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缘春天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缘】编织清凉的岁月(散文)

精品 【文缘】编织清凉的岁月(散文)


作者:随心飞翔 进士,6347.6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008发表时间:2013-06-25 13:22:11

【文缘】编织清凉的岁月(散文)
   竹篾多柔,竹篾多细
   柔细的竹篾是故乡的情丝
   故乡的情丝千缕万缕
   编织成这床精美的竹席
  
   朋友把它从故乡捎来
   赠我一个凉爽的夏季
   无论炎热多么难耐
   梦儿悠悠,依然甜蜜
  
   呵,谁说我远离故乡千里万里
   此刻正躺在母亲的怀里……
  
   这是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表的一首小诗,当时我正在部队服役。光阴荏苒,每当我读着这首诗,便想起那床伴我多年的竹席,想起家乡那编织清凉的岁月,一种对往事的眷恋情怀油然而生。
   那床竹席,是堂兄托人捎给我的。柔韧性极好,卷叠成一尺多长的圆筒,装在一个布袋里。布袋是蓝色的,做工很精致,用绳子扎口,携带非常方便。接到凉席时,我担心竹篾会被折断,没想到铺开后完好无损,几道清晰的折纹,用湿毛巾擦上几遍,在上面睡几天,便无影无踪了。
   我的老家在县城南面一个满目田地、河塘纵横的鱼米之乡,那时叫金墩村,属黄泥镇管辖。八十年代末,我转业到黄泥工商所工作,时常利用下乡之便,骑上自行车,顺一条宽阔的坝埂,溜到村中堂兄家看看。
   堂兄家紧靠坝下面,连着十几户人家,大都隐匿在一片片翠竹林中。远远听见“噼里啪啦”声荡漾在浓密的竹稍,一阵紧似一阵,仿佛沸腾的油锅里洒进了水滴,好一番热闹!我知道,那是家家户户编织竹席发出的声响。
   走进堂兄家院里,迎面见客厅内他的两个女儿正在忙碌,各自盘腿席坐在一半编织好的竹席上,另一半吐着无数条淡黄色的竹篾,像一排排梳理整齐的长须。在她们的巧手拨动下,竹篾欢快地歌唱着、跳跃着,忽闪忽闪的,令人眼花缭乱。见我到来,两人满脸阳光,亲热地喊声小爷,咧开嘴笑了笑,手中的竹篾依旧在飞舞。
   堂兄家四个孩子,三女一男。除最小的男孩上学外,三个女孩念完初中都辍学在家,帮着做起编织竹席的活儿。那时村里,男女老幼多精编技,“家家都有‘四两钢’”(篾刀)。别看一床普通的竹席,从选料、裁料到最后成席有12道工序,即:裁料、开竹、破条、切头、划条、起黄、匀撕、蒸煮、刮篾、编织、收边、检验。竹席制作的最关键部分就是编织。要求经纬编排匀称、篾纹笔直整齐。堂兄告诉我,工艺席做工还要复杂呢!套色编织的流云花卉、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惟妙惟肖,精致典雅,只有编技高超的匠人才能完成。
   与堂兄家一河之隔的是王河镇,镇上有座全省闻名的竹席交易市场。每到盛夏酷暑,热浪扑人,正是竹席旺销的好季节。大清早,一万多平方米的市场内,人头攒动,两个出入口堵得水泄不通。泛青、泛黄的大小竹席直立于地,组成一片片“席林”。看货、叫价、做交易的人群,密密麻麻,穿梭在席缝中。堂兄的竹席生意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刚开始,堂兄拿着家里编织好的竹席到市场卖,过着凭传统技艺“自给自足,养家糊口”的日子。时间一长,便不满足了。于是,堂兄走村串户收购竹席,一捆一捆的用板车拉到市场,转手卖给那些外地商人。后来,堂兄从那些商人口中得知,竹席在外地很畅销,灵机一动,也学着从市场上砍价买下竹席,带着女儿们走南闯北,做起推销生意。
   在我的眼中,堂兄是个有着鲜明个性的人,面子比天大。记得1975年间,我的父亲不忍心看堂兄在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动员他到县原种场做临时工,想着天长日久瞅机会帮他转为正式工人。没料到,堂兄工作没多久,便卷起行李悄然离去。父亲了解情况后,无奈地对我说,你堂兄在生产队里是队长,呼风唤雨惯了,他是不愿在场里寄人篱下啊!
   每次到堂兄家,总是听他滔滔不绝地说起推销竹席赚钱的事,夸他三个女儿也会做生意,肯吃苦。说得我好羡慕。在那个年代里,堂兄家一趟生意下来,顶我两年的工资收入。我一直纳闷,凭堂兄的性格,怎会扛着竹席甘愿挨家挨户去推销呢?
   过了好长时间,我到一位亲戚家玩,说起堂兄,他怒气冲冲,骂堂兄连累他一起倒霉,几年的辛苦全泡汤了。原来,堂兄压根儿就没有随女儿一起挨家挨户推销竹席,觉得那是件伤面子的事,小本生意,便鼓动亲戚联手做起竹席批发业务。谁料到,那次正赶上梅雨季节,一车竹席在漫长的路途中全部受潮霉变了,商家死活不要……那位亲戚说,好些竹席可以用硫磺熏熏,兴许还能糊弄过去,你那堂兄死心眼,就是不肯。
   后来看到堂兄,堂兄只字不提竹席霉变的事,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只是再也没有听到他大谈推销竹席如何赚钱了。好在三个女儿都很能干,常年忙得不见人影儿。到了春节凑到一起,她们仍在“叽叽喳喳”地算着一年推销竹席的收入。而堂兄默默地坐在那里,大口大口地吸着烟,不时咳嗽得脸红脖子粗。
   记不清什么时候起,村里编织竹席的声音越来越稀疏了。堂兄家三个女儿也转行做起别的生意。由于没有了源头活水,昔日繁华的竹席交易市场慢慢地枯竭,最后剩下空荡荡的一片平地。
   对此,我迷茫,我沉思。是时代抛弃了竹席,还是竹席跟不上时代?
   竹席在潜山有着近两千年的生产历史,因潜山古称舒州,而得名“舒席”。清光绪三十二年,舒席作为中国名产,在巴拿马国际商品赛会上获一等篾业奖。翌年,在芝加哥国际商品赛会上又获一等奖。1958年舒席老艺人汪龙福采用苏绣中的挑针法,编织了上有天安门、下有双狮戏球、两边是龙凤呈祥图案的屏席,敬献给毛主席、周总理,后该屏席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供人参观……如此辉煌的历史,难道真的成为过去,永远珍藏在我们美好的记忆里?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想到传承与发展的主题,梦想着那编织清凉的岁月重新变为现实。

共 221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完散文《编织清凉的岁月》,我的心中忽然感到好凉爽。作者生动地描写了竹篾之乡的过去和现在,难忘那清凉的岁月。在盛夏来临的日子,作者由当初在部队服役时发表的一首小诗,自然而然想起故乡曾经畅销过曾经辉煌过的竹席,回忆起堂兄一家靠编织竹席维持生活的往事,真的令人感慨万千!时代不同了,竹席市场为何会一落千丈?“是时代抛弃了竹席,还是竹席跟不上时代?”作者的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想,由于改革开放,电力供应正常,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到盛夏酷暑,热浪扑人,当年竹席旺销的时候,人们却使用上了电风扇和空调,这也许正是潜山有着近两千年生产历史的竹席,渐渐地被冷落的真正原因吧。《编织清凉的岁月》是一篇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推荐共赏!【编辑:梅东瑞】【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626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三月传奇        2013-06-26 10:15:28
  篾匠我那里也有!欣赏老师佳作!
回复11 楼        文友:随心飞翔        2013-06-26 11:09:53
  谢谢老弟的关注!祝好!
12 楼        文友:海之子        2013-06-26 12:13:52
  经历过那个岁月,凉席在一般人眼里是一件很普通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眼里,就是一件温馨的物件。欣赏佳作!
回复12 楼        文友:随心飞翔        2013-06-26 15:02:09
  谢谢海之子老师的点评!
13 楼        文友:齐牛        2013-06-26 16:43:43
  也曾经睡过竹席,却不知道是哪里出产的,也许是社长家乡出产的吧。竹席走进了历史,折射出岁月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好文章!
淡薄名利,快乐人生。
回复13 楼        文友:随心飞翔        2013-06-26 17:37:24
  谢谢齐牛老师!祝开心快乐!
14 楼        文友:雨泉听雨        2013-06-26 20:33:07
  一段岁月,也对应一段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抢救性保护,因为它不仅是文化,也是历史,还记录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岁月会流逝,历史会远去,遗产会消失,而人与自然,却要追求永久的和谐。社长的文,平实中给人思考。
回复14 楼        文友:随心飞翔        2013-06-27 08:15:00
  谢谢老弟的点评,我得好好向你学习!
15 楼        文友:谢华英        2013-06-26 23:27:32
  说起凉席,便想起了铺凉席的日子,文章写的很温馨朴实。问好社长!
喜欢阅读。喜欢书写。喜欢文字交流。
回复15 楼        文友:随心飞翔        2013-06-27 08:15:39
  谢谢华英妹妹的点评!祝好!
16 楼        文友:江山侯锐        2013-06-26 23:35:49
  夏天到来时,我一喜欢铺着凉席睡觉,欣赏温馨的文字。
回复16 楼        文友:随心飞翔        2013-06-27 08:16:44
  谢谢侯锐老师的点评!祝开心快乐!
17 楼        文友:兴安        2013-06-27 12:26:28
  恭喜获得精品!
18 楼        文友:封期任        2013-06-27 12:29:04
  恭喜获得精品!
19 楼        文友:海之子        2013-06-27 12:39:13
  再次品读,喜精品!
20 楼        文友:唐笑        2013-06-27 14:50:40
  那首小诗如涓涓细流,勾起了我思乡的情愁……问好老哥!
至诚的爱心,可以温暖人们心灵的凄凉
共 22 条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