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我们儿时的玩具(散文)

编辑推荐 【星月】我们儿时的玩具(散文)


作者:三色笔 布衣,447.5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55发表时间:2017-01-02 16:30:02


   前几天,小孙子因为拿到了钢琴考试的四级证书,追着他爸爸要奖品,并且提出来必须要航拍无人机。当时我认为,这小孩子口气也太大了吧,航拍无人机岂是小孩子能够玩的,再说那得多少钱啊?然而刚过了两天,快递就把无人机给送来了。原来小孙子早就在百度上查好了,他要的这种玩具型号的航拍无人机,只要两千八百多元钱就能买到。
   可也别说,我看到小孙子在他姥姥家自己操纵航拍的村庄景象,还真像那么回事似的。村庄里的树木、街道以及村外的农田,池塘、河流都拍得清清楚楚的,孙子还指指点点地给我介绍了那是他姥姥家的小楼,那是他姥姥家的养鱼池,那是他姥姥家的水田等等。时下的小孩子也真会玩,家里的玩具大部分送人之后,仔细看看还是到处都是。什么枪械类,车辆类,飞机船舶类,乐高积木类,鸟兽虫鱼类等等,应有尽有。模型的,机械的,电动的,遥控的,也是无所不有。小孩子们从这些种类繁多的玩具上,除了娱乐身心之外,从中也开阔了眼界,掌握了知识,增进了技能,学到了本领。看着小孙子的这么多玩具,和他玩得那么开心的样子,让我不由得想起我们儿时的玩具来了。
   我的儿时,是上个世纪的整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前期的那几年,正是家国最为艰苦卓绝的时代不说,又赶上大跃进和三年大饥荒,想尽千方百计填饱肚子都尚且艰难困苦,那里还顾得上什么玩具。估计那时候也根本就没有什么玩具工厂或者作坊之类吧?因为村里也有父亲在城市里工作的玩伴,家境看起来比村里的庄户人家要好上许多,却没看到他们的老子给买过什么洋气点的玩具。家道略微富裕一些,且又娇惯小孩子的,适逢家中又有木匠做活,能够给刻一把木头手枪或者大刀、宝剑之类,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我们村子不算太大,可也有上百户人家,五六百口人,能够享受这种待遇的小孩子也只有一个。除了这位之外,能够花上一两角钱,买两根车内胎胶皮,再自己或者靠家人帮助,寻觅一个粗细对称的树叉做成一副弹弓,或者同样花上一两角钱买一把打老鼠的铁夹子打鸟的孩子,也为数寥寥。我知道我就很想有一副弹弓或者一把打鸟的铁夹子,然而想了那么多年,最终这小小的愿望也未能如愿。家里有青壯劳力能推二把手推车的,或者家里有自行车的玩伴,还可以弄到一根报废,且顶端又带有螺母的车辐条,自己弯曲成略微像些手枪模样的三角形,车辐条还不要全部顶出来,螺母的顶端得留有一定的凹坑。于是从家里偷了火柴出来,剥下磷头装在螺母的凹坑里,然后再把车辐条的另一端对准凹坑,朝石头上一磕,使得火柴磷块突然受到碰撞而燃烧爆炸,发出一声鞭炮一样的脆响。接着引来围观的小伙伴们,拥有这种洋火枪的孩子的脸上便漾满了骄傲与得意。不过这种行径往往会引来父母的一顿责骂和毒打,因为这不但有危险,还无端损耗浪费了需要凭证供应的火柴,常常会使得家庭中没有火柴可用,做饭、点灯都不得不用火镰来敲石取火。值得一提的还有毽子,这大部分是女孩子们玩的。做毽子要用到一点碎布和布条,现在这种垃圾箱里的东西,我们儿时却也相当珍贵,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想得到就能得到的。往往只有在数的几个小伙伴们拥有,大家可以在一起轮流着玩。诸多没有毽子的孩子也只能唯唯诺诺,极尽讨好顺从之表情,看毽子拥有者的脸色行事。不过少数的男孩子也会偶尔玩玩毽子。男孩的毽子是不带巾粉气的那种,大都是用鸡毛和线麻麻皮,外加两枚古时候的方孔铜钱做成。尤其是公鸡的翎毛做成的毽子,很是秀气漂亮,会使众多小伙伴们艳羡不已。不过做这种式样的毽子是一种技巧,虽然不费什么,可是至今我都没有参透其中看似极为简单的制作工序,所以也只能徒有临渊羡鱼之情了吧!
   爱玩是小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也不会时时刻刻把大人们所思所想的生计艰难放在心上。既然得不到需要钱物来支持的玩具,小伙伴们便转而在自然界里寻找既有乐趣又不需要花费分文的玩具或者游戏来满足童心的娱乐需求。最俯拾皆是的应该算晴天的“跳房”和雨天过后的“摔泥巴哇哇”了吧。所谓“跳房”也被称为“跳格子”,这种游戏可能大江南北都很普遍,所差的或许只是形式和规则略有不同。找一块平整场地,捡一块有棱角的石头,在地上一划,“房子”或者“格子”就有了。然后双方各自再捡一块薄片石块,就开始玩起来。玩完了之后,屁股都不用拍,立马走人。雨天过后的“摔泥巴哇哇”也是如此,看到那里有黄泥一堆,各自去取一些,再找一个有平板石头的地方,各自用黄泥做成“哇哇”,那样式很像是大小不同的烟灰缸。做好了以后,又各自举起来,扣着向平板石上一摔。摔下去之后,那一声声不大不小的震响既能够愉悦耳鼓,又可以相互比赛,摔破了的洞洞互相还要拿出自己的黄泥来为对方堵上,这也算得上是一种儿童式的赌博游戏了吧。类似于以上两种不用花大力气找寻所谓“玩具”的还有“打瓦”和“拾巴骨”。不过找寻“打瓦”用的薄片适中的石块和“拾巴骨”用的小石子略微要费事一些。然而也总会比较轻易地找到的。“打瓦”有好几种花样,人多时可以玩“打丧门神”。这种游戏一般至少要七八个人以上才玩得成。首先在平地上立起一些薄片石块来,石块也有大小之区别,分别命名为“县官”、“左右手”、“左右腿”、“背搭”、“丧门神”等,人多时还可以另外再设置“牵搭”、“拽尾巴”等。其中自然是“县官”最好,是玩伴们争抢的所在。“丧门神”最差,谁也不愿意做,不但名声难听,而且还要挨打。“背搭”次差,因为要背着“丧门神”,很累很累,也是一个让人不待见的差事。所以设置立着的石块时,“县官”的石块最小,还是放在高大的“丧门神”后边藏着,很不容易被打到。“丧门神”则最高最大,可是谁也不愿意去打它。由于这种游戏往往会无辜伤害到充当“丧门神”的那个玩伴,大人们是不允许玩的,只要被大人们看到了,立即就会被禁止和取缔。“打瓦”也有二到五六人玩的形式。可以在平地上立一到三块薄片石头,人员分成两伙。在距离立着的薄片石块相当的距离划出远近两条底线,手持同样薄片石块的玩伴站在底线上,或者在底线处取其他姿势击打立着的石块,打倒了的为胜,可以接着进行下一个击打步骤。打不倒时,便轮到对方击打。击打的名堂有“片右”、“片左”、“尿尿”、“拉屎”等等,而且有大小之分。所谓“大”,是指在距离较远的底线处击打,所谓“小”,则是距离较近的了。犯规或者没有打中时,则换上对方击打。“拾巴骨”也能赌输赢,也有多种形式。较为普遍的是用很多小石子捧在手里,然后朝上一扔,反手用手背接住其中的一部分,接住的石子就归自己所有。接下去是用一只手拿着一个或几个小石子朝上扔,紧接着眼明手快地用同一只手捡起刚才撒落在地上的一个或者规定的几个石子,捡起的石子也归自己所有。假如捡起石子的过程中,没有捡起任何石子,或者碰到了其它不应该捡起的石子,再或者没有接住扔向空中的石子,都要算输,便该轮到对方玩了。比较精致一点的玩法还有用五个小石子玩的。这五个小石子需要经过手工打磨,使之略微光滑而无棱角。打磨当然是全靠自己了,女孩子们比较擅长此道,并且打磨后的小石子会长期装在衣兜里保存,要玩时从兜里掏出来即可。打陀螺和打尜儿,打宝儿也是我们乡间当时颇为流行的小孩子玩物。陀螺有的地区称为冰尜,直到现在还很流行。不过不是在冬天的冰上玩了,而是在桌子上或者地板上,商店里还有精心制作的陀螺玩盘出售。陀螺也都是工厂生产出来的,种类多式多样,单就材质来说就有金属的,木质的,塑料的等等。而我们儿时的陀螺,都是用一截粗细相当的树枝做成的。大孩子们可以借助家里或者外边借来的锯子,斧头,镰刀等工具自力更生。小点的孩子们自己没有这个本事,就要全部依靠家人的帮助。倘是家人理解孩子们的那份童心,自然是有求必应。如果家人不理解,反而当成了不务正业,这样的孩子也只好眼巴巴地站在河里的冰上看着别的孩子玩。那种可怜巴巴的样子,也实在让人不忍目睹。尜儿做起来就简单多了,弄一根大拇指粗细,十几厘米长的树枝,两头削成尖尖的就可以了。但是打尜儿还需要尜板子,也就是把尜儿打出去的工具。有的玩伴能在家里找一块废弃不用的木板,六七十厘米长,十几厘米宽,再在一端削一个能握在手里的把柄,就做成了。没有这个方便条件的,也可以找一根结实的柞木棍子做替代品。然后在靠墙根处或者场院里划一个半圆形或正方形的所谓“锅”,就可以玩了。小孩子们的玩物大部分都是以赌输赢为乐,打尜儿也概莫能外。一方站在“锅”里把尜儿打出去,另一方则把尜儿再投进“锅”里,对方站在“锅”边防守。假如另一方把尜儿投进“锅“里了,双方的角色就要互换。投不进去,站在“锅”里的一方可以用尜板子敲击尜儿的一端三次,尜儿被敲击得离开地面之时,还可以用尜板子连续向远离“锅”的方向击打,当然是越远越好。三次击打完毕,丈量此时尜儿到“锅”的距离,并且累计下来,最后结束时比试双方的远近确定输赢。双方还要记忆力超强,一旦忘记了自己一方之前的成绩,可就要一抹到底重新从零开始计算了。这种时候,对方即使知道也不会告诉出来,只有偷着乐的份儿了!所谓“宝儿“是用杏核做的。一般都是四个杏核做成一副“宝儿“,当然也有用五个,六个的,不过是极少数罢了。首先要把杏核洗刷干净,一面涂上颜色以示两面有别。玩的时候,把一副“宝儿”捧在手里摇晃,然后突然向地下一撒,数点子来决定输赢,颇似赌博时的掷骰子。打“宝儿“不同于陀螺和尜儿的地方,是男女孩子们都可以玩,玩陀螺和尜儿的却只限于淘小子们。不过打“宝儿“也有为难之处,就是杏核很难弄到。那时村里几十厘米直径的杏树虽然比比皆是,能够看到杏儿黄了的时候却几乎没有,小孩子们没有零嘴可吃,刚刚谢了花的杏儿就有人摘了吃,尽管酸涩得眼睛里几乎要流出泪水来,依然拼着劲儿地摘了吃,使得杏儿能够长成硬核的机会都没有,又到那里去弄杏核呢!
   光阴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间这样的日子过去近一个花甲了。现在回过头去想想那段儿时的时光,心里的滋味真正是打翻了五味瓶儿,苦辣酸甜咸样样俱全。我惧怕那样的儿童玩具,惧怕游戏时的灰头土脸,惧怕那样的物资奇缺,惧怕那样的生产生活,以至于更加惧怕那些个极端困苦而又洋溢着些许欢乐的日子!可我又很是向往,向往儿时的两小无猜,向往儿时的清纯天真,向往儿时的点点滴滴,甚至向往能够再玩一次儿时所有的玩具和游戏,尽管我同时还有些惧怕。都说人就是一个矛盾体,此时的我可能正是这样的一个矛盾体了吧?
   我忽然又记起唐人崔颢的诗《登黄鹤楼》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或许这就是我回忆儿时的玩具之后,此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吧?
  

共 427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小孩子爱玩,这是天性。文章从小孙子玩具的种类繁多、花样各异的科技含量高进行叙述后,重点开始写自己小时候那少得可怜、没有科技含量的玩具和让大家乐此不疲的游戏。因为那时代国家贫穷,家庭条件差,所以,有个小玩具非常知足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不得不利用身边的廉价的材料制作一些小玩具。做弹弓,弄简易洋火枪,踢毽子,跳房子,这些玩具和游戏,作者简单的叙述后,详细地描写了“打瓦”和“拾巴骨”两种游戏,不但介绍了游戏的规则,更写了具体的过程,而且看得出心头的印象之深刻,作者更是写出了当时孩子们玩游戏时的单纯可爱,这才是让作者真正加快的原因吧。一篇满含深情的回忆性散文,文笔生动,主旨明确,推荐欣赏。【编辑:快乐永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