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酒家】鄂尔多斯高原的时空回响(散文)

精品 【酒家】鄂尔多斯高原的时空回响(散文)


作者:千里寻梅 童生,607.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3发表时间:2025-11-08 15:33:04
摘要:回望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历史的时空在此奏响跨越千年的回响。从青铜时代的文明绽放,到民族民俗的融合传承,从成吉思汗的千年羁绊,到现代城市的繁荣新生,博物馆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是鄂尔多斯时代演进的见证者,也是各民族交往交融历史进程的亲历者。它们串联起过去与当下,让我们读懂了这片土地的坚韧与包容、厚重与活力。

【酒家】鄂尔多斯高原的时空回响(散文)
   我如约抵达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文化西路5号,刚下车,哈斯便快步迎到我面前。他是土生土长的蒙古族汉子,年龄四十有余,我们相识已十几年。在我的印象中,他总是笑盈盈的模样,“梅姐,欢迎啊!”他的浓眉大眼微微弯起,唇线向上扬起,瞧着他这爽朗的神情,我不由得心生暖意,连连点头致谢。今日,他将作为向导,陪我探寻鄂尔多斯市博物院的风采,聆听高原深处穿越时空的回响。
   哈斯潇洒地扬了扬手臂“梅姐,你看,上面就是博物院。”我抬头望去,一座巨大的古铜色大型建筑呈现在我的眼前。望着这座散发着神秘、冷峻和厚重气息的建筑,我脱口而出:“呀!像一颗硕大的费列罗金球巧克力!”哈斯听罢笑了:“梅姐太有想象力了,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也对,象征着鄂尔多斯的今天甜如蜜呢。”
   我催促哈斯,对这奇异的建筑详细解读一下。他指点着介绍:实际上设计师设计灵感源于“坠落草原的陨石”,古铜色金属表皮彰显着青铜文明时代;几何化的穹顶蕴含着游牧民族的民俗文化传承;高低错落的多切片式结构恰似鄂尔多斯悠久的历史和传说;悬浮的入口雨棚则以流畅的曲线,抽象再现了蒙古族“哈达”的飘逸形态。哈斯补充道:“梅姐,这个建筑可是获得‘鲁班奖’的哦。”我听着他的细致讲解,心中充满了浓厚兴趣,对这座雄厚建筑及其藏品的参观更加迫不及待。
   我们拾级而上,踏入这座记录了鄂尔多斯草原文明古老沧桑的“陨石”空间。
   馆内的景致纷繁错落,令人目不暇接,哈斯边走边介绍,馆内设有七个展厅,藏有一万八千多件文物,我们才半天时间只能挑选部分代表性的展品参观。我说:“好呀,我相信你的眼光。”“那我们就先看看鄂尔多斯青铜器,它在古老文明中,最具代表性,再看看女士们感兴趣的民俗展品,最后感受成吉思汗的传说。”我欣然同意,鄂尔多斯青铜器久负盛名,在呼伦贝尔出土稀少,我早就想一睹为快。
  
   二
   步入青铜器展厅,一股来自远古的厚重气息扑面而来。这里陈列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应该铸造于商周时期,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动物纹装饰,成为解读草原文明的钥匙。
   我们在宽敞幽暗的展厅里,放慢脚步细细欣赏。出土的无数件大小不一的青铜器展品,或静静地躺在展柜里,或稳稳镶嵌在展墙上,在镁光灯的光晕里,闪烁着两千四百年的光彩,透着无比的神秘。淡淡的铜黄色器身上,点缀着翠绿色的斑斑锈迹,这便是世人所称的“青铜”色,历经千年的风雨侵蚀,坚韧地留存下来,令人惊叹于它们的顽强生命力。
   展厅里的鄂尔多斯青铜器大体可分为实用器、装饰品及车马器。实用器包括铜胄、短剑铜刀、鹤嘴斧、棍棒头,厚重浑圆的铜胄与小巧精致的短剑铜刀相映成趣,展示了先民们的聪明智慧和尚武精神。
   装饰品则以牌饰、扣饰等饰件为主,它们均表面刻着虎、豹、狐狸、雄鹰、野猪、鹿、马、羊、牛等各类动物纹理。老虎的凶猛、奔鹿的矫健、雄鹰的凌厉、绵羊的温顺,这些巧夺天工的纹理呈现出先民的进取精神,也代表着他们对自然的崇尚与图腾信仰。装饰品多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装饰手法,造型生动、工艺娴熟,历经千年风霜依旧完好无损。
   来到车马器的展柜前,望着这些青铜铸造的环环扣件,我一时摸不到头脑。哈斯不愧是牧区长大的孩子,他逐一为我讲解,其一是马衔和马镳,马衔(俗称马嚼子)由两根金属杆通过环扣连接而成,悬放到马的口中,起到“刹车”作用。马镳与马衔配套,贯于马口两侧,有个成语“分道扬镳”就来源于马镳的功能。其二是节约,由三只龟形饰件盘踞在圆形底托上构成,用来约束马头皮条,龟形饰件寓意着福泽绵延。其三是当卢,位于马额头正中,保护马首。其四是銮铃,多为扁体桥钮式,挂在马具上,行走时发出声响,兼具警示与礼仪功能。
   马衔、马镳、节约、当卢、銮铃等器物有着鲜明的游牧民族的风格。哈斯精辟而生动的讲解令我茅塞顿开,眼前的马器仿佛瞬间“活”了过来,恍惚间,一架披挂着青铜饰件的马车跨越千年从草原深处奔腾而来,似乎要载着我们穿梭回遥远的古代。
   这些青铜器具融合了中原器具的形制与草原动物纹饰,印证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以它复杂巧妙的图案构思,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优美的造型,而享誉海内外。其年代最早的可以上溯到商代,在春秋以后大量盛行,展示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
   看着这些展品,哈斯感慨地说:“小时候去沙漠玩,常常捡到青铜短剑和配饰,不懂得是文物,玩耍腻了,就扔掉了。”我打趣道:“太遗憾了,要是当初好好珍藏起来,说不定会穿越到两千多年前,去古代走一遭呢,就像电影《秦俑》里的故事。”
   随后,哈斯带我来到展区的中部,四方玻璃罩护着一件镇馆之宝,也是我国出土的唯一一件战国鹰顶金冠饰。我立刻被眼前这件精美的饰品所吸引,细细地端详。金冠由鹰形冠饰、半球形冠顶和冠带三部分组成,纹饰精致,工艺细腻。主体由黄金打造。鹰展翅立于冠顶之上,冠顶是四狼与四羊缠斗图像,冠带分两层,分别是老虎和羊马,细节丰富,图案生动,鹰居高临下,见狼狩猎,见虎斗羊,颇有一副王者傲视群雄之势。
   金冠造型奇特,制作精湛,雄鹰头部由宝石制成,鹰的身体用金片制成,鹰的头部与颈部的绿松石苍翠醒目,代表着使用者尊贵的权利与地位,也蕴含着北方民族对畜牧生活的依赖与热爱。金冠代表战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可谓匈奴艺术瑰宝。
   参观的过程中,我感受到那个时代阶级分化已逐渐形成,这些青铜器不仅是器具,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部落的首领和贵族居于统治地位,他们聚拢财富,发号施令,使用的器具常以金银、宝石镶嵌为主,而普通牧民则多使用素面的青铜制品,生活拮据困窘。
   面对这些古老的展品,我的思绪肆意飞扬,恍然若翻开两千四百年前鄂尔多斯高原的历史画卷:彼时的鄂尔多斯高原气候湿润,雨水充沛,滋养着万物生灵,植被以森林草原为主,森林广袤浩瀚,袍子、麋鹿、野猪等各种动物游离其间。草原苍茫无涯,呈现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景象。无定河流域水草丰美,湖泊与湿地星罗棋布,为游牧和渔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高原位于黄河“几字湾”怀抱,与如今的山西隔黄河相望,因此孕育出“黄河文化”和“农耕文化”,同时“草原文化”逐渐发展壮大。
   那时的先民们以游牧为主,兼营渔猎与少量的农业生产,形成了适应半干旱环境的独特生存方式。部落联盟形成的社会组织、军事化的管理模式,以及草原与中原文化的互动,塑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面貌。这种多元融合的特征,为后世鄂尔多斯高原的文化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三
   走进现代民俗艺术展厅,哈斯又笑了“这里的好多物件,我都熟悉,我更有发言权了。”抬头望去,一块大屏幕正在展播“鄂尔多斯婚礼”的影像,哈斯说:“我很小就被父母带着参加这种婚礼,连续几天唱歌跳舞,具体细节记不清了,只记得全羊宴,一盘盘招待客人,里面有羊头、羊背和羊蹄子。”我不由得驻足观看。
   影像中展现了一场传统的鄂尔多斯婚礼:婚礼持续三天两夜,是鄂尔多斯传统歌舞、祝颂、民俗、礼仪、风情、服饰、饮食、骏马文化的集中呈现,堪称鄂尔多斯民间文化的大殿堂。鄂尔多斯婚礼由配弓娶亲、拦门迎婿、求名问庚、分发出嫁、圣火洗礼等十项仪式组成。每项仪式都伴随鄂尔多斯民歌和祝颂等。欣赏着一幅幅精彩的镜头,我感受到鄂尔多斯的蒙古族同胞对天地对草原的敬畏之心,也印证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转身来到了民族服饰展区,一件件色彩艳丽的蒙古袍静静陈列,领口、袖口的刺绣图案繁复精美,以红、蓝、绿等鲜艳色彩为主,在镁光灯下闪烁着艳丽的光泽,既彰显着蒙古族民众对生活的热爱,又融入了草原自然的元素。哈斯指着一件桃红色半裙式上衣说:“我妈妈也有一件类似的,平时去一些公共场合穿,配上她雪白的肌肤,特别好看。”我看到了哈斯脸上的自豪感。
   在展柜中伫立一对新郎新娘的塑像,新郎头戴黑丝绒金顶红樱礼帽,身着海蓝色底绣黄色纹理绸缎长袍,外罩一件滚着盘扣、印着五彩钱币图案的绸缎小马甲,寓意着“恭喜发财”,脚蹬黑色马靴,英气十足。新娘的一身可谓五彩缤纷,身着红底绣白色祥云纹理的长袍,长马甲上绣着翠绿的孔雀图案,脚蹬黑色绣花女靴,寓意“吉祥如意”,新娘尽显高雅美丽。
   我被新娘的精美头饰所吸引,细细观赏。我的专注模样惹得哈斯发笑:“梅姐,你回头看看。”我回头一瞧,展区中部设了一个专柜,专门展示鄂尔多斯新娘的头饰,我立刻走了过去。
   专柜里展着四五种样式的头饰,第一种从头饰到两侧的流苏几乎全由珊瑚珠和玛瑙组成,其中点缀着少许绿松石珠子,流苏底端是银丝编织的葳蕤;第二种头饰以绣着牡丹花的黑丝绒小帽为基底,搭配玛瑙,两侧的流苏由珊瑚珠和银饰镶嵌玛瑙组成,同样点缀着绿松石珠子;第三种头饰以绣着牡丹花的黑丝绒小帽配玛瑙,两侧的流苏由珊瑚珠与花瓣纹理的绿松石组成;第四种头饰还是绣着牡丹花的黑丝绒小帽配玛瑙,其中点缀着珊瑚珠和绿松石珠子,流苏则全部由银丝编织的葳蕤组成。
   展柜里的头饰在灯光下流光溢彩,我眼前恍然浮现出鄂尔多斯新娘的面容,被头饰映衬得温婉端庄。我看得满心欢喜,由衷赞叹:“你们这儿的新娘太幸福了!”哈斯听出我的真诚,再次发出满是自豪感的笑声。
   接下来展示的奶桶、铜壶、蒙古包模型,生动再现了牧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哈斯又感慨地说:“这就是我十八岁前的生活!”我接过话头“这是我十岁前,在草原上熟悉的牧民生活。”我们俩相视一笑,默契十足。
   哈斯突然提议:“梅姐,咱俩煮一锅奶茶?”我感到诧异,他便把我领到台式电子屏前,原来是互动动画。我俩兴致勃勃地动手操作:他“抱”来柴火,我“架”起铁锅,他“点燃”柴火,我“放入”牛油和炒米,他“放入”一瓢水,我“投入”砖茶,他“倒入”牛奶,我用木勺“搅拌”。看着屏幕中沸腾的奶茶,我仿佛真的闻到浓郁的茶香味,不禁咽了咽口水,一抬头,哈斯正笑盈盈地看着我说:“梅姐,中午咱们就去蒙餐馆喝奶茶。”我连忙点头,掩饰心里的一丝窘迫。
   展墙上还悬挂着展示牧民娱乐和风俗的照片:那达慕大会上驰骋的骏马、激烈的摔跤比赛、各民族同胞手拉手的篝火晚会、餐桌上香气四溢的手把肉和奶制品、醇厚绵长的奶酒,蒙古包里哈达迎宾的热烈场面、蒙古包外升起的温暖炊烟……这些民俗风情场景连接起来,就是多民族文化在鄂尔多斯高原融合传承的美好画卷。蒙古族的豪爽、其他少数民族的淳朴,在岁月流转中相互交融,沉淀成鄂尔多斯独有的民族根脉,在博物馆的展品中得以永恒留存。
  
   四
   在博物院的核心展区,与成吉思汗相关的文物与史料格外引人注目,诉说着他与鄂尔多斯跨越千年的深厚羁绊。
   展柜中陈列着成吉思汗陵祭祀大典中的一些祭祀器具,宝日温都尔圣奶桶、巴日古勒图器皿、银质的酥油灯、华美的经卷,展墙上悬挂着成吉思汗陵前庄严的祭祀仪式以及达尔扈特人守护陵寝的照片。
   在鄂尔多斯高原,至今生活着一个独特的部落——达尔扈特人,他们是蒙古族的一只部落,达尔扈特译为“担负神圣使命者”。达尔扈特的祖先都是成吉思汗的忠臣和当时的军中勇士,他们曾跟随大汗东征西战,直到大汗去世后,依旧世代忠诚地守护大汗英灵。忽必烈时定下了规矩,达尔扈特人不用耕作、狩猎、纳税,同时也不能为官,毕生唯一的职责就是世代守护成吉思汗的英灵。从那时起,达尔扈特人不管白天黑夜,都会毕恭毕敬地守护着成吉思汗的陵,至今已经传承了三十九代。
   众所周知,成吉思汗陵寝坐落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镇的草原上。达尔扈特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守护、祭祀、管理成吉思汗陵寝。他们不仅负责日常的香火供奉,还主持每年的三十八次大小祭祀,包括春季查干苏鲁克大典等国家级仪式。这种传承通过“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方式延续至今。
   哈斯告诉我,如今的达尔扈特人虽已融入现代生活,但仍保持着传统服饰和生活方式,正如一位守护者说:“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一座陵墓,更是整个蒙古民族的信仰和灵魂。”
   相传,成吉思汗西征途中曾路过鄂尔多斯高原,一眼就被这里水草丰美、壮丽广阔的风光迷住了,当即留下遗愿,希望死后能葬在这片土地上。他去世后,陵寝便稳稳坐落在鄂尔多斯高原上。
   八百多年来,鄂尔多斯的蒙古族同胞一直坚守着祭祀传统,从平日里的小祭,到年度隆重盛大的祭典,都寄托着对成吉思汗深深的缅怀与敬仰。更重要的是,他们把勇敢、坚强、团结、包容的精神,融进了鄂尔多斯的文化血脉里,成了这片土地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涵。
  
   五
   转瞬之间,已近中午,我们结束了参观。走出博物馆,目光投向今天的康巴什,古今变迁的强烈对比令人感慨万千。昔日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如今已发展成为充满现代活力的、驰名中外的发达地区,草原人民迎来甜蜜幸福的生活。
   康巴什文化西路位于康巴什区文化核心区,两侧分布着鄂尔多斯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等特色建筑群。一座座楼宇造型各异,尽显独特风采;无人驾驶的公交车往来穿梭,为这片街区增添了现代化大都市的色彩。街道上车水马龙、人群熙攘,我不禁想起西方媒体曾给康巴什贴上的“鬼城”标签,不由得觉得啼笑皆非。如今的康巴什早已今非昔比,各项经济指标位于全市首位,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与鄂尔多斯一同迈入新时代,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回望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历史的时空在此奏响跨越千年的回响。从青铜时代的文明绽放,到民族民俗的融合传承,从成吉思汗的千年羁绊,到现代城市的繁荣新生,博物馆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是鄂尔多斯时代演进的见证者,也是各民族交往交融历史进程的亲历者。它们串联起过去与当下,让我们读懂了这片土地的坚韧与包容、厚重与活力。
  

共 556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游记体会性文章,作者在朋友哈斯的陪同下,参观鄂尔多斯博物院,因为时间有限,仅选择了部分精华内容浏览欣赏。首先是闻名中外的鄂尔多斯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具融合了中原器具的形制与草原动物纹饰,印证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以它复杂巧妙的图案构思,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优美的造型,而享誉海内外,令作者大开眼界,也被这一古老的文明所震撼。转而进入现代民俗艺术展厅,隆重的鄂尔多斯婚礼、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在镁光灯下流光溢彩,特别是鄂尔多斯新娘头饰,令同为女性的参观者叹为观止。朋友哈斯一路热情相待,和作者模拟动画体验了“制作锅茶”的过程,浓香的锅茶“沸腾着”,既在展示民俗风情,也象征着作者和哈斯之间的温暖友谊。最后,作者体会了成吉思汗与鄂尔多斯的千年羁绊和传说故事。历史和现实的碰撞,令作者感慨万千,不禁由衷赞叹鄂尔多斯高原今日取得的幸福生活。文章由外及内、由浅入深、由古及今,融入情景的叙述,令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徐徐揭开面纱。通篇文章语言流畅,情感饱满,令人感受到一场草原文明视觉冲击和心灵的文化盛宴。推荐阅读!【编辑:山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51112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山泉        2025-11-08 15:40:11
  在不知情的人眼中,大草原只是辽阔,悠远,还有蓝天白云、牛羊成群,而不知其丰厚的文化内涵。文章通过参观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向读者展示了大草原厚重的历史和人文,跟随作者的步履,我们仿佛走入时空深处,去体味二千多年前的金戈铁马,去触摸草原民族的朴实和聪慧。
我来自大山深处,来自心灵彼岸……
2 楼        文友:山泉        2025-11-08 15:41:29
  文章不仅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还有一种充满层次的画面感和厚度,确实写得不错。
   问好寻梅老师!
我来自大山深处,来自心灵彼岸……
3 楼        文友:千里寻梅        2025-11-08 17:54:14
  谢谢山泉老师的编按和留评,您的鼓励是我不懈的动力,祝老师安好!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