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爱深深,深几许 ——读《护生画集》有感
翻开丰子恺先生所画,弘一法师配文的《护生画集》,里面除了有展现动物幼崽为母尽孝的《孝鹅》《为母乞命》《葬母》等令人感动,还有展现殷殷母爱的漫画与配文亦令触抵人心。譬如《吾儿?!》画中,一母鸡低头看着三个破壳的鸡蛋,文曰:畜生亦有母子情,犬知护儿牛舔犊。鸡为守雏身不离,鳝因爱子常惴缩。人贪滋味美口腹,何苦拆开他眷属。畜生哀痛尽如人,只差有泪不能哭。《襁负其子》画中柳树下一妇女背着婴孩,旁边立着两个小儿,她们对面是一只母鸡,背一雏鸡,身边七只小鸡紧随。文曰:母鸡有群儿,一儿最偏爱,娇痴不肯行,常伏母鸡背。《推食》画中一群小鸡争抢食物,母鸡立在一旁,还有只一小鸡支着翅膀跑来。文曰:母鸡得美食,啄啄呼小鸡。小鸡忽然集,团团如黄葵。母鸡忍饥立,得意自欢嬉。《鲤鱼救子》画中,池塘水流湍急,两条鱼眼看就要被冲到下流,两条大鲤鱼用身体跳跃,用身体挡着堰口。文曰:刘子玙竭塘取鱼,放水将半,有二大鲤越出堰外,复跃入,如是再三。子玙异之,因观堰内有小鲤数百不得出,故二鲤往救,宁身陷死地不顾也。子玙叹息,悉出堰放鱼。《已死的母熊》画中,山里溪流所过的岸边,一头母熊抱着块大石头,闭着眼睛,溪中三头小熊,对面一个猎人,手持猎枪望着熊张大嘴。文曰: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要害,端坐不倒。近视之,熊死,足抱巨石,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伤其子也。猎人感动,遂终身不复猎。《白象及其五子》画中,一只母猫闭眼卧着,三只小猫趴在母猫身上,另外两只小猫在吃奶。文曰:我家有猫名曰白象,一胎五子哺乳忙。每日三餐匆匆吃,不梳不洗即回房。五子争乳各逞强,日夜缠绕母身旁。二子脚踏母猫头,母须折断母眼伤。三子攀登母猫腹,母身不动卧若僵。百般辛苦尽甘心,慈母之爱无限量。天地生物皆如此,戒之慎勿互相戕。
掩卷,思绪万千。无论人和动物,都有柔软却又坚韧的伟大母爱。救子的鲤鱼和护儿的母熊不由让我想起汶川地震中那位用身体保护自己孩子的母亲。她在灾难来临之时,双膝跪在地上,双手支撑大地,将自己四个月大的小宝宝保护住。当救援人员将小宝宝从已经死去的母亲怀下抱出时,小宝宝还在甜甜地入睡,还不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救援人员还发现了一部手机,手机里是这位伟大的母亲编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活着,请记住我爱你!”虽然八年过去了,可想到这,心还是会颤抖。早上恰好看过一则报道,七个月婴儿肝硬化,妈妈割肝救子。相信大部分母亲都会这么做,舔犊情深,令人不禁要问母爱深深,深几许?
然而,还有极少部分母亲,却让人看不到母爱。现实生活中或新闻中常能看到,前两天看了一则新闻就令人气愤,一女子与丈夫吵架,便带着孩子出走,为了到外地会情人,将亲生儿子贩卖。真不知此女是如何想的?也有女子行窃,却用年幼孩子做掩护,甚至唆使孩子去偷。还有生了孩子,却因其患疾病而遗弃。有的是太爱子女,什么都不让他们干,让其养成自私、懒惰的个性,到最后没有一点社会生存的能力,只得啃老。有的无论孩子做错事,不去教育反而包庇,忘了小学还是初中学过一篇课文。一个小孩偷了别人一根针,拿回家,母亲高兴地夸儿子知道为家里省钱,儿子胆大一点,开始偷钱,母亲更是认为儿子有本事,到最后儿子由于抢劫被判死刑,在刑场上儿子最后的请求是再喝一口母亲的乳汁,母亲哭着满足儿子愿望,他却将母亲狠狠咬了一口,并说倘若当初他偷针,母亲能教育他一顿,也不会有今日的下场。
近些年,由于网络发达,影视作品等多种因素带来的影响,使得未成年人早熟,加之学校、父母基于传统观念,很少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得少男少女偷尝禁果。到医院打胎的少女不断增加,并趋于年龄小化,有的少女在外求学或打工,父母不了解情况,她们处于种种原因偷尝禁果,一不小心怀了孕,却不敢让家里知道。由于年纪太小,自己还是孩子,独自在厕所或宿舍分娩,不知该怎么办,将孩子掐死,或者扔下楼酿成惨剧,这对女孩身体是损害,在佛家来说都是造孽。虎毒尚不食子,何况人乎?然而追根溯源,悲剧的源头还是学校和父母。学校只重视孩子们的成绩,却忽略其他方面。大部分学校不开设生理教育课,少数有,但形同虚设。父母则有的因为忙工作,有的因为文化水平不高,有的夫妻感情不睦,自身的事还纠缠不清,疏于对孩子的管理等等。有的在外打工,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人因年岁大力不从心。少男少女偷尝禁果,却不懂避孕措施。这不能不说是学校,父母的失责。要想减少这类悲剧,学校和父母都得负起责。学校开设生理卫生课程,请专业医生或老师给学生传授相关知识。父母则引导孩子什么事是什么年龄该做的,什么事是不能做的。都做到位了,我以为豆蔻年华偷尝禁果,怀孕堕胎,甚至将孩子生出谋害的事会减少很多,不管怎么说生命是最宝贵的。身为母亲,无论人类还是动物都有天然的母爱,这是自然赋予的。人较之于动物,还多了责任感。那些禽、兽尚知护犊爱子,人总不能禽兽不如吧?母亲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战国时孟母三迁,裂帛戒子,三国时允妻教子,宋时岳母刺字,都说明这一点。爱而不溺,爱而不娇,爱而不纵,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切莫再做伤害自己年幼子女的事,否则,总有一天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