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五十而知天命(随笔)
《论语·为政》中,孔子总结他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历史上,孔子被称为“圣人”。程颐、程颢哥儿俩评价孔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由此可见,一般人是万万不能跟孔子相提并论的。就拿我这个一般人来说,如果照这个句式来总结自己,那就是个笑话:吾十有五吊儿郎当一学渣,三十还不懂事,四十仍然迷糊,稀里糊涂就五十了。至于六十岁会不会“耳顺”,好赖话都听着舒服或是充耳不闻,我还没活到那个时候,所以不得而知。
聪明的朋友,你一定想到了——我,已经五十岁了。是的,不知不觉之间,我就活成了自己小时候在作文中虚构瞎编的那个“头发花白年近半百的老人”。
五十岁这个坎儿很可怕。因为五十岁意味着人生过半“老”之已至。而且人到五十就有资格享受诸如“老家伙、老东西、老匹夫、老妖精、老滑头”之类的“荣誉称号”了。还容易被人骂“为老不尊、老奸巨猾、老气横秋、倚老卖老、老而不死是为贼”。
五十岁这个坎儿很尴尬。明明正是上有老、下有小、压力山大的年纪,还需要撑起家庭的一片天,现实中却是“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从前参加饭局,叨陪末座,满桌敬酒,叫人哥长姐短。现在还未入席,主位已然虚待。放眼望去,就数自己年齿最长、头发最白。于是明白,不是自己德高望重,当坐上席,而是年轻人有尊老的修养,让老人家“常常登上座,渐渐入祠堂”罢了。
五十岁这个坎儿很悲哀。年轻时候精力充沛、生龙活虎。现在精神萎靡、记性变差,身老力衰、老眼昏花。戴着一副近视眼镜,还得随身带一副老花。虽说“男人至死是少年”,但到了这个年纪,看到美女不敢多瞧,不能让人骂“老色鬼”,得有个与年龄相匹配的稳重形象;看到好吃好喝的要管住嘴巴,得注意血压、血脂和血糖,若不然每天早上的那一把药岂不是白瞎?这个年纪就不要再谈什么理想和目标啦,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呢,还是别折腾自己了吧!
孔夫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到底是啥他也没说明白。这么玄之又玄、神神叨叨的专业术语,最终解释权还是得归他老人家。我这样的芸芸众生凡夫俗子瞎说胡掰,想必就算说错了,他老人家也还不至于半夜里掀开棺材板跑来找我理论。依我看来,这“天命”有三个维度,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
五十岁的人应当“知过去”。
无论是谁,活了半辈子,都会有各自不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会有人生道路上的是非曲直、选择对错,都会有铭心刻骨、夜半伤怀的我负人、人负我,都会有踌躇满志、春风得意的高光时刻。但是,对于已经翻篇的岁月来说,唯独没有的是“如果”。所以,“知过去”就是给五十岁之前的人生划一个句号。不悔恨纠结于自己过去的错误选择,也别动不动在年轻人面前唾沫横飞“想当年……”。
《了凡四训》中有这么一句话:“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人到五十,昨日已死。回首半生,怅惘、遗憾、留恋都没有意义。这时节,当有“花开花落宠辱不惊,云卷云舒去留自由”的心境。无论得失,无论悲喜,过往种种,一笑了之。
五十岁的人应当“知现在”。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吕氏春秋》里有句话,“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
“知现在”就是要知道五十岁的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现在还能干哪些事儿,哪些事儿就别再瞎折腾了。这个时候应当知道“年老不以筋骨为能”,绝对别跟年轻人比熬夜、比喝酒、比体力;这个时候应当知道自己的存款有几位数,量入为出,别再打肿脸充胖子,明明寅吃卯粮,还做挥金如土、貌似潇洒的大冤种;这个时候应当知道自己的能力大小,勇于承认和面对自己的短板。咱不是喝了酒还能打死老虎的武松,明知山有虎,那就绕开“明知山”。这个年纪了还跟自己较劲,蝇营狗苟去争那些虚名浮利,招人嫉恨、惹人笑话,何苦来哉?
五十岁的人应当“知未来”。
网络上有个段子,说人的一生就好比乘坐北京地铁一号线:途经国贸,羡慕繁华;途经天安门,幻想权力;途经金融街,梦想发财;途经公主坟,遥想华丽家族;途经玉泉路,依然雄心勃勃。这时突然听到报站“乘客您好,八宝山到了。”恍然大悟,人生苦短,无论你这一生是荣华富贵还是穷困潦倒,最终的结果都是那一抔黄土。
朋友你可能要说,既然无论什么人最后都是“死”路一条,那还“知未来”知个什么劲儿呢?其实不然。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25年7月发布的“十四五”规划成就总结中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79岁。此外,全国已有八个省份的人均预期寿命率先突破了80岁大关。活到古稀不是梦,八十还能冲一冲。朋友你就说吧,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抛开个别性子急走得快的人不提,理论上来说,一般五十岁的爷们姐们,未来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那么,站在五十岁这个坎上,应该“知”什么样的未来呢?我想,一是应该知道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谁都躲不开、逃不掉。既然横竖都得死,那就别怕它。与其做一个被自己吓死的胆小鬼,不如放宽胸怀潇潇洒洒地直面它;二是应该知道咱们虽然不怕死,但也别再糟践自己的身体,健康且有质量的活着才有意义。若是早早就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成了儿女的负担和麻烦,那还不如及早死了来得痛快;三是要知道,“人生是一场修行”。五十岁以后,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咱们得找到内心的安定与生命的丰盈。这个物质的世界是所有人共有的,但精神的世界是独属于我们自己的。在自己的心田里,种什么样的因,就会结什么样的果。这样的因果,咱们得用后半辈子细细琢磨。
这,就是我五十而知的“天命”。不知道对照孔夫子的标准答案他能给我打多少分。当然,分数一点儿都不要紧,因为没人逼我写作文,更加不用排名次,我码这篇文字原本就是富家小姐开窑子——图个开心!
感谢老师赐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祝创作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