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檀香.某人杯】依依运河柳(散文 征文)

精品 【檀香.某人杯】依依运河柳(散文 征文)


作者:老生常谈 童生,644.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58发表时间:2017-01-02 09:19:35

【檀香.某人杯】依依运河柳(散文 征文) 我生长在运河源头的通州,自然最爱运河岸上的杨柳。
   草木鸟兽多有名而无姓,尽管杨梅是杨先生家的水果,孔雀是孔夫子的家禽,但那只是文人的戏谑,聪明人的无厘头而已。但柳树是有姓的,它姓杨,这个姓还是皇帝所赐,是一朝国姓,如同民间赫赫有名未到先知的徐懋功,正史中竟成了李勣;正史上威风八面彪炳千秋的郑成功,民间竟被尊称为“国姓爷”。给柳树赐姓的是那位隋炀帝杨广,这是一位风流而不幸的君主,他的宫体诗写得很好,也很会带兵打仗,甚至他远征高丽也不失为汉武帝北却匈奴之后的大手笔,而且正是他修了这条福泽后世的运河,并种下了这运河岸上的第一棵柳树。不幸的是在历史上他是一个失败者,被同为关陇贵族而且还是亲戚的李氏父子抢尽了风头。晚唐的皮日休说得好:“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我觉得此诗有几分公允,不失为晚唐的佳作。隋唐的君主们匆匆走过,一并走过的还有千年的岁月,但柳树还是柳树。
   柳树是可爱的,早春的第一抹鹅黄,饱含着春天的欣喜;满天飞舞的柳絮,渲染着文人的愁绪;而那千丝万缕的柔条,又平添了几多离愁别绪……难怪从《诗经》开始,李白、秦少游、辛弃疾、曹雪芹等多少文人反复的吟咏杨柳,至今不绝。汉代人在未央宫广种垂柳;唐人在灞桥边折柳送别;宋人留下了"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的俗语……杨柳的身影摇曳在史书中诗集里,也摇曳在一代代中国人的梦里。
   “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 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在吟咏通州的诗词中,我以为此为压卷之作,至今我的案头尚悬挂着着一位老先生的墨迹,写的正是王维珍的这首七绝,每每到了“眼皮坠地,难观孔子之书”的时候,看看那几行峻拔而不失飘逸的行书,往往精神为之一震,又能多读两行未必是圣贤之书的文字。但有时也不禁痴想:如果把“满径槐花感旧游”改为“满径杨花感旧游”是否更有味道,你不觉得这依依杨柳不是更能传运河之神也更有诗意吗?尽管我也很喜欢国槐。
   自古运河两岸便是繁华富庶、人文荟萃之地,单就这通州而言,便迎来送往了多少英雄与才俊。吴汉与王霸或许曾并马行过,他们该在这柳树下歇过马吧?毕竟那位著名的“大树将军”冯异是他们的好友;唐太宗和薛仁贵一定也从此走过,尽管未必同时,但此地毕竟是他们远征辽东的必经之路,伴随他们的一定是猎猎的旌旗,纷飞的马蹄,蔽日的刀枪,以及那两行运河的杨柳;陈子昂和贾岛在柳荫下默默走过去了,他们毕竟只是不得志的文人,尽管他们有的是才华;徐达和常遇春又来了,军威浩荡,征尘滚滚。正是他们完成了数千年历史上几乎是唯一一次汉民族成功的北征,相形之下袁崇焕袁大将军就太不幸了,但我更佩服这位失败的英雄,每读到他扼守宁远,驰援通州,血战广渠门,便觉得热血沸腾……对了还有李三才,还有李贽,这几乎是我最佩服的两位明代的文人,他们一位生长于通州,另一位埋骨在潞河;后来又有了孔尚任、曹雪芹;有了冯玉祥、李德全;有了张中行、刘绍棠……数千的岁月匆匆走过,你我无缘,只得捧读几行干枯的史书;而杨柳却见证了太多的历史,杨柳无言,但它看过了太多的帆影与征尘,看过太多显赫与寂寥,看过太多优雅与村俗……一切都如这默默流淌运河水,只是泛起一抹淡淡涟漪,随即又默默逝去。
   最爱柳树的当是那位“采菊东篱”的“靖节先生”陶渊明,有他的《五柳先生传》为证,我们很容易理解陶先生对菊花的爱,菊花的确可爱,而且能傲霜绽放,与陶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性格有几分相似,他老人家引菊为知己自然不难理解。他最不该喜欢柳树,他应该喜欢苍松翠竹,因为松有傲骨,竹有气节;他也可以喜欢梅与兰,尽管他没有西湖岸上林和靖“梅妻鹤子”绯闻或是泰山脚下仲尼先生弹奏《幽兰操》的雅兴,陶先生是不大通音乐的,素琴本来也是无弦的,就如海棠无香;甚至他可以喜欢水稻、大豆或是小麦,尽管他没有留下“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名句或是“大麦青青小麦黄”之类的俚句……腰最硬的他竟然喜欢“轻易便折小蛮腰”的柳树,难怪胡博士诗曰“笑指门前五株柳,这样腰肢我无有。”怪煞人也?我想陶渊明之所以爱柳,仅仅因为柳的常见,而多数人忽略柳树显然也是因为同一原因。
   的确,柳树是常见的,堤边河岸,山脚篱落,几乎随处可见,所以似乎很少有人关注它的存在。柳树最容易成活,旧时农村的篱笆多用秸秆为原料,为了结实耐用,常用树枝为骨架。柳树常见,所以柳枝易得,故每每用之,但几场雨后,这柳枝往往便生根发芽,出落成一株婆娑的柳树。柳树用途很多,长长枝条可以编筐做篓,粗大树干自然可为梁做柱,连枝叶也是牛羊的美食,甚至于砍伐之后的树墩也可以制成菜板儿肉墩,柳木性硬,耐得住刀砍斧剁……所以这自生的小树一般不加砍伐,往往就任其生长。早春时节,萝卜白菜吃腻了也吃尽了,新菜又刚刚播种,也算青黄不接,而新发的柳芽儿正逢其时,用热水一焯,油盐一拌,甚至只用腌咸菜的老咸汤儿调味儿,便可下饭,如果配上一碗榆钱儿饭,几乎可算得上美味。可惜现在已经不易尝到了,六必居也有柳芽的酱菜,价格不低,我却没有吃出当年的味道……难怪我们把张洁的《挖荠菜》和刘绍棠的《榆钱饭》从中学课本中删去,我们已与那个时代,那种生活渐行渐远,更何况我们的孩子?那时柳树是孩子的最爱,几乎是孩子的玩伴。可以在树下逮蛐蛐捉蚂蚱,在树上粘知了捕螳螂,这几枝柳条便编一顶凉帽,遮得太阳;揪一枝柳枝随手就可以做一枚柳笛,吹得出声音,想到柳笛舌尖依然有一丝苦涩,一如那久已远去的青涩时光……想来故园的柳树也该合抱粗细了,树犹如此,情何以堪。柳树已经堪为栋梁,而我蹉跎至今,竟还一事无成,惭愧啊。
   我最崇敬的两位文人是苏轼和赵孟頫,我觉得两人似乎都颇有柳的品格。苏子少年成名,刚刚参加完“公务员”考试,就被皇帝老子内定为“宰相种子”,本来前途无量,就等着梦想成真,后来绝顶聪明的他却糊里糊涂地卷入了所谓的“乌台诗案”,差点混丢了性命,接着就是一贬再贬,以至无处可贬。可是大苏学士却终未消沉颓唐,竟焕发出一种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勃勃生气,坚韧如柳。“东坡到处即西湖”,想来苏堤上第一株柳树一定是先生所植吧?赵孟頫是宋代皇族的后裔,名满天下,却仕元为官,所以为人所诟病,如赵孟坚如傅青主,他们从元骂到了清。而正是这位赵孟頫保存了汉文化的正脉,如缕不绝,惠及后世。极爱赵孟頫的书画,画法绝妙八法并用,开“元四家”之先河,书法更是精到,上接“二王”遗风,下启明清众家,那字飘逸流畅,精绝雅致,一如摇曳生姿的杨柳,而终不失中正,字如其人,难怪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元帝每每在京郊狩猎,至今通州尚存亮鹰台遗址,文敏先生一定扈从而至,也不知这些佳作哪一幅画于延芳淀,哪一幅作于神潜宫?也许画上的杨柳便摹自那依依的运河柳吧……
   文人如柳,但柳树不像文人,更不像女子(虽然有“章台柳”一类的说法;女子与柳也颇有几分形似,如“杨柳细腰”之类的形容),柳树像运河岸上生生不息的农民,他们看似柔弱,却极坚韧顽强,一如杨柳虽然“望秋先凋”却能耐住风霜雨雪,默默生长,终成栋梁,撑起一片蓝天,荫泽几辈后人。
   希望我们能少种些法国梧桐或是加拿大白杨,多种些柳树,这才是是我们运河的树,是我们中国的树。
  

共 293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柳树是充满诗意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是怎样的凄美。通州的柳树又有另外一种风韵,带着历史的烟云,带着帝王的封赐,显得更加尊贵。看春风里的模样,品读历史中的滋味,柳树变得更加迷人。柳树相关着那么多历史人物,留下一个又一个美丽的传说。经历过繁华之后,柳树又奉献出枝条,编制各种物品。原来柳树可以诗意,可以美丽,可以尊贵,更可以实用。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柳树的风采,如同一枚橄榄,值得品味,回味无穷。作品充满文字的魅力,好作品,推荐共赏,感谢参赛,预祝获奖。【编辑:卡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105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泉        2017-01-02 11:49:49
  感情细腻,文字凝练;联想丰富,饱含深情;熟谙历史,文思隽逸;构思新颖,见解独到!祝文友新年快乐,佳作不断!
以文会友,与诗同行;让生命之花,盛开在文字的海洋!
2 楼        文友:彩云伴海鸥        2017-01-02 18:17:56
   感谢赐稿,问候作者,祝新年快乐。期待更多精彩。
彩云伴海鸥
3 楼        文友:老生常谈        2017-01-05 17:58:51
  谢谢编辑部精品推荐,我感觉离好茶又近了一步,这就洗壶以待……
   多谢,多谢
万心抛付孤心冷, 折腰久矣谢无能。 我有伤心人不见, 夜夜龙泉壁上鸣。 -----集清人句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