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孤啸】智圣的选择(散文)

绝品 【孤啸】智圣的选择(散文)


作者:云盖山 秀才,1610.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117发表时间:2015-01-17 10:42:18
摘要:南阳襄阳之争,草庐对与隆中对之争,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焦点。作者从智圣诸葛亮的角度去论证历史的真相,雄辩有力地述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孤啸】智圣的选择(散文) 十年前一个淫雨霏霏的日子,我和几个都是学中文出身的同事一同游览了襄阳的诸葛亮故居。
   下了公路,沿着一个斜坡东向而上,路南是一层层梯形的水田,路北是一道葱茏的山岭,诸葛亮故居就坐落在这道山岭的半腰,在霏霏雨中显得有些许清冷。我们一行都看过南阳的诸葛祠,院落中的陈设也就熟悉而不感到陌生了,因为两地的旧居是那么的相似,都有所谓的十景,六角井、古柏亭、躬耕田、梁父岩、抱膝石、老龙洞、小虹桥、半月溪、野云庵,不同的是隆中有个三顾堂,卧龙岗有个草庐。相对而言,隆中的诸葛旧居错落有致,布局颇具匠心。隆中四围确有《三国演义》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的清雅和秀丽,无怪乎襄阳说那么坚持诸葛亮在此隐居了。我们一行人也一致认为这是读书的好地方。
   回到南阳,我再次仔细地浏览了卧龙岗上的诸葛祠。如果说隆中具有南方的俊秀,卧龙岗则具有北方的雄峻。卧龙岗于南阳盆地北端隆然而起,俯瞰盆地,毗邻南北官道,南眺汉江,北障紫峰,遥连嵩岳,山水相依,冈峦起伏,曲折回旋如巢,势如卧龙欲起。其布局为元明风格,融园林建筑、祠庙建筑和当地民居于一统,分布于阶阶抬高的中轴线上,地势开阔,丛竹飒飒,松柏森森,潭水清碧,景色宜人,颇富韵律感和节奏感,不失名士祠宇的严谨肃穆。
   我购买了争论南阳襄阳的著作细读,到网上浏览各方评论。南京一位年轻网友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其标题是“名高天下,怎不争南阳襄阳”。想想也是,作为后世人,的确也该争辩,争的是对历史对后世的责任。
   地以人名,山以人灵。隆中和卧龙岗都是纪念性建筑,源于同一文化传统。历史上的南阳襄阳之争,争的是名人;现今的南阳襄阳之争,争的是历史文化资源和荣誉,这自然是方兴未艾、越来越火的旅游热的需要和驱动;专家学者的南阳襄阳之争,各有所凭,争的是学识的高下。当我细读南阳襄阳之争的专著时,我突然发现不少文章的一个共同忽视,即评论者都不同程度忽视了诸葛孔明,忽视了或者说淡化了诸葛孔明的自我表述和自我选择,襄阳说更是如此。
  
   诸葛何来
   其实,“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在《出师表》的开头,即明确无误地说清了自己的来历和处世态度,亦即说明了自己何为布衣的原因。
   襄阳说者认为,当时隆中属邓州,邓州属南阳,隆中为孔明躬耕之地,也就是诸葛亮所说的躬耕于南阳。绕了这么大个弯子,岂不太费劲啦?《三国志》说诸葛亮年轻时“有逸群之才”,“自比与管仲、乐毅”,并为崔州平、徐庶这样的有识之士所首肯,襄阳名士庞德公誉为卧龙,黄承彦许之以女,后世尊之为智圣,绝对是具有大智慧之人;且上《出师表》时,已是成熟的政治家和军事战略家,军事战略家对地名绝对有特殊的敏感,难道连自己的躬耕之地都分辨不清、表述不清?这不太可笑了、太不可思议了吗?如果一个连自己的躬耕地都分不清的人,襄阳人还会争其躬耕地吗?
   襄阳说者认为,襄阳当时在刘表的治理下,是战乱年代一片和平的绿洲,而南阳则一直为曹操所占领,且战事不断,刘备决不可能自投罗网,到敌占区三顾茅庐。不知持此说者是没有认真或者全面地看过历史的有关记载,还是仅仅凭想当然说事?诸多历史学者所看到的历史记载是,自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投奔刘表至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出山,南阳确有战事但相对平安的时间较长,曹操确实占领过南阳但时间较短。
   建安元年军阀张济占领南阳,未几死去,其侄子张绣继承其衣钵屯军南阳。当时,曹操立足颍川(今禹州),迎天子迁都许昌,南阳成为曹操的直接威胁。建安二年初,曹操便南下讨伐张绣,张绣投降曹操。但因曹操占有张济的妻子引发张绣不满,张绣举兵反叛,被曹操击败,向南退奔穰县,与刘表联合抗曹。是年冬,曹操再次南下征讨,次年三月包围张绣于穰(今邓州境内)。五月,破张绣刘表联军于安众(今镇平县境内)。当时实力最大的军事集团当属北方的袁绍,袁军曾趁南阳战事奔袭曹操的大本营许昌,使曹操切实感受到袁绍的威胁。欲取天下,必先破袁,南阳取胜后便还军北上黎阳(今浚县),屯守官渡(今中牟)。袁绍欲结盟张绣,但因袁绍与刘表同有“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用能,闻善而不能纳”的性格缺失,张绣听取了谋主贾诩的意见而于建安四年十一月主动归降曹操,带兵北上官渡助曹攻袁。刘表随即驱逐了曹操委派的官员,使之远退300多里到颍川摩陂营(今郏县境内)。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刘表,南阳出现了8年多的和平时期。
   合计算来,南阳战乱时间为3年时间,曹操据宛不过几个月而已。建安十一年,虽有刘备与曹军的博望之战,但战场在南阳北的方城境内,战火并未波及南阳。这8年,正是诸葛亮由少年转入青年的躬耕岁月。正是因“躬耕于南阳”,亲身经历了战乱,才会有“苟全性命于乱世”的生存体验。襄阳既为“和平绿洲”,如果诸葛亮隐居于此,没有了杀伐鼙鼓的震撼,没有了杀人如屠狗的血腥,没有了战火的烤灼,没有了躲避战乱的奔波流离,便没有了“苟全性命”的生存体验,何有“乱世”之感慨?襄阳说者的言论,恰恰证明了诸葛亮躬耕之地并非隆中。
   诸葛孔明为何选择了卧龙岗呢?这个疑窦一直萦怀于心。游览隆中、卧龙岗之后,我参加了河南省在确山县竹沟召开的庆祝中共中央中原局成立60周年暨刘少奇诞辰100周年大会。竹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原局所在地,刘少奇曾任中原局书记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和身影。竹沟背靠巍巍群山,面对一览无余的江淮平原,俯视南北大动脉京汉铁路,其处所与当年的卧龙岗极为相似,帮助我打开了理解诸葛孔明选择卧龙岗的思维大门。一政党、一团体、一个人,选择自己的立脚点亦即选择了自己的基点和出发点,有了坚实、可靠的基点才能站稳脚跟,站稳了脚跟才能迈出坚实的步伐。无论竹沟还是卧龙岗,皆位居平原与山区的结合部,平原便于耕耘,政党和团体才会有充足的粮秣供应,百姓才不会有衣食之虞;也方便直出目的地。趋利避害是生存的基本取向,山区便于隐匿便于躲避,是安全的天然保证,对弱势者尤其如此,河南人谓之“跑反”。战乱时期人们对战争讯息尤其敏感,及早避其锋锐方能以策安全,选择竹沟或是卧龙岗,都闪烁着大智慧大谋略的光芒。
   应该说,是隆中的清幽使我明白了孔明绝非躬耕于此,是竹沟的地位使我理解了诸葛孔明躬耕南阳的选择。
   有文章以为“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是孔明的自谦之辞,笔者实在不敢苟同,怎么能拿性命开玩笑呢,何况孔明是一个智者?
  
   诸葛何往
   一个巨大的问号产生了——诸葛亮为何舍弃襄阳说的“和平的绿洲”而躬耕南阳呢?
   襄阳说倒是干脆,压根就不承认诸葛亮躬耕南阳,地道的木匠斧子一面砍,省去了一切麻烦。南阳说认为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就是不求闻达于刘表……其说也有些个勉强。
   刘表虽“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然“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用能,闻善而不能纳”,有机会而不用,临大事而不决,仅仅是拥兵自重,乐于做表面文章面子工程而哗众取宠,颇似叶公好龙。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袁绍派人求助,如果刘表出兵,对曹操形成南北夹击,或者采用刘备建议出奇兵袭击曹操的根据地许昌,中国历史很可能就会重写。但刘表只是口头答应援助袁绍,实际中立自保,安坐而观望。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曾一针见血地分析了天下局势,指出战与和的利与害,刘表的确“闻善而不能纳”,居然怀疑建言者的用心,后又借故欲杀韩嵩,后韩嵩虽侥幸得免,但一直被囚禁。
   刘表自保也的确赢得了荆州地区暂时的平静,吸引了关西、兖、豫等海内俊杰数以千计避难荆襄,然刘表不知所任,建言者不能善待,疏远以致离开襄阳便是明智的选择。文者如南阳名士刘望之及其二友,皆因“以谏不和……被刘表所害”。南阳名士韩暨,为避袁术召用而隐于鲁阳(今鲁山县)山中,后又隐于山都山,刘表得知后重礼聘请他出山,韩暨不肯,刘表大怒,韩暨惧怕,只好出山,也不被重用。河东裴潜亦为刘表礼重,裴潜预言“其败无日矣”。武者如吴国大将甘宁先投刘表后降东吴,就是看清了刘表的本来面目:“观表事势终必无成,恐一朝众散,并受其祸。”张绣本与刘表同盟,联手抗曹,与曹操三次鏖战。“有(张)良(陈)平之奇”的谋士贾诩评价刘表“不见事变,多疑无决,无能为也”,建议归顺曹操。张绣就是听取了贾诩之言而主动归降曹操,带兵北上官渡助战。与刘表同族同宗的刘备前来投靠,刘表“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之则备不为用”,一言以蔽之“恶其能而不能用”,只是派他驻军汉水背面的新野去防备曹操,看护北大门。当时襄阳名门望族有庞、黄、蔡、蒯、马、习、杨、向八家,除蔡(蔡瑁为刘表妻弟)蒯(蒯良为刘表谋主)两家外、其他均坚守不出。诸葛亮最敬重的庞德公,刘表数请而不屈就,刘表追聘,携妻潜去,宁愿鹿门山采芭,避之惟恐不及。刘表曾上门当面质疑庞德公说:先生若苦守陇亩而不肯为官,后世你能留给子孙什么呢?得到的回答很值得深思:世人都留下危险,我独留下平安。其潜台词就是,我不出来做官就是为子孙消除了危险。有“人鉴”“水镜”之称的颍川司马徽知其必害善人,乃括囊不谈论,只做个好好先生。诸葛亮对此有十分清晰的认识,正如刘备三顾茅庐时所言,荆州东连西通“而其主不能守”,一块硕大的肥肉只能任人刀俎。诸葛叔侄避开刘表自在情理之中。
   诸葛叔侄远离襄阳,当为理性的思考与感性的取舍的结合,还有生计的因素。叔叔诸葛玄前来投靠而不见用,终日坐冷板凳,热脸蹭上了冷屁股,每个当事人都不会有好心情,都会感到失望。能做的只能是料理家事,嫁女教子,安置家小。诸葛亮大姐嫁给襄阳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二姐嫁给中庐县大家族蒯祺,诸葛亮对庞德公执弟子之礼,应该是诸葛玄生前的安排,也是尽叔叔之力对子侄及对兄长在天之灵最终的交代。诸葛玄是个令人尊敬的好叔叔,默默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阖然长逝。
   依汉代的风俗,子侄当守孝3年。诸葛亮以稚嫩的肩膀挑起一家生计的重担,长兄如父般承担起抚养、教育弟弟的责任,开始了躬耕隆亩,自食其力。也开始了游学于襄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理旅程。其间,诸葛亮娶襄阳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为弟均聘南阳林氏为妇”。诸葛亮的才华也赢得了庞德公的称赞誉,誉之为“卧龙”,司马徽还向驻军新野的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及与其齐名的“凤雏”庞统。
   历史资料、诸葛家谱和考古发现,为我们清晰地勾画了诸葛亮生活、学习的历史轨迹。
   诸葛叔侄离开襄阳后的去向,是南阳说的一个重要证明,是对襄阳说的有力否定。平顶山市卫东区诸葛庙街有一道明代嘉靖二十一年所立的《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立碑者是由太仆卿转任南京太常卿的叶县人牛凤。碑中记述,牛凤转任时便道还家,游览家乡时拜谒屋旧将垮的武侯祠,不知何时所立,于是捐资修缮一新。牛凤游山寺时发现隋文开皇二年间(公元582年)的石幢残断,上有“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的记载。牛凤据此判断,“其居此地而葬,必先十余年,是以坟墟犹存”。断幢上的“高阳”为县名,因此地有山曰高阳而名。高阳乃黄帝孙子、华夏祖先五帝之一颛顼帝的氏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大师屈原即为其后裔。里为汉时的基层组织,相当于今日的乡镇。华里之华,为光辉之意,华里一词如华表、华灯、华衮,是对名人故居的美称,此地因诸葛氏居住丧葬而为华里。高阳原属叶县,北魏太和元年即公元435年设立,隋开皇九年即公元589年裁撤,并入襄城县。东汉时,叶县属南阳郡,这里和曹操的为根据地后的颍川郡交界,是两不管之地。牛凤所言“其居此地而葬”是正常的表述、正确的选择,没有居怎会有葬?尤其在战乱年代。据专家考证,此处之诸葛旧坟墟,当为诸葛玄的墓地,也就是说,诸葛玄叔侄离开襄阳后,去向就是高阳。亦如牛凤所说,“曾寓此而葬焉,躬耕南阳尚在厥后”。
   诸葛亮离开高阳南迁,后随刘备征战,叔叔坟茔才会成墟。正因有诸葛居葬,北魏时便建庙以祭祀,其后几经修缮,此地也有了永久性地名——诸葛亮庙。平顶山立市,便有了诸葛亮庙街,《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碑至今仍立于古庙原址。
   诸葛玄为何选择了高阳?乱世中安全是生存的最主要考量,两不管的地方管理薄弱,管理薄弱的地方安全系数才大,选择此地,颇有当年红军选择井冈山的意味。但细考历史,历史简约的记载中蕴含着更多的信息。
   诸葛玄是由袁术委署做豫章太守的。袁术的用人特点,就是无论别人有多大功劳或有恩于己,如果不是忠于自己、自己信得过的人,决不委以重任,诸葛玄与袁术是铁关系则无疑,一种最大的可能是,诸葛玄曾是深得袁术信任的旧部。袁术与刘表却有军阀之间的利害之争,刘表曾和袁绍联手攻打袁术,袁术占据南阳时,也曾于公元191年联合孙坚攻打荆州,刘表失利,如若不是刘表部将黄祖救援有力,孙坚中流矢身亡,刘表不做必死鬼也会成丧家犬,此役距离诸葛玄投奔刘表仅仅一年。刘表虽然与诸葛玄有旧,但“外宽内忌”的刘表怎会不计较他与袁术的铁关系?怎会委以重任呢?诸葛玄192年从豫章恓恓惶惶来投靠时,袁术已死,这也是诸葛玄投奔刘表的主要原因。但刘表与袁术的记恨犹在,坐冷板凳完全在意料之中,待在襄阳还有什么意思呢?早日离开方为明智、方为知趣,也是必然。选择高阳亦是明智,亦是必然,诸葛玄当是安排好两个侄女的婚事后离开襄阳到高阳的。

共 14801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用大量的史实论证了诸葛亮的故里在南阳,而不是襄阳。所举事例详尽真实,论证严密谨慎。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南阳与襄阳之争不是完全的“一边倒”,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把对方的正确观点也说成是错误的,而是实事求是,他不赞成南阳说的一些说法,但认同南阳说;根本不赞成襄阳说,但认同诸葛孔明襄阳的故宅。对当下因为经济利益的趋势,而有意引发的名人之争,做了公正的评论。不同的观点引起争议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为了一己私利,就故意掩盖事实真相,歪曲历史,颠倒黑白,人为制造混乱就是历史的罪人。诸葛亮也罢,其他的人也罢,无论故里在哪里,他们都影响的是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民族的的杰出人物,不单单属于某一个地方。我们这些后人,不能为了自己小圈子的利益,而把这些人物人为的圈定缩小。这篇文章,颇见历史知识和文学的功底,可见作者的学识渊博,作风严谨。可以说是一篇很有分量的鸿篇巨作。推荐欣赏。【编辑:北极主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1280012】【江山编辑部·绝品推荐150408第362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左岸离歌        2015-04-17 11:06:33
  历史功底真是厚实,有理有据有节,支持着作者的行文。其实也没有什么争的,必竟两个地方离的不太远,谁能够建设的好,就好好的开发就成了,再说南阳属于楚文化圈范围,而襄阳本身就身处楚文化圈里面,就如同兄弟两个一个,何必为了个历史名人而伤了和气。南阳的人文历史很丰富,但是旅游业建设的并不太好,现在城市的总体发展也让襄阳超越了。遗憾。
回复11 楼        文友:云盖山        2015-04-17 12:34:47
  南阳旅游的宣传不到位。原来没谁知道云台山,后来大热。原来也没谁知道白云山,后来也是大热,还加上了一个重渡沟。原来更没谁知道千佛山,现在也是热得不得了。南阳有山有水历史厚重,商圣、智圣、科圣都出在南阳,但南阳仅仅引以为自豪,而没有宣传到位。
   相比之下,襄阳的宣传力度就大得多了。
   就像电视评论常说中国那样,关键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南阳、襄阳的比较也说明这个道理。
共 11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