我也洒脱不起来:我怕我成为一个专职领导后有一天不适应,连一个一线老师的资本也没有了,会成为一个无业游民。我喜欢务实,虽说喜欢直言不讳也比较胆小:说了一句谎言需要很长时间吃不好饭睡不着觉。我没有时间精力,也没有能力让身边的人都求真务实,但我喜欢真实记录身边的人和事到自己的作品中,有机会拿出来让孩子或者读者读一读。虽然我成不了文学家,但我可以写下点让后人认识我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的文字。
所以,很多人说我随和,不和人争抢。其实我知道自己一直也没放下一个“争”:少年时争对错,因为没有按老师的解题思路让老师扣分并批评,一怒之下拿着试卷找数学老师争执到满天星斗,最终让老师肯定了我的思路和结果。青年时争合理,几度尝试更改学校已有的管理考核制度,差点没让领导作为专职领导人才培养剥去一线教学的权利。再后来争洒脱,结果饮酒过于频繁身体报警,巡视班级后在门口趴在栏杆上就能打鼾入睡。也曾经争“是非曲直”,节假日干私活觉得不违反原则,后来发现由于紧张而生急躁,急躁影响工作态度进而影响师生关系甚至同事关系不说,血压也是飙升。也曾好胜努力争荣耀没想到孩子超生让人背后“将军”几乎陷入死棋前功尽弃。后来就只想争一个尽心尽力后不在乎天意如何的坦然心情。因此,现在的我面对年轻人只从管理出发而不考虑教学实际要求要绝对服从的指责时,我也不再分辨,不再考虑教学应该为管理服务还是管理应该为教学服务。因为思考问题的频道不同,分辨或许只能换来更多的僵局甚至对方心中更多的恼怒。……
近50天里尽管有个国庆中秋小长假,因为加入一些社会组织,到这个年龄,假期事务繁多,加上中秋佳节个人往来,排满了日程;又在长假前被安排为级部备课组长。我们学科尽管只有13位老师,也需要尽快统一教学进度,教研活动也需要正常展开,这些都需要做些规划,因此忙忙碌碌中假期结束。10月18、19号两天也过了周末周日,可能是因为有轻微感冒,18日我补觉几乎整整一天:早饭、午饭是被家属喊醒,吃完接着入睡,一直到下午5点半才自然醒来。19日凌晨4点就坐车就去了二百多公里的济南,现场领取“第五届‘青未了’金融散文奖”,11点结束后就匆匆忙忙往回赶,下午2点多回到学校准备接待返校的学生,不到11个小时就出现在三个不同的城市。尽管在济南见到了文学上的导师和朋友,尽管省城有很多文人喜欢参观游览的景观,我也只能悄悄地去,轻轻地回来,因为工作的性质,我只是一个传递薪火的赶路人。
所以,直到48天后有了正常的周末周日,我才能够开始为我不敢说是膜拜的北师大写点文字。
虽然我的受教育经历是在省内完成的,北师大仅仅是把我的儿子喊进她的怀抱,我在冥冥之中好像感觉到有一种招引。今年高考完出高考成绩的那天,我在去西宁看望在青海大学读书的女儿的火车上,巧遇一位没留下姓名的中年乘客,他主动问我是不是一位老师,得到肯定后他便问我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怎样,我便兴致勃勃给他说起了我的看法,他听了后便让我关注一个人物——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现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说高考语文很可能要开始体现康震的思想主张。我和妻子儿子13日下午4点多到达北京师范大学北邻、面对三环的的一个酒店入住后,就先去了北师大购买了生活用品放到指定的宿舍床铺上,还没来得及溜达天就开始下雨,不得不回酒店,简单吃点东西就因为疲劳休息。妻子常年从事体力劳动,不愿早起,但我有早起的习惯,14日早晨5点10分就起床了。本来打算去附近的景点转转,搜出最近的圣人广场和曦园,跟着导航步行,结果被导到北师大东门,原来搜出的景点是北京师范大学校内的景观。
于是我便一人一早就进了北师大,无人干扰任意东西的信步转悠起来。
我进门左拐,很快就到了北师大的“圣人广场”。导航中的“圣人广场”其实并没有任何文字标识,只有一尊至圣孔子的塑像坐落在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所在的教二楼和教四楼前的草坪区域,作为儒家文化的象征,除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也能为师生提供了一处宁静的休憩与思考空间。
我想,把至圣孔子像安坐在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前,也应该是这个学院的院训“博学中西,厚德师范”中的“中”和“德”两个元素的重要体现吧:儒家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和中华美德的集中体现:是仁爱之光,照亮人伦温情的底色;是礼义之纲,铸就社会秩序的经纬;是中正之道,培育不偏不倚的品格;是忠恕之德,贯通立己达人的智慧。于个人,是“修身齐家”的向内求索,是“克己复礼”的言行准则;于社会,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爱胸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将心比心;于天下,更是“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是“天下为公”的终极理想。这穿越千年的薪火,最终凝炼成“仁义礼智信”的脊梁,支撑起华夏儿女的精神殿堂。
旁边还矗立着一棵"敬师松",前方铺设了一片开阔的绿草地,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不仅为雕像周边增添了生机,使雕像及周围的环境显得宁谧,彰显了环境古朴而宁静的特点,也在阐释着“尊师重道”是繁荣昌盛的根本,教育是在创造未来发展的力量!
不知不觉,转到南门主大门一代,迎接新生的壮观景象如铺天盖地一般展开:喷泉前的一字展开,喷泉后的左右分开,华盖密布,彩旗招展,音乐飞扬,人来人往。很多家长和孩子有的喜笑颜开,如内心骄傲喷发出来的音乐;也有的庄重严肃,但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即将喷发的诗行。我问一个志愿者小伙才知道,南门主门一般是不开放的,只有国家领导人来访和开学日迎接新生才打开。
整个广场让我这个年过半百,经历很多沧桑的人也热血澎湃,打开手机摄像头想在喷泉处对着广场和主楼,留下一个我曾经来过的证明。这时,走过来一个身穿北师大T恤衫的老者,身材高大、精神矍铄,提出自己的背景要求让我给他拍照。我拍完后他表示满意并向我讲述拍照时背景要注意什么,而且要给我也来一张。我由于身材问题,本不喜欢拍照,但受到他的感染欣然接受。老人拍照水平很高,尤其是仰俯角度的选择,使我感到我的照片也完全可以晒出来和大家见面!
这一刻,让我感到了北师大人的淳朴、热情而又富有智慧!
从主楼前的广场向西吧,没多远就看到启功老先生题写的巨型碑牌。“学高为师,行为世范”不知成了多少代多少教育者的毕生追求。尽管只有八个大字和老先生的落款,却如一座大山让人仰止,又如一座殿堂让人心驰神往!
写得非常干练的八个字,书如文字,朴实无华,光明磊落,堂堂正正,而又意蕴无穷!
学高为师,不仅仅在博览群书、满腹经纶,更在治学严谨、求真不倦;行为世范,不只是举止端方、言行合度,更注重德性澄明、以身立教。为师者当如活水,学识渊博而源流不绝,授业解惑之际,引弟子洞察天地浩渺;为范者当如明镜,品行高洁而一尘不染,处世立身,令后学感悟道义崇高。
“学高”是根基,无深厚学识则师道不立;“行范”是枝叶,无高尚品行则教化难通。二者合一,方成教育的参天森林:学识照亮前路,如烛火通明;德行浸润心田,似春雨无声。真正为师,必有情怀,言传与身教相融合,学问与人格同辉——讲台上分析万物之理,社会上树立君子之风。学者若能终身践行此道,就会师道尊严长存,文明薪火永续。
西去北拐,我看到一座纯净厚重中又透露着古朴的建筑——京师学堂。说她纯净,是因为其外观造型,都是一色直线和平面构成,看不到任何圆滑的弧形雕饰。说它古朴,是她入门上边悬挂的横式牌匾,是金色繁体楷书,而且金色已经氧化有些暗淡,倒为这座建筑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楼体上的题字是加粗的金色启功楷体。我第一眼,就觉得是一座教育学术博物馆出现在眼前。虽然有别于京师大学堂,但也沿袭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又名京师大学堂师范斋)历史渊源。据说现在实际功能已转型为现代学术服务场馆,兼具古雅牌匾装饰与现代化会议设施,还设有启功书院、坚净美术馆等文化场馆,部分教师办公室亦配置其中。
接下来我到了曦园,一个很静谧的小园,却让我感到厚厚重重的历史:一入圆形小门,踏着砖铺地没几步,就看到小径旁翠竹下启功老先生题写的"奇峰高节"石碑:一块略带斑驳的石板上,刻着清秀而深刻的"奇峰高节"四字。这不仅仅是先生描述周围的假山怪石、茂林修竹,也是先生对师大学子的赞美和厚望吧,我想。向东,一路上还看到假山池沼、高耸的遮蔽成荫的奇松。既让我感到有苏州园林的感觉,又让我想起有《与朱元思书》里“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的意境。
继续走,便看到一个古朴的黑色金属柱子上挂着一个古老的校钟,好像一位瘦骨嶙峋而又毅然挺立的老人,见证着北师大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柱子底部有一个一立方米左右的黑色底座,四面雕刻的文字,是铸在金属上的阳文,讲述着校钟的来历:原校钟是1906年清政府为京师大学堂首届毕业生铸造的青铜校钟,后因损毁未存。2002年,为庆祝北师大百年华诞,由北师大历史系1957届加拿大校友叶如协、伍步良夫妇,北师大地理系1959届香港校友叶志华、蒋秋云夫妇捐资20万元,委托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复制了两套原校钟,一套重新竖立于校园内,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另一套竖立于西北师范大学校园内。
一个校钟,也有初心的坚守与传承,也有精神的赓续与发展。我想,北师大的一草一木,甚至一沙一尘,也都闪耀着道德与文明的光辉吧!
往北走,再往西,我看到了和后面两边高楼联成一体,英姿中勃发着现代力量的科教大楼。
回头走,我路过高大巍峨,高高耸立的图书馆门前,带着无限的眷恋,走出东门。
尽管我走过的仅仅是北师大的一角,看到的也仅仅是一叶,还未来得及瞻仰我最崇拜的鲁迅,也没有去观摩我最喜爱的书画藏品,甚至还没有搞清楚北师大学院的分布和规模,也没有寻找儿子要就读的物理与天文学院的方位,我也该回去了。
首先我要回酒店,带着儿子,把他送到这个神圣的殿堂。
我虽然只能来去匆匆,只能有短暂的触摸和呼吸,但我的儿子要在这里度过他的大学时光,有的是时间,去追逐他的梦想。
我的童年是以地瓜为主食度过的,地瓜干面窝窝头,地瓜切成条煮的菜,地瓜面糊糊中参合着地瓜块,唯一换换口味的是胡萝卜和白萝卜,……所以,我珍惜后来的好生活。人生的理想虽然没有都实现,生活的梦想陆陆续续却实现了很多,好像一路的梦想接力被一步步踩在脚下。儿子的童年虽然不富裕,但也完全可以吃着精粮、蔬菜和水果、甚至牛奶面包、些许鱼肉成长,他的梦想早就超越了一个名牌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比我的梦想更高远。
在逐梦的路上,正如我们的生活因时代的进步而不同一样,他也会遇到可能是我没有遇到过的坎坷磨难。但我想,他会在这座殿堂,吸取储备知识,锻炼提升能力,打开人生格局,拓宽思维和视野,健全品质人格,为人生奠基奋力拼搏,为未来发展努力进取的!
因为他高中写下的两个句子曾触动过我的内心:
“不要让过去影响现在,不要让未来受阻于现在!”
“我要做太阳,不去借谁的光!”
后记,这篇文章本来一天就可以写完,因为工作内外的忙碌,断断续续写了三四天。
2025年11月5日星期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