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涯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天涯“纽薇兰蜂蜜杯”征文】苦尽甘来(散文)

编辑推荐 【天涯“纽薇兰蜂蜜杯”征文】苦尽甘来(散文)


作者:孙厚举 举人,4248.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33发表时间:2016-11-26 11:33:34
摘要:不知昔日苦,哪知今日甜。烧柴吃饭的变迁,略见一斑……

不知昔日苦,哪知今日甜。烧柴吃饭的变迁,略见一斑。
   ——题记
  
   一
   俗话说:百姓出门7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放在第一位,可见柴的重要性。 我家住在一望无际的苏北大平原,烧柴全靠农作物的秸杆,不少人家成天为烧柴发愁,为争烧柴兄弟反目者有之,大打出手者也屡见不鲜。我也曾为了一捆柴差点辍学的经历。
   那是1945年我上小学二年级,3位住校先生做饭烧柴,全由学生供应。学校规定:每个学生一学期交一捆秫秸或一捆其它干柴,不交烧柴者不准上学。那时农村贫穷,吃饭难,烧柴也难,哪有多余的柴交给学校呢。有的学生为了一捆柴竟自动退学。我家人多地少,烧柴一向困难,实在交不出一捆柴。那时我当班长,班里学生交的柴火,由我负责登记。第一次我没有交柴,偷偷写上自己的名字。由于心里胆虚,生怕先生发现,有一个多星期我都不敢正眼看先生,遇见先生躲着走。第二次又该交柴了,怎么办呢?我再也不敢偷偷写上自己的名字了。家中没柴,又不敢告诉母亲,实在为难。心想:“算啦,这学我不上了!”可是为一捆柴而辍学,我又实在不甘心。后来我的同学刘昭峨得知后,他就帮我下地捡柴。我俩在荒郊野外忙活了一上午,终于捡了一捆干柴交给学校,这时我才松了一口气。
   我长大后,深知父母做饭的艰辛。为了多积点烧柴,父亲给财主家割麦,少要工钱,只图一地麦茬;秋天,母亲起早贪黑,扫树叶,捡树上落下的干棒;放学回家,我也常带着弟弟去野外拾柴火。一到阴雨天,我母亲的头等大事就是把干柴搬到锅屋。有一年夏天,阴雨绵绵,一个多月没有几个好天气。只要太阳一出来,母亲立马晒柴火。有时烧柴实在困难,干脆一日三餐改两餐。
   1955年农村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了增产,生产队几乎全种小麦和红薯,烧柴更加困难。这时供销社供给少量煤炭,可是风箱风力不足,煤炭燃烧不全,满屋子黑烟滚滚,呛得人喘不过气,睁不开眼。
   1970年我在北京工作时,家庭烧柴仍然非常困难。为此我花高价买了个煤油炉寄回家中。终因农村煤油太贵,柴油质量又差,火力不旺,煤油炉也没发挥多大作用。
   1976年我从北京调到华北油田工作,第二年全家迁到油田,职工家属做饭、取暖免费供给煤炭,才解决了烧柴问题。不久,又供应石油液化气,使用更加方便。听专家讲,石油液化气燃烧后的废气污染环境且含有致癌物质,于是学校供应更洁净、无污染的天然气,热水壶、微波炉、电饼铛、电烤箱等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如今生活、做饭已实现燃气化、电气化,再也不用为烧柴发愁了。
  
   二
   孟子曰: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人生的大事,我的童年和少年是在旧社会度过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亲身经历了粮食统购统销、三年困难时期、改革开放,对吃饭的艰辛深有体会。
   1946年,微山湖地区连年遭灾,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生活苦不堪言。清明节刚过,我家的粮食吃光了,小麦才开始灌浆,正是青黄不接之际,这时家家户户几乎断了顿,全靠树叶、野菜充饥。那时我的家乡是蒋管区,国民党反动派一心打内战,哪管百姓的死活,人们纷纷外出逃荒要饭。有一天我母亲把仅有的一瓢高梁面,掺些红薯叶,熬了一锅粥,全家人算是吃了一顿饱饭。我父亲从清早去借粮,到下午还没回来,一家人眼巴巴地等米下锅啊。那时穷人借粮可难啦,借1斗,麦收后还2斗或3斗,有粮人家还不肯借,他怕你还不起呀!果然,到晚上父亲空手而归,一家人坐在屋里发愁。忽然有人敲门,父亲开门一看,原来是前院的三奶奶听人说我家断了顿,她让儿子送来几十斤高粱,这可是我家的救命粮呀!父亲对我说:“儿啊,你要永远记住三奶奶的好,滴水之恩当涌泉先报!”
   解放后,人民的生活普遍提高,我家再也不为吃饭发愁了。可是对国家而言,6亿人口的吃饭仍是国家大事。为确保全国人民不闹粮荒,人人有饭吃,1952年11月,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即农民把多余的粮食卖给国家,城镇居民按定量供应粮食。商店饭馆经营的面食、点心全凭粮票供应。1958年我在徐州一中读高中时,有一位老乡去微山看望儿子没有带粮票,她在徐州饿了一天,后来到学校找到我。我从食堂买了几块红薯,她不饥不饱地吃了一顿。她回家还有200余里,没有粮票路上准得挨饿,我把仅有的2斤粮票送给她,我才安下心来。
   这年国庆节,我徒步回家。路过郑集,我的肚子咕咕直叫,离家还有100多里地,不吃点东西恐怕挺不过去。我来到一家饭铺坐下,服务员马上过来热情地说:“同志想吃点啥?”我摸模口袋,还有5角钱,左翻右找也找不到粮票。心想:“糟了,我把粮票全给了老乡,今天非挨饿不可。”正当我磨磨蹭蹭地刚想离开饭铺时,一位干部模样的同志看出了我的窘态,递给我半斤粮票。我买了一碗面吃了,才高高兴兴地回到家。
   1960年,我国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上苏联的背信弃义,中国人民遇到了空前困难。三年困难时期,全国最苦的是农民。我家人多劳力少,所以我村最苦的是我家,我家最苦的是我妻子。她一个人带着2个孩子,还要下地干活,做10口人的饭。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那时,哪里有米啊?庄稼几乎绝收,口粮不足半年,全靠国家供应。入春以来,每人每天供应几两杂粮,1月的粮食不够10天吃的。怎么办呢?每天吃饭前,我妻子抱着个长长竿子,掠榆树叶,和粮食混合在一起吃。凡是能吃的东西都找来充饥。榆树叶、柳树叶吃光了,野菜、草根挖净了,吃湖里的杂藻(水藻),吃嫩麦苗,还是吃不饱。
   后来,我妻子带着两个幼小的女儿吃食堂,一顿2个菜馍馍,回家想给孩子煮点稀粥,没有一点面,就这样干熬着。
   那时我在北京上大学,深知家中困难,但也无能为力。有时吃饭时,想到家里人在挨饿,竞偷偷落泪。后来我从仅有的一点补助里,凑了3块钱,夹在信封中给家里寄去。当时,家里正愁无钱购粮。见信封中夹有3块钱,才解了燃眉之急,当时全家人无不为之落泪。
   1977年我回老家接闺女和儿子来学校农场劳动。当时的团泊洼,生活相当困难,缺菜少粮,而且有钱也买不到粮食。大概是饿怕了,返校时我从老家带了20斤土豆、10斤粉条、100斤面粉,一路上我和两个孩子可遭了大罪。一出天津西站,因行李超重被罚20元;从天津西站到八里台长途汽车站得倒几次车,东西没法拿,三轮车不给托运,出租汽车载物只准坐1人。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粮食和菜运到团泊洼。可是没有户口,吃粮须到自由市场买粮票,再到粮店买米面,粮食不够,青菜、野菜凑杂粮,勉强填饱肚子。
   不久,全家迁到团泊洼,由农业户转成城镇户,吃粮不用发愁了,但吃菜成了大为题。团泊洼地处偏僻,没有菜店,没有副食供应,只好自己开荒种菜。为了给孩子改善生活,我得乘长途汽车到百里外的天津购买。那时天津的副食凭副食本供给天津市民,猪肉可以随便买,但每人一次只准买2角钱(约2两肉)。我在天津八里台附近跑了5个副食品商店才买了1斤多猪肉,回家给孩子包了一顿饺子,算是改善了生活。吃油也相当困难,听说天津大港油田卖肥肉条,每人一次可以购买5斤,我不时带领小女儿不辞辛苦,乘车去大港购买肥肉条炼油,只要有油吃,从来不管什么植物油还是动物油。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进行,20世纪末取消了粮食统销,停止粮票流通,粮食敞开供应,全国人民终于迎来了吃饭不发愁的日子。商店超市和农贸市场各种粮食应有尽有,家中再也不需要囤积粮食,吃多少买多少,闹粮荒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不仅如此,有时反为粮多而发愁,面粉怕受潮,大米怕生虫。大米白面吃腻了,反而想吃野菜、红薯、棒子面。吃粗粮是为了“改善”生活,吃野菜则是为了尝鲜。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战天斗地,终天解决了13亿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是世界奇迹,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现在,全国各族人民正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满怀豪情地向全面小康生活迈进!
   苦尽甘来,幸福多多,甜蜜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共 320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这篇文章主要追忆了从小到如今的吃饭穿衣的问题,想来确实是苦尽甘来,幸福多多。那时的这种现象是普遍的,为之牺牲了几亿农民的一切利益,导致很无数人因之饿死。相比来说,作者家乡还是不错的,我们信阳地区的人,就就因之差那么一点点死绝了。好在坚韧的信阳人,吃尽树皮树根才侥幸逃出了死神的追捕活了下来。正如本文作者写的那样,如今的日子那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忆苦思甜,不忘曾经的苦难,为美好生活共同努力吧!拜读忆苦思甜佳作!推荐欣赏!【编辑:轻至无痕】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都市的小村庄        2016-12-12 11:16:04
  又见孙老师,一直喜欢孙老师忆苦思甜的回忆,在作品中能突出个人人品也就能品读人生!孙老师那时候过的生活买东西都要按人均分配,可能现在八零九零后都无法理解或是不敢想象的。问候孙老师,新周愉快!
回复11 楼        文友:孙厚举        2016-12-12 15:47:50
  谢谢厚爱,您的美评令我高兴。祝生活美满幸福,开心快乐,写作愉快,佳品连连!
共 11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