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浅涉廿八都(散文)
今年八月七日,由方国英驾车,载我和吴秀娟、胡雅仙、唐宝军、胡志刚等,去江西广昌头陂镇探访插队落户的第二故乡。
下午来到浙江境内,入住边城度假酒店后,已是四点多。随即我们一行六人兴致勃勃地去游览宾馆附近的廿八都古镇。
古镇地处衢州市江山市,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的仙霞岭山脉中,历史上是浙南的重要军事要塞和边区集镇,素有“枫溪锁钥”之称。其名字源于北宋时期设于浙南的44个
都中排行第28位,是古道要冲,曾是黄巢起义军开山的古道之一。
镇口是一座由三面城门筑成的三角形建筑物——仙霞关,“仙霞关”上面站着身穿战甲、威风凛凛的郑成功和士兵,他们日夜守卫着这座安静的古镇,令人肃然起敬。
信步前行,一块大石头上鲜红的“廿八都”三个字映入眼帘,这几个字既苍劲有力,又富有特色。石头边上有一座木质廊桥——珠波桥,桥下清澈的溪水时缓时急,发出“哗哗”的声响,和与石头碰撞的声音。
穿过挂着红灯笼的廊桥,就能看见一栋栋白墙黑瓦的独特楼房。古镇,让人感受到独特的气息。它没有城市的繁华喧闹,它带着的是自然、淳朴的味道。路边细长的流水,流经每一户人家,把古镇的家家户户都串联了起来。流水与古镇同呼吸,共欢唱,见证着古镇朝朝暮暮的沧桑变化。
廿八都好似一幅被时光打散又重拼的画。青石板路蜿蜒如银带,每一块石板都磨得发亮,藏着南来北往的脚印。马头墙翘角飞檐,青砖黛瓦间透着沉稳的古意,恍若一座活着的千年商埠博物馆。米行、当铺、钱庄的门板依次排开。站在兴隆钱庄的雕花柜台前,我摸着褪了朱漆的木栅栏,那些刻着铜钱花纹的窗棂眼巴巴望着街面,就像在等待怀揣银两的客人。
我们走进了非遗共富豆腐坊,里面几个硕大的石臼展现眼前,这很像我们农村舂米的石臼,没有它稻谷不会变成米,我们就吃不了饭,忍不住和它来了个合影。
我们由北堡门进,经过了观音殿、黄檀社、邮局、姜炳荣店铺,由于时间紧,都没能详细参观,只能走马观花,一掠而过。
走到“方言姓氏名人馆”不禁停住了脚步。自唐代黄巢起义军开辟仙霞古道以来,仙霞古道便成为浙闽赣三地的咽喉要道。明清时期,这里更是商贾云集,成为三省边境的商贸重镇。各地移民纷至沓来,带来了不同的方言与姓氏,造就了古镇的独特气质。如今的廿八都,仍保留着142种姓氏和13种方言,被誉为“百姓古镇,方言王国”。
当年国民党大特务毛人凤在执掌电讯处时,就全部用江山人,因为他们讲的江山话外人听不懂,可以直接当密码用。
走进古镇,脚下踩着清脆的鹅卵石老街,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着亮光,明清时期的木排门店铺安静地排在路边。抬头望去,那些雕着花纹的斗拱飞檐底下,藏着色彩鲜艳的荷花图案壁画。廊柱上的彩绘小人儿还在手执折扇微笑,房梁间的牡丹花仿佛要落下露珠。最让人惊奇的还是雕花窗棂,金鱼戏水的波纹清晰可见,蝴蝶触须细如发丝,古人的手艺真是鬼斧神工。
令人称奇的是镇中竟藏着回音壁。古镇的建筑特色之一是高大的马头墙,这些墙体形成了狭长的巷道,宽度仅允许两人并肩通过。在这样幽深的巷子里,人们大声说话都会被高墙反弹回来,产生独特的“嗡嗡……”回响。
好奇心驱使两位女士去试了试,她们走到巷子深处大声吆喝了几声,我们在巷口就听到了,回音壁名副其实。
国民党少将姜守全故居则是这里最神秘的府邸。门口有六棵不知名的高大的树木,这里曾是戴笠建立的“女子特务训练营”,走进女特工训练班陈列馆,还是会被一些展品震撼到,戴笠的大幅照片,一个个女特务的生平介绍可谓详尽。枪械、佩剑、电台、奖章、军装……耳畔仿佛响起“滴滴哒哒”的电报声,甚是应景地把你带回抗战的烽火硝烟,一股亦清亦浊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介绍的都是这些女特务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里面还有电影明星蝴蝶的大幅照片,展示了和戴笠不同寻常的关系,若不是戴笠飞机失事,就成夫妻了。
在姜遇成和姜遇鸿两兄弟旧宅高高的墙壁中间,夹有一条一百多米长的窄窄的小巷,这样的场景不多见。唐宝军用他娴熟的手机自拍摄影技能,找一处石墩,支起手机,为我们留下了合影。
姜遇鸿旧宅的门头上,雕刻了一只栩栩如生的麒麟,下面是“南极星辉”四个大字。整幢建筑中西合璧,融合了传统江南民居与西方建筑元素。入口设西式石材大门、拱形走廊和半圆的歇山顶,两端装饰仿木垂莲花柱。门框雕刻对联“依九星宅秉坎北,占六秀门前离南”,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水理念。
夕阳西下,我们匆匆结束游览,找饭店犒赏肚子。古街上特色小饭店不少,浔里饭店的老板娘,年轻漂亮,热情活泼,口齿伶俐,拿着菜单,边介绍,边把我们揽进了店里。
老板娘说这个店的房子有一百多年了,能进百年老屋用餐真是荣幸之至。店里有几张大的八仙桌,旁边围着长条凳。我们坐下后,老板娘马上就送上了葵花子和茶,一只黑乎乎的大茶壶,圆圆的,像古炮的炮弹,小嘴大耳朵,好重,一只手还提不起来,估摸是古董级的。吴秀娟是我们当家的,比较“做人家”,她点了一个158元的套餐,6个菜。另外在老板的介绍和推荐下,又点了半只江山白鹅,120元。
瓜子香香的,很好吃,茶是当地的土茶,蛮清香,我们边吃边聊,好不惬意。
不一会上菜了。首先上桌的江山白鹅,鲜嫩多汁,果然名不虚传。
接着是都豆腐风炉仔,红泥小火炉炖炭烧豆腐,这是这里的特色,几乎家家饭店都有,豆腐细腻滑嫩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枫溪小鱼则来自饭店后门的溪里的,很新鲜,先油炸,再炒,也是本地的招牌特色菜。吃上去香香,脆脆的,几乎没有鱼刺。
锅仔牛肉量蛮足的,但有点辣。这里的菜几乎都会放辣,吃得有点冒汗。接下来的辣椒炒菜脑片,芹菜小炒肉都有点辣,尽管和老板打了招呼,但他们几十年的土厨艺,就是离不开辣,讲得直白点,没辣他们不会烧。入乡随俗,将就吃吧。
上来一道蔬菜,碧绿生青,没有辣。嫩嫩的,口感很好,不知什么菜。一问才知,野生芝麻菜,这倒是头一回听说,也头一回吃。
铜锣糕也是这里的一大亮点,外皮翠绿微焦,它是艾叶和糯米粉做的,比红糖糍粑更软,内里软糯香甜,还有淡淡的清香。
花了二百多块钱,品尝了廿八都的美食,堪称舌尖上的盛宴。
吃饱喝足,结账走人。我们从东昌门出,上东升桥。此时已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我们站在桥上,举目远望,粉墙黛瓦,马头墙,好像来到了安徽宏村,远处青山笼罩在暮霭里,近处溪河流水潺潺。我们不禁在桥上合影留念。
廿八都的夜景如诗如画。灯光映衬下古镇更显迷人,古朴的建筑仿佛穿越时空,再现往日辉煌,与夜色共同绘就一幅梦幻般的画卷。漫步其间,尽情领略这份宁静与美好,仿佛踏入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奇妙世界。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在廿八都,你只要随意一抬头,便是一曲优美的旋律。但对于廿八都来说,时光似乎凝固了。窗格木雕虽年已久矣,却仍不失当年雍容之味。漫步其间,不经意间就会邂逅一栋有着精美雕花门楼的古宅。成片成群,整条街整条胡同,保存得如此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实属难得。
这个因武而起,因商而兴的边城,历经了血雨腥风,承载了金戈铁马,由小山村转身为大集镇,起承转合之间,从容淡定地接纳了四面八方的文化交融,演变,完成了历史、地理、人文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连民居建筑风格也呈现出亦南亦北,兼容并蓄的特色。徽派马头墙、浙式屋脊、赣式檐橡、闽家土墙……堪称一座没有围墙的“民间建筑博物馆”。
廿八都古镇就是这样一个藏在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的,石板路上回荡着千年历史脚步声的弹丸秘境。尽管小,但你切不可小觑,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每一处都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它们在时光的长河中静静地伫立,向世人述说着古镇的辉煌与变迁。
廿八都古镇,这个弥漫着江湖气息的世外桃源,以其独树一帜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漫步在古镇的街巷间,你可以尽情领略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沉浸在文化的瑰丽与魅力之中,尽享生活的恬静与美好。一旦踏入这片土地,你便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奇妙世界,让人流连忘返,难以割舍。
我这次有幸在廿八都古镇游览了两个多小时,虽由于时间关系,文昌宫,郑成功纪念馆等景点都没有去成,但感慨万千。这两个多小时的游览,却似与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撞了个满怀,这短暂的邂逅已足够动人,我想每个踏入此地的人都会醉在这份原汁原味的古朴里。
打卡廿八都,不虚此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