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搂大耙(散文)

编辑推荐 【星月】搂大耙(散文)


作者:江畔钓叟 布衣,187.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7发表时间:2025-11-13 19:09:40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家户户烧柴不足,冬春两季农闲时节搂烧柴,是我们这个地区的独特风景。搂大耙是那个特定时期的重要生产生活环节。
   我的故乡,屯前村后除了“狗肉地”,就是草甸子和“碱巴拉”。每年立秋后开始打羊草。打完羊草码完草码子,还要把遗落的散草用大耙搂起来。每逢打完羊草,生产队就组织“七厘谷子”“半拉子”和女社员组成搂草专业队。
   打羊草是技术活,活计好的草趟子笔直干净、遗落的也少;活计差的不仅草趟子曲曲弯弯、断断续续,而且遗落的草也多。老把式戏称之“二胡鲁子”“胡巴拉”。这个季节搂的羊草同样码垛,有时候草垛还挺大呢。及时拉回队里,冬季喂养牲畜。
   搂草的工具是大耙。心灵手巧的老把式用5号钢筋或6(8)号铁线制作,将6根或7根钢筋(铁线)弯成U字型,穿在两道木横撑上,做成12齿或14齿,也有16齿的,齿长1.2米左右,宽1米左右,耙齿弯成钩状,大耙呈上窄下宽扇面(等腰梯形)型。力气大的也有做成18齿的。到了冬季,人们便把钐刀杆拆下来,固定在大耙上当大耙杆,或者安上3米长的铁锹把粗的木耙杆,耙杆前端固定一块弯型的小板,叫耙背子。手巧的、勤快的妇女把旧衣服拆下来,裁好,用密密麻麻的针脚缝成护肩。耙背子搭在肩膀上拉着大耙往前走,柴火就上耙子了。还要用麻秸、葵花秸或高粱秸、用竹匹或粗柳条做纲编制成耙帘,用细木杆做成横梁,再用截好的树杈倒绑在横梁和帘纲上。
   条件好的生产队会安排几挂大马车,编上跨杠,每挂车安排五六个社员,以车为单位分成几个小组,天刚蒙蒙亮就向大草甸出发,到了甸子,选好地块,一字排开,耙背子搭在肩膀上、耙帘子挂在耙杆上,在草甸子上来回行走,搂满一耙子就抖落在耙帘子里,大约十来耙子就是一帘子。把滿满的一帘子柴草扣在背风的空地上,一帘子挨一帘子的排起来,方方正正的,就像一个个兵营的房子,一个挨一个,一排连一排,特别好看。装车时一帘子柴火用洋叉一挑,正好是一叉子。
   草厚的地方,拉着耙子一转圈就是一耙子,草少的地方得要走挺远才搂一耙子。十几根带弯钩钢丝做的大耙搭在草地上,再加上一个耙帘子,没有一定的力气是难以行走的,也拉不动,一会儿全身就出了透汗,天寒地冻棉衣服都穿不住,歇气儿时坐在草堆上啃点大饼子(玉米面饼)或冻豆包。有的喊着号子,有的说起黄段子,有的唱起了王二姐思夫。一般情况下,在一片甸子搂上四、五十帘子草后,这周围的草就基本搂净了,就要转移到别处去搂。一个人一天能搂多少草,取决于草的密度和人奔走的速度。平均来算,一个人一天搂三、四十帘子柴草就很多了。表婶是一个泼辣的妇女,干起活来巾帼不让须眉,一天能搂七八十帘子,只是宣腾腾,两个不抵一个。
   搂大耙最怕下雪天,没搂过柴草的不知道,雪一下,任你拉着大耙怎么跑,耙齿上也不会挂上一棵草,计划就得半途而废。在农活里,除了脱土坯,搂大耙是最累的一项活计了!过来人戏称搂大耙是苦力活、拉“独杆儿套”。 磨破了双肩、磨破了双脚和“千层底”。
   晌午歪时分,基本够成车了,带挎杆的大马车能装200帘子左右。车老板儿装车特别有技术,把车装得又宽又长,四四方方的,车前面只露个辕马脑袋。码成满满一大车,然后用粗麻绳捆绑,用绞锥上劲儿,结结实实的,拉着用具和社员凯旋。
   回到屯子,按照事先抓阄确定的次序,挨家挨户分给社员。排到谁家都要安排丰盛的晚饭,小鸡炖酸菜、大鹅炖土豆、猪肉炖粉条都是硬菜,还有热气腾腾的黄米粘豆包,条件好的还用荤油煎一下。
   后来自家搂自家的,没有了以往热闹的场面。一天的收获不够车,只好码在甸子里,干几天够车再往家拉。
   最抗烧、火旺的要数掺杂蒿杆、芦苇的杂草,人们最爱进地格子、地空子去搂,尽管那里不好走、不好搂;最不受欢迎的是毛毛哄,着的快不抗炼,大家都不爱去岗上,但也有胜于无。有的甸子经过多次洗礼,就剩下草根,裸露出地表。
   直到八十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不尽粮食丰收,秸秆也丰收,除了饲喂牲畜,烧柴更是富富有余啦。
  

共 163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搂大耙”为核心,用鲜活的生活碎片拼凑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村图景,字里行间满是烟火气与岁月温度。没有华丽辞藻,却以质朴笔触让一段集体记忆变得可触可感,极具感染力。文章最动人之处,在于对生活细节的精准捕捉。从“狗肉地”“碱巴拉”等地域化称谓,到“七厘谷子”“半拉子”的人群俗称,再到12齿大耙、耙背子、护肩等工具的细致描摹,每一处都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作者对打羊草“草趟子笔直干净”与“曲曲弯弯”的对比,对草帘子“方方正正像兵营房子”的比喻,让枯燥的农活场景变得生动鲜活,足见生活体验的扎实。集体劳动的温情与艰辛被刻画得尤为真切。天蒙蒙亮出发的队伍、歇气时啃冻豆包的场景、喊号子唱小调的热闹,还有表婶“巾帼不让须眉”的泼辣,勾勒出村民们在贫瘠中抱团取暖的韧性。而“磨破双肩与千层底”的细节,以及怕下雪的无奈,又道出劳作的不易,情感真实不造作。文末以承包制后烧柴富余收尾,暗合时代变迁。搂大耙从生存必需变为历史记忆,这段文字不仅是个人乡愁的载体,更成为记录一个时代生活变迁的珍贵注脚。佳作欣赏,推荐共赏!【编辑:萍庭鹤】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萍庭鹤        2025-11-13 19:10:50
  佳作欣赏,编辑的时候没看上面已经发布了一篇,见谅
健康和谐、自由和平、耐心共进!
2 楼        文友:明镜亦非台        2025-11-14 17:21:04
  记忆深处的农活技艺,长见识了。
文学爱好者,工作之余,曾在许多文学网站发文交流,乐在其中。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