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檀香.某人杯】某人住在一门两省(散文 征文)
一个个别样的地名故事,吸引了我从千里之外归来;一件件留传的真人真事,催促着我不得不深入去询问;一代代演绎的情爱故事,让我听后不得不动容……
这个地方就是某人出生的村——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汀坪乡内里村,它与广西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的多村相连。某人所在的村有5个村民小组,90%以上是当地土著苗族;这里有四条河水,全部流入广西境内,也是珠江的源头。这村小地名也有很多,一、二组有上东毛坪,下东毛坪,溪子、泡猪冲、牛角石、银子坳、老屋场、上湾等;三、四组有界板冲、内里、高山、水头、大坡、崩坡、茶冲、雷鼠冲等;五组有沙子界、观音山、紫檀冲。
这个小苗寨延续着民拥军的故事。1934年12月,经“湘江之战”重创的中央红军,从8万多红军指战员减至不足3万。为躲避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中央红军只好钻深山、走密林、走深沟、行小路,从广西资源县的车田,进入湖南城步县的十万古田。然后,为行动方便,便于隐蔽行动,分成三路分别从内里村的上沙子界至坡子寨翻过骑岭下茶园、从界板冲走羊肠小道上沙子界再爬上骑岭下茶园、从界板冲李家山沿溪水而上石林头至茶园铺里。如今,这个叫茶园铺里的地方,有三座红军墓留存在这里,这里的村民也传承了守墓、护墓、扫墓的真情故事。第一座座落在界板冲李家山村民李自来老屋背后的茶山里,李家三代人年年为这位红军战士挂青扫墓不断;第二座也座落在李家山,每年也由李家挂青扫坟;第三座是在下东毛坪,当地村民也每年坚持为红军战士扫墓挂青。81年过去,这里的村民为红军扫墓之举经媒体报道后,得到了人民的点赞。
这个小苗寨是湖广通婚的一个窗口。这是个小地名叫溪子的寨子,只有四户人家。这里曾留传着一位杨姓财主嫁女之事。说杨财主请了一个广西小伙来家当长工,小伙家虽穷,但人长得帅,而且聪明能吃得苦,还能为财主家增产增收出主意,深得杨财主的喜欢。杨财主有个女儿,她虽然吃穿不愁,但不能像城里财主家的小姐那样养尊处优,长工们在离家远的地方干农活,她还得帮助送茶送水送饭。一来二往,小姐看中了广西小伙。谈婚论嫁的年龄一到,很多有钱有势的人家来提亲,都被小姐一句自己还小,怕端不起人家的饭碗而婉拒。杨财主夫妇只好把女儿叫来问话。女儿想了想说,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要离家很近,好今后照应年老的父母。父亲一听明了,这几户人家的小寨子,哪来的小伙子和她合配,除非看中广西来的小伙子。得到女儿的肯定后,喜欢广西小伙的杨财主夫妇久悬着的心放下了。从这以后,这个小寨里湖南嫁广西、广西嫁湖南,成为了这里通婚的习俗。其实在这里湖南嫁广西、广西嫁湖南,也就是上屋嫁下屋,左屋嫁右屋。
这个小苗寨是民族团结、省界友好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经历了土地改革、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生产大队、生产队、村组等运动和组织管理,但这个小山寨就是另外一片洞天,依旧“自我管理”。是1997年颁发第一代居民身份证,进行人口登记时,才发现这个小苗寨的特别。那年10月,湖南城步县汀坪乡、广西龙胜县马堤乡各派2名人口普查员来到一家伍姓兄弟的家,得知这俩兄弟虽分成了两家,但仍共堂屋居住。湖南的普查员便问其兄长,是登记湖南户口还是登记广西户口。兄长回答说,无所谓,反正是种田吃饭,随便登记在哪个省、哪个区,没有好大关系。于是,湖南的普查员就把他家登记为湖南城步汀坪乡人口。广西普查员问弟弟是愿意登记广西区的人口还是湖南省的人口,弟弟回答说,湖南也好,广西也好,但是听说广西对大学生的分配要好一点,现在我的两个小孩正在读书,今后毕业出来也好找个工作,我就登记在广西吧。于是乎,这个小苗寨便出现了“一门住两省”的奇特现象。
岁月流逝,这里的一切如旧:这个小苗寨里的拥军情怀代代相承,守墓、护墓、扫墓的故事延续;这个小苗寨里上屋嫁下屋、左屋嫁右屋的爱情故事还在传承;这个小苗寨里“一门两省”的房屋还在,那湖广兄弟情深的友谊还在一代一代传承。
那晚,我真的醉在了家乡那一轮柔柔的弯月里。脑海里如同过电影似的,浮现出一个个这里的动人故事,还浮现出湖广交界另一个叫侯家寨的地方,那只有7栋吊脚楼的小苗寨,哪一家有红白喜事,整寨老中少齐出动的和谐场景。让我在醉意中情不自禁的哼唱起了好妹妹乐队的歌《归乡》:
运河的舟楫南来北望
千折百回过长江
北固楼遥望西津渡的过往
看不尽满眼风光
焦山烟雨洒落幽幽江南
明月何时照我还
风涛千万里金山水连天
却似江心一朵莲
南来的风东去的水
浮云伴着游子归
西窗的雨归来的你
醉在故乡斜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