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依依向北风》观后感(随笔)

精品 【流年】《依依向北风》观后感(随笔)


作者:红彤彤 童生,864.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6发表时间:2025-11-13 22:25:57
摘要:电视剧评论


   向来不爱追剧,却因50多年前一同下乡好友的一通电话,我竟以每天五到六集的观剧频率追完了38集的年代电视剧《依依向北风》。
   “回首金陵岸,依依向北风”我是1968年下乡插队的所谓知青。当时我的文化知识也仅仅停留在1966年初中毕业的坎上,年龄也仅仅不到16岁,懵懵懂懂,不谙世事,哪里称得上是有知识的青年呢。当时的我似乎比《依依向北风》中的男主俞乐山的粗浅文化要好一点,至少能写一份像样的检讨和悔过书吧。但上山下乡插队的两千万知青中类似俞乐山式的知青至少有半数以上。当年我们被狂热的思想所桎梏,被虚妄的热情所冲动,被迷茫和向往所纠结的时代大潮所裹挟,从城市告别父母亲情上山下乡来到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我们从修理地球开始,带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用自己的满腔热忱,去解放全人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受压迫受剝削人民这样一个终极目标,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然而现实却似一瓢兜头的冷水,将我们浇了个浑身湿透。
   当我们随着星星出,伴着月亮归在农村劳动了一段时月后,我们终年的辛勤劳动换不回一年的基本口粮。于是我们不得不和电视剧中的男主俞乐山一样想方设法觅生机。我们也曾用5分钱一个鸡蛋的价格在乡邻们家中收鸡蛋贩卖到城里,我们也把自己种的脚板薯挖去集镇上換油盐钱,我们也把农村中无钱扯布买衣裳的布票收购后去城里黑市上贩卖,但种种办法也难维持自己的基本生计。三五年之后,当招工调干回城无望,当推荐以工农兵的身份读书无门,我们破罐子破摔,劳动中偷奸耍滑,下工后趁夜色幽幽偷鸡摸狗,我们成了贫下中农无法再教育且深恶痛绝的混混、二流子,而非当年他们口中的下乡知青。
   又是三五年之后,知青中出身好的,有关系走后门的,和城里乡下结婚生子的,大多数知青都“心系金陵岸,决然别农村”了。剩下的知青们要不出生不好,父母亲或有历史问题,或家庭海外关系复杂,既不敢回城市打黑工,又不想嫁人娶妻,只好唱着《南京知青之歌》在哀怨声中自叹命运不济,在广阔天地的漩涡里瞎扑腾。
   四人邦被粉碎后,当恢复高考的春雷将我们整体性陷入迷茫中的下乡知青震醒后,1977年到1979年三年中,我们中的老三届尤其是高中老三届那些名副其实的知识青年,通过焚膏继晷,夜以继日地刻苦努力,拼命复习走进了考场。然后一纸红彤彤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到手后,他们意气风发,志得意满地又走进了新型的大学校园。像剧中的王潇、盛雪竹一样,他们是两千万下乡知青中的佼佼者。
   被大浪淘沙之后,既无好的出生,又无真才实学,穷困潦倒落魄的知青们,只能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盼望有能够彻底改变知青在广阔天地悲苦命运的政策。于是就有了云南三万知青集体下跪,绝食卧轨、进京请愿感天动地的壮举。也就有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得知这样的消息后落泪动容的感动和他老人家:“让孩子们回来吧”那句朴实动人款款真情的话语。这句话在当年曾感动了千百万回城无望的下乡知青和翘首盼他们回城的家长们。也正是这句话,它充分彰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情怀和政治家那高瞻远瞩的雄伟气魄。邓小平的这句话在当年广大下乡知青中无异于开天劈地一声春雷,它为新中国长达10年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划了一个令世界都为之赞叹和钦佩的休止符。
   年代大剧《依依向北风》之所以热播,之所以好评如潮,而且这部年代大剧由初播时的漫天吐槽到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观众追剧,正是编导们掐中了那个特定年代知青这一特定群体现实生活的七寸,是剧中演员们用形象鲜明生动细腻地表演呈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知青这一特定群体的典型具象。
  
   二
   从编剧对男主俞乐山的定位来看,我以为《依依向北风》对剧中人物的刻划是该剧最大的成功和亮点。而该剧通过人物所表现的一系列故事情节之所以打动了屏幕前亿万观众,也正是编剧尊重历史,还原和铺垫历史,让人物极富那个特定年代社会本质特征的典型意义而取得的巨大成功。
   文艺理论要求文艺作品中的人物首先应具有鲜明的典型性,这种典型性首先表现在作品所刻划的人物自身要有鲜明的个性,同时作品所刻划的人物身上还应具有当时社会普通人的鲜明色彩,只有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才能够体现出年代社会所具有的本质特征。罗曼.罗兰曾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托尔斯泰也说:“艺术是生活的镜子”。高尔基也说:“我们的艺术应当比现实站得更高,应当使人不脱离现实又高于现实”追完《依依向北风》的剧情,我认为编导们是深谙艺术创作人物典型意义的。
   剧中的下乡知青俞乐山是编剧笔下及观众眼中最具有他那个时代典型意义的人物之一。因为从这一人物身上我们读出了那个年代上山下乡知青整体性思想和行为上的困惑和在利益道德上的挣扎,以及个体牺牲对集体主义霸凌的隐性抗争。剧中的俞乐山没有什么文化知识,他作为家中的老大,本不应下乡,然而作为早年失去父亲的他,为了照顾妹妹能留城,他毅然决然下乡插队。但他并不完全具有那个时代下乡知青应有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宏大而空洞的理想色彩,他也并不想在战天斗地中搏取虚妄的荣耀和名声。毕竟他是家中的长子,母亲疾病缠身,妹妹既身无所长又没工作,维系家庭的重任便落在了他的身上。剧中有关表现俞乐山解明个性色彩的一系列情节故事,无不生动、形象、鲜明、细腻地突显了这一人物所具有的时代典型性的社会特征。如剧中俞乐山贩卖鸡蛋,进深山老林采药,去能卖上高价钱的地方卖药材以及倒腾衣物等市场走俏的商品就成了他下乡在农村生活的主场。他不怕“投机倒把”被抓的凶险,也不怕被知青和农民看成偷奸耍滑混日子一类的人物。
   但俞乐山善良正直,心思敏捷,为人仗义,乐观大度。剧中他故意撞车,是为了揭露知青办主任盘剥知青的罪恶,为剧中人物盛雪竹鸣冤而开脱。他进深山采药为老药农挡凶险,是他善良天性的最朴素而本真的体现。他承担知青曲芳菲未婚先孕的罪责而假结婚,是他对爱情初心的忠诚。他义无反顾替老友垫资开服装挡口做生意,是由他侠肝义胆的个性所决定的。他承包倒闭五金厂为乡下父老乡亲解危济困,他为知青伙伴乔正君保守秘密承担责任,他为不了解他并极力排斥他的知青伙伴盛雪竹所做的一切事情都鲜明地彰显了这一物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社会特征。俞乐山是鲜活的人,他会犯错误,会在现实困境中低头,会在逆境中不屈服并千方百计战胜困难,会在正义中迂回出击,会在亲情和友情中退让,他的人品和节操是下乡知青中一个最真实的存在。他贯穿全剧的一系列情节故事都突显了《依依向北风》所彰显的人性光辉和积极向上的社会主题。俞乐山这一人物的成功刻划,无疑他是那个特定年代知青群体的一面镜子。他的形象既还原了那个特定社会特定知青群体的生话现实,又极具那个特定社会特定知青群体的典型意义。
   同时,《依依向北风》最成功的艺术性,还在于编导者对知青群体在社会向纵深发展中所突显的立体形象和典型的社会意义。编导者把剧情的重头放在俞乐山等回城知青在粉碎四人邦后改革开放的初期去进行全景式的描绘刻划并推动剧情,这使得剧情更有现实的意义,人物形象就更有张力也更具有立体感。比如俞乐山的企业挂靠乔正君的国企所遭遇的一系列麻烦和构陷,剧情所映射的就是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和制度不完善、规则不建全,民营企业家在商业竞争中靠理想主义去奋斗,注定是要走一条英雄末路而以失败告终。俞乐山从投机倒把到承包乡镇五金厂,从自己办公司到挂靠国营企业,这一情节纵深推进的典型意义也表现了作为个体在时代变迁的滚滚洪流中的妥协与成长壮大的深层矛盾。剧中俞乐山的形象更在于警示屏幕前的观众,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中,个人理想必须服从社会整体的发展趋势,普通人的逆袭也在于现实压力下的情感克制与理性选择
  
   三
   盛雪竹是《依依向北风》中编导和演员们着力刻划的又一个艺术经典。剧中盛雪竹是一个命运多舛却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光辉女性。有评论说她的命运之所以无比艰难在于她情商不高,识人不清,犹疑隐忍。其实盛雪竹所谓的识人不清,犹疑隐忍正是编导从另一个角度对中国女性善良纯洁,坚忍不拔,在苦难漩涡里磨砺自我并逐步成长壮大最形象的诠释和刻划。而这种诠释和刻划又最具艺术的真实性和典型性,最具人物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盛雪竹在剧中的一系列情节故事既融合了中国女性在遭遇情感纠葛,道德困惑和自我觉醒中所交织的生命磨砺的复杂过程,同时又主题鲜明地体现了传统女性思想在走向新时代知识女性觉悟中的共生共融。
   一开始盛雪竹误将伪君子乔正君视为偶象和救命恩人而陷入了自己的情感误区,后又因举报知青办主任被关押而再次上当乔正君的误导。再就是因妹妹与俞乐山的假婚姻及妹妹遗女的抚养问题而对俞乐山误会的深切。这一切的情节安排都是编导大手笔在完成对盛雪竹这一人物立体感的精心雕塑。旨在彰显传统女性情感认知和道德建树的成长和转化。
   盛雪竹在面对父亲迎娶间接害死自己母亲的仇人,以及妹妹在父亲迷惑下的道德绑架等背叛的亲情困惑下;在高考和妹妹曲芳菲遗女暖暖的抚养问题上,她所表现的决绝和大义的善良品质,无疑又是编导对盛雪竹这一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深层次刻划。盛雪竹一方面暂时舍弃亲情,一方面又要放弃高考守护孩子,这表明中国女性在超越血缘上的重大担当,这就使得剧情一方面能够向纵深推进,另一方面也在剧情人物刻画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使得剧中人物更加有血有肉,丰满立体。
   至于盛雪竹在个人婚姻问题上所表现出的犹疑和觉醒,则是编导对剧中人物个性和典型意义上的完善和升华。盛雪竹嫁给并不爱的王潇,那是中国传统女性最善良最隐忍的高贵品质的体现。王潇为了救盛雪竹险成植物人而自暴自弃,盛雪竹为报答王潇放弃自己所追求的爱情,甘愿作为王潇的人妻。她柔弱的肩膀既要承担起照料王潇,帮助他康复那些繁琐而细致的重任,又要承担教养暖暖及所有家庭的一应杂务。一旦王潇出轨,盛雪竹选择了理智冷静地离婚,最终让电视剧既完成了对这一人物情感道德的整体塑造,也为观众带来了崇高的审美教益。
   应该说饰演盛雪竹的演员菅纫姿的表演是生动细腻且极富感染力的。她的表演重在通过眼神和面部表情及肢体语言的变化来逐步完善对人物形象性格的刻划和塑造。如相信崇拜伪君子乔正君的几个场景,对俞乐山的愤恨和不信任到后来转化为对俞乐山的信任并帮助其发展事业,及至后来发自心底对俞乐山的爱慕;还有对父亲迎娶间接杀害自己母亲的仇人,对养女暖暖精心细意的抚养和关爱等一系列情节中所表现出的坦然、愤怒、脆弱、犹疑与坚忍坚韧等个性特征,菅纫姿很都表演得得层次分明,鲜活细腻,决无造作。
   鲁诺对俞乐山这一人物的塑造也是极为传神极富感染力的。他把剧中俞乐山的机智、圆滑、善良、刚毅的个性,演绎得鲜活细腻,处理得极有层次感。在剧情中他塑造的俞乐山这一艺术形象浑身既充满市井气息又融合了善良坚忍和刚毅的内在气质,很是让这部年代大剧在观众心目中“流光溢彩,萤门永存。”
  
   四
   的确《依依向北风》作为一部年代大剧它最大的成功不是把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作了偏平化的概述和演绎而是把知青群体从上山下乡在农村生活的局囿中跳脱出来,把这样一个群体粉碎四人邦后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背景下所呈现出的深刻自觉与积极适应相结合,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知识青年在特定时代里的思想兑变和行动解放。整部剧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呈现了积极的浪漫主义情怀。《依依向北风》的播放为广大观众在传达一份积极向上正能量的基础上,它还在价值观、爱情观、个人和社会利益与矛盾处理上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可供探讨的、具有积极现实意义的生命课题。
   当然这部年代大剧也有许多不容忽视的硬伤,首先是它所表现的题材与历史背景有部分脱节。剧作并没有从当年知识青年这个特定时代群体性最深沉最复杂的命运沉浮去铺垫去诠释故事,而只是以撞碎鸡蛋而引发的三角恋这个肤浅老套的情节入手,演绎出一系列悬浮的未婚先孕,打击投机倒把,举报构陷,仗义假结婚等情节。同时剧作的历史叙事也部分失真。如剧中军队参与的打击市场自由交易的情节就是胡编乱造的,1972年8月军队的“三支两军”的任务就结束了,而《依依向北风》剧情的历史背景却是从1975年开始的。这种不尊重历史背景凭空杜撰的态度,是对电视观众极其不负责任的。
   再者剧中知青的文艺会演的场景也完全失真,1975年的农村仍是极其贫穷而落后的。剧中舞台的奢华和背景幕墙的现代化在当时即便是繁华的城市都是不多见的,何况贫穷落后的乡村呢。而且那样的剧场在当时的人民公社,也是不可能有的。剧中的服饰道具也过于光鲜,这同样不符合年代特征。更为糊弄观众的是《依依向北风》中演员选角的不严谨性。部分演员年龄的反差、面容的刻意、表演的僵化生硬都无疑是电视剧制作的硬伤。
   当然瑕不掩瑜,《依依向北风》作为一部年代大剧,它令人称道的地方其实不少。作为一代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我们也正在老去,但那个特定时代的知青生活不会因我们的老去而被时代健忘,相反那个特定时代的磋砣岁月所有的人和事还历历如在眼前,令人回味,令人感慨。但愿我们的文学作品和名种艺术门类,还能不时的去涉猎与挖掘,属于特定时代中特定群体的知青题材,并向我们昂首阔步向前挺进的时代奉献出有关知青题材的饕餮盛宴,以饷观众。

共 534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部《依依向北风》,半部中国知青史”作者以老知青特有的情感和温度、以评论家那犀利的笔锋,破冰了尘封半个世纪的坚冰,那段特定、特殊的历史。俞乐山的“投机倒把”里有男人的胸廓,更有长子的担当;盛雪竹的“隐忍”里孕育着女性的觉醒;王潇、乔正君们则把时代转轨中的阵痛写进了各自的命运。作者以笔为刀,深度剖析这篇叙事背后那一个个具体生命的切片——他们不再是统计表格中,那几千万分之一;那些冰冷的数字,而是饥饿逼出来的市井智慧;是被爱情灼烧出的情感。齐宏远老师的笔,一面是热、一面是冷。热泪、热望、热血,是“让孩子们回来吧”的一声春雷;冷眼 、冷风、冷思,它们把伪浪漫、伪诗意的泡沫挑破。这冷与热的交迸,写就了这篇文字。它是对那代人的青春祭奠,也是对现代社会中躺平、内卷的那些人的隔空喊话。今天,当人们把内卷、躺平这些新新词汇挂在挂嘴边的时候,当新新人类用“上岸”形容考研究生、考公务员、考进编制的时候,我们再一起重新审视那一段“离岸”的故事,会突然发现,我们每代人都曾被自己的北风裹挟着,而能够穿越过这冷风的,从来不是高大上口号,而是那些具体但又微不足道的善念;是倔强;是相互的搀扶。当我读着这篇文章,即将进入尾声的时候,我仿佛听到那首“北风知我意”的音乐在我耳边响起,又好像被他哪只粗糙而又带有体温的手紧紧的攥住了心脏——这是那一代人:共和国的长子们青春的回响呀!感谢齐宏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体验,让我们在文字中听到了半个多世纪前的风声,它在耳边迴响着,它不再只是艰苦跋涉;不再是困难的证言,它更应该是一面镜子,照亮我们每一个人心海的每一个角落,也照得见我们心底里那依然熊熊燃烧的火。同时我真切的希望我们的读者,在这篇文章中的字里行间,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那个“金陵岸”,它可以随着我们的意愿,依依向北风,也可以向南、向东、向西……,但是,这时请一定带上我们的体温、带上我们的敬意、带着我、也带着你,带着不被东西南北风抹平的名字!文章内容丰满细腻,既有对过去追忆和审视,又有对现实的客观评判,令人深思!编辑在此推荐大家共赏【编辑:沙场秋点兵】【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114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彤彤        2025-11-13 23:24:32
  首先万分感谢编辑老师沙场秋点兵。老师忙碌一天后又戴上老花镜,伏在电脑前为拙作进行编审写按语,实在是辛苦卓绝。我这篇所谓的评论其实只是以一个1968年下乡的老知青在追剧《依依向北风》之后,胡诌的一点感想而已。是编辑老师的神来之笔对拙文的不吝溢美,才使得此文有了些许可点之处,不得不再次感谢老师这篇洋洋洒洒、纵横捭阖的按语。老师的视野阔、立论高,评论更加全面,不仅是把剧中正面人物的讴歌上升到了一个高度,还不忘对负面和中间人物稍作品评。这更把《依依向北风》这部电视剧的社会意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正如老师按语中所批判的那样,俞乐山"投机倒把里”有男人的胸廓,有长子的担当,盛雪竹的隐忍孕育着新时代妇女的觉醒。而乔正君和王?则是把时代转型期的阵痛写进了各自的命运。这就把剧中所表现的人物作了最精辟最典型的概括。
  
   同时老师还立论高远,联系现实社会中的考公上岸,年青人的躺平和社会的内卷作了深刻的艺术批判。老师不无语重心长的教益当今社会中那种悬浮焦灼的现象应该在离岸穿越社会的冷风中保持自己那份尚存的初心。保持自己那些微的善意和不屈的倔强,保持我们社会人与人微不足道的相互扶持,让我们重新燃起我们心中的烛天火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华文明才可能立于世界而永远不败。是的,该是我们每个人回首自己的“金陵岸”了,无论明天我们依依向着的是或柔和或劲厉的东南西北风,我们都要勇立时代的潮头,把中华文明的光复大业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再次感谢编辑老师,此刻该是首都北京红枫染丹,银杏如金的大好秋光了。望老师去香山拾红叶,去故宫沐秋阳,把天凉好个秋装进自己广阔的心海里。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