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责任的“属性”
所谓“属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如运动是物质的属性。”
属性是事物所固有的,不同类别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属性。人为地阉割掉事物的属性,就会弄出笑话,使事物走向其他方面,变得不是原来的事物了。
正是由于阉割掉了属性的缘故,在某些单位某些部门那里,“责任”已经变得很不是“责任”了。
一是阉割了“严肃性”,使“责任”变成了“抢手货”。责任,本来是很严肃的东西,可在有些人那里,却一直严肃不起来。在有些不大不小的单位,常有“长”者这样说:“就这么定了,就这么办吧,出了问题我负责!”而下属呢,却常这样“发扬风格”似的说:“不用,我来负!还没轮到您呢!”你看,在这里,“责任”却成了“天上掉下的馅饼”,好玩意,似乎在抢!
二是阉割了“追究性”,使“责任”变成了“稻草人”。在查摆问题上好搞“背对背”“对事不对人”,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上好搞“和稀泥”,泯是非、泯善恶、泯美丑。面对“责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管它哩。结果,“责任”就成了“口头禅”“稻草人”,摆设!
三是阉割了“连带性”,使“责任”变成了“单出头”。下属出了问题,“长”者们一般不害怕,因其心里有数,不会遭到追查,受到牵连的;“长”者有了毛病,下属们也不去顶,因他们相信的是“天塌下来有大个顶着”。总之,出了问题,找出“顶缸”的就是了,而其他连带者呢,却没了干系。
回归“严肃性”“追究性”和“连带性”,“责任”才能成为真正的“责任”;“责任者”们也才能拿“责任”真正“当回事”。否则,那“责任”即使不被他们当成“天上掉下的馅饼”,也还会被继续视为“口头禅”“稻草人”“抢手货”的。
建设法治社会,必须“有责必究,究则必严”。还是共同努力,回归“责任”的属性,让“责任”承担起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