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借个教训做警钟(杂谈)
谁写稿投稿都盼望发表,特别是“初练”的人,这个想法没有毛病;但是写了就能登上,却并非易事,所以就得在选材、写法等各方面动心思。请看下面的这篇《乡友情》:
HD县LF乡兴治村HF和爱人XH过着不显山不露水的闷头日子。春节前,小两口搬回一台电视机。从那以后,天一黑,他家就关门闭户。
电视连续剧《霍元甲》上映以后,凡有电视的人家,一到晚上屋里像装豆包似的,人挤得满满的。HF看看自己家没人来,心里很不是个滋味儿,寻思着,过日子平时刀子勺子的前后院也少不了来往,这样下去让大家伙多瞧不起呀。为了尽快的挽回这个局面,小两口炒了些瓜子,烧了茶水,又给孩子们预备一些糖块,天还没黑,他们就东西院、前后院的跑开了。正式的节目还没开始,屋里的人就已坐满了。小两口子乐了。(作者署名:乐队)
文章很短,还不到三百字,发表在1984年4月2日《HS报》第二版上(就这等小玩意儿,即使不惹事,又有啥意思?)。据作者后来说:他于二月下旬,参加了县武装部办的民兵报道员学习。因为去年一篇民兵稿没上,觉得在众人面前丢脸,所以,决心要在今年内最低见报三篇稿。因为急于上稿,寻找素材,忽然想起前院HF家看电视连续剧《霍元甲》遇到的情景,认为可写一篇邻里之间友情的稿件。但又觉得平铺直叙写出来太平淡,没有上稿希望,于是便进行了“情节加工”。结果稿子倒是上报了,而麻烦也随之就来了。
两个多月后的6月11日,在《HS报》第一版头条位置上,刊登了《乡友情》文中的当事人HF和XH的反驳文章:《〈乡友情〉是一篇埋汰人的假报道》。驳文说:这篇稿子,除了我们夫妻俩的名字和买电视机是真的,其余都是胡说八道。不是表扬,而是埋汰我们。驳文向造假者提出了三条质问:一、说我们买电视机以后,天一黑就关门闭户,没有人来。其实这个写稿人就是常躺在我们家炕上看电视的观众,怎么能说我家没有人来呢?二、“HF看看自己家没人来,心里很不是个滋味儿。”我们怎么不是滋味了?三、说我们“炒瓜籽”、“烧茶水”、“预备糖果”以挽回局面。请问我们有什么局面可挽回的呢?驳文最后说:倒是由于作者胡编乱造,报纸上发表这样的文章,给我们造成的局面需要挽回。这篇假报道发表以后,住在DH县XIN镇的娘家人批评我们没有处理好邻里关系,让人家给登上了报,真给老X家丢人现眼。我们要求报纸编辑部给我们恢复名誉,扭转使我们难堪的局面,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这篇反驳文章义正词严,毫不客气,连报社都被牵连进来。
在这篇驳文的下面,附着《乡友情》作者夏××的检讨《胡编乱造,损人害己》(这回又上了一次稿)、编辑部配发的短评《都来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和报社记者的调查附记,称这是一次严重的假报道事件。看来事情闹的挺大,报纸背后还不知发生了什么故事。
拿别人的一篇文章在此说事,我的目的也是很明显的。因为我的父亲就没少犯这样的错误,并且不吸取教训。前期的不说,就说他在文革结束“复出”之后,在“本案”的恰恰两年前,1982年4月1日发表的《一个农村姑娘的呼吁》,本案一年半后1985年4月25日发表的《二和尚娶妻》,惹出的麻烦比夏××的要严重得多,仅仅是侥幸没在报纸上公开检讨而已。夏××的稿子事前还让队长和邻居看过,大家都劝他不要拿出去发表,可惜他上稿心切,没有听劝;而我父亲写的东西根本就不会让谁“提前预审”,更是个不虑后果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