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家】草之絮语(外一篇)
一
古人以赞赏的笔触描写春草的,数也数不过来,仅举清人高鼎的两句诗为例:“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两句,实在是脍炙人口的描写美好春景的绝妙佳句,几乎连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能脱口吟诵。草长莺飞,是有出处的,本出于南朝梁人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看起来,在古人眼里,春草葳蕤,遍地碧绿,本就赏心悦目,是春天大好韶光不可或缺的元素。
其实,从古至今,在绝大多数人眼里,从枯燥呆板的冬季走过来,从“草色遥看近却无”开始,看草色青青,绝对是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
二
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苏轼的“行人肠断草凄迷”,都是哀草之语。
杜甫写此诗时,正处安史之乱。战乱频仍,民生凋敝,曾经人流熙攘繁华喧嚣的城市,因为战乱摧残,人去城空,在大好春天里,只有草木疯长,遮蔽故城。满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目睹凄凉惨景,焉能不忧伤满怀,所以才有后面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苏轼写“行人肠断草凄迷”时,时序深秋,草色枯萎,在古戏台与挚友揖手作别的诗人,自然触景伤情,由荒草凄迷联想到远行人的前路迷茫,送别人的坎坷遭遇,焉能不满心悲戚忧伤?
在古人诗词里,荒草萋萋,本就是与人的忧戚伤感紧密联系的特定意象。荒草凄凄的自然景观背后,隐喻的往往是人世荒凉,人心哀婉。
三
文人见草色,欣慰也罢,伤怀也罢,那都是他们自我情绪的外在折射,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迁移。但是,辛勤稼穑的农民对草的态度,却是另一种版本。
从前的农民们,为了让自己辛勤耕种的庄稼茁壮成长,他们视荒草为庄稼的天敌,一看见田地里长出杂草,必欲除之而后快,会一遍遍挥动锄头,除掉荒草。现在的农民,更省事儿,喷一遍除草剂,足以使杂草们寸草不生。
从农民的角度看,他们对杂草的敌意和必欲除之而后快,一点儿也没错,他们是从实用的角度对待杂草的。如果任由杂草吞没庄稼,靠庄稼维持生命的农民们何以为生?
但是,如果有一天,地球上没有一棵草,那会是怎样荒凉的境况?细思极恐。
四
十几年前的八九月份,在新疆天山深处的巴音布鲁克草原,我曾经看见许多草上都开着艳丽的花朵,形状不一,颜色各异。遍地碧绿的青草,托举着星星点点姿态靓丽的花朵,鲜明对比,相互映衬,自有迷人风韵。
细细端详着那些花朵们,我惊叹:原来草也开花啊﹗
惊诧之余,又想到,我家乡里的一些野花,例如车前草花、荠菜花、苦菜花、狗狗秧花(又称打碗花)、马蜂菜(又称马齿苋花),不都是野草开的花吗?
草与花,本是同根生。
普通的底层老百姓,一般都习惯地自称草民;爱好码字儿自娱自乐的民间写手,也自称为草根。草民也罢,草根也罢,一个草字,无非是比喻平淡无奇、默默无闻、不见经卷。人世间,恰是这样的凡夫俗子占绝对多数。
细想想,既然野草也有花开烂漫的时刻,那么,一介草民,一位草根,只要不是太低能,慢慢积蓄生命能量,在生命的某一时刻,某一阶段,也许能够恣肆盛开绚烂的生命花朵。
我这样说也有些片面,你想想舞台上那些聋哑人演出的精妙绝伦的千手观音舞蹈,想想在体育场奋力拼搏勇夺冠军的残疾运动员,想想写出《时间简史》的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想想坐在轮椅上写作的中国作家史铁生,肉体的残疾何尝妨碍他们生命之花的灿烂盛开?
从巴音布鲁克草原上回到我那时所执教的私立学校,就即兴给高三学生们出了一道作文题,题目是“草亦开花花亦草”。
五
巴音布鲁克草原九曲十八弯里的草,我印象特别深刻。九曲十八弯,是南疆开都河的上游,那里溪流纵横交织如网,自然土壤特别湿润。所以,被溪流环抱的草丛,植株高而茁壮,枝叶繁茂,肥厚的叶片闪耀着蜡质光泽,星星点点的花朵也显得特别丰腴。我趴在草丛中,嗅闻着草香和花香,看着草叶们随着轻风微微摇曳的柔韧姿态,陶然薰醉。
新疆其他地方水源不太充沛的草原,草的植株便低矮许多,茸茸细草紧贴着地皮,一眼望不到边的是浅薄的绿毡。但是,比起荒凉的戈壁滩和大沙漠,却又显得绿意葱茏,生机盎然。
城市公园里的草坪,固然能给在水泥碉堡里蜗居的市民们带来青翠碧绿的视觉感受,缓释一下单调憋闷的心灵。但是,那整齐划一的格局,总让人感觉到人为造作的匠气,蓄意粉饰的假气。
同样是青草,在不同地域,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花之絮语
一
林黛玉看见桃花陨落,一边葬花,一边咏出“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抒发的是自己寄人篱下的孤独凄凉,倾吐的是满腹的哀婉。诗人海子在临死之前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句,他是以心里开花的微笑,面对死亡。
其实,花开花落,本是自然生命的轮回常态,在花那里,春天绽放,深秋陨落,一切皆是随缘,本无悲无喜。悲和喜,都是人的情感迁移。
二
陶渊明爱菊花爱得痴狂,“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是因为他觉得菊花“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是凌霜不凋的豪杰。林逋能写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佳句,是因为他对梅花实在太痴情,是因为梅花的“众芳摇落独暄妍”与他的孤高自好淡泊宁静的秉性十分契合。要么,他怎么会把梅花当做妻子,而真的终身不娶呢?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他高度褒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因为他固守洁身自爱的人生节操。
杨贵妃性爱牡丹,从洛阳带来几株牡丹栽种于长安净禅寺,以驱遣其青灯孤影的寂寥;继而,能“常得君王带笑看”“花开时节动京城”,是因为她本性酷爱华贵妩媚。
这些人,对花各有偏爱。对花的偏爱,映射着他们每个人的人生爱好和取向。
一花一世界,花性见人性。
三
“一花独放”,虽“不是春”,却给人带来独树一帜,标新立异的惊艳。“百花齐放”,固然带来“春满园”的餍足,却总让人有屡见不鲜眼花缭乱的感觉。
四
我站在烂漫盛开的花前,心花亦随之怒放。我目睹秋风落叶冉冉飘坠,心花也随之衰落。花开花落,是天命,也是我心情的写照。
五
一般而言,赏花,须是一个人无忧无虑,须有闲心。一个人,大难临头,还能见花开而欣喜,绝对是超凡脱俗之人,是心里一直开着圣洁之花的人。
六
花枝乱颤,必有风吹。风息,花乃静。此风,也许是造物主吹嘘,也许是心里阳光灿烂。造物主吹嘘,花开在天地之间。心里阳光灿烂,花开在胸臆之间。
七
花无常开。花开圆满,烂漫婀娜,馥郁芬芳,自然惹人怜爱。含苞未放,是生命的孕育,是鲜花怒放之前内在能量的积蓄,更有娇羞柔嫩的诱人魅力。圆满之后,孱弱衰败,自有一种悲凄之美。
八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里有诗句曰:“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杜牧爱花,是将花的鲜活靓丽和人的生命联系起来了,他怕的是,花衰残,人变老,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开花时节,抓紧寻花问蕊,方不负花开烂漫的大好韶光,也美好了自己的心情,绚烂了自己的生命。
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还有很多古代文人,都有一颗爱花之心。现如今,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类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爱花之人更多,从高堂大院到市井小巷,爱花如痴者,比比皆是。
爱花,是人的天性。扼杀人的爱花之心,就是扼杀人的天性。不爱花的人,不敢爱花的人,阻止别人爱花的人,即使满嘴仁义道德,也是人性不健全之人。
九
花心,被人们赋予贬义,专指一个人情感不专一,见异思迁而不自制。其实,爱花之心的本源是人的爱美之心。爱花,是人性常态;不爱花,才是病态。扩而言之,爱异性相貌之美、姿态之美、言行之美乃至心灵之美,又不逾越人的道德底线,才是人之常情。再推而广之,花心,如同“诗心”“文心”,可以象征事物最美好最精华的部分。由此再延伸,它可以比喻一个人内心丰富,情感蕴藉,灵性飞扬。
文章以物抒情,以情喻人,其间深含生活的哲理。
问好轻舟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