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杨柳春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杨柳】风光旖旎的青岛海滨(散文)

编辑推荐 【杨柳】风光旖旎的青岛海滨(散文)


作者:冷锋 童生,903.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38发表时间:2017-01-03 13:41:52
摘要:行进在栈桥上,恰逢一导游正对游客们讲栈桥的历史:栈桥始建于光绪十八年,是青岛当时最早的人工军用码头。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时,就是在栈桥所在的青岛湾登陆的;日本占领青岛后,为了宣示其对青岛的主权,还在栈桥上举行过阅兵式。可以这样说,栈桥见证了青岛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和沧桑。

也许是喜欢海洋的广阔和无垠,亦或是向往大海的自由自在和无拘无束,从小就对海滨风光情有独钟。后来终于有机会作自主游时,我和家人一下子就选择了威海、烟台和大连三座海滨城市,还去了刘公岛、长岛、蓬莱和旅顺。在尽情欣赏大海壮丽景色的同时,更饱览了城市迷人的海滨风光。
   这次去济宁参加朋友女儿的婚礼,就近作青岛、济南、泰安、济宁游,第一站确定为青岛,并在青岛停留两天半时间,其间考虑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想多欣赏一下青岛美丽的海滨风光。
   按最初计划,到青岛的当天先游八大关,第二天沿栈桥——琴岛——鲁迅公园继续游青岛海滨,第三天游崂山。女儿建议我们第二天游崂山,然后再游栈桥、琴岛和鲁迅公园,主要是考虑让崂山游与之后的泰山游间隔时间长一些,也可以避免游完崂山坐火车去济时南过于劳累。女儿考虑得很周全,我们欣然采纳了她的意见。
   在崂山暴走了一天,而且大多是爬山,一天游了三个景区,第二天早晨醒来后才感觉到身体前所未有的疲劳:大腿和小腿都像木棍一样强直、僵硬,肌肉酸痛、肿胀,连正常走路都感到很吃力了。尽管如此,我和妻还是坚持起来吃了点早餐,舒活了一下筋骨,然后坐公交车前往青岛海滨西端的栈桥。
   前展开。卧波于海水之中的栈桥如长虹一般向大海深处伸展,与海湾东部的琴岛遥遥相伴,似情人一般不离不弃,难分难舍,相互留恋守望。
   我和妻漫步向栈桥走去,虽然时间还不到早八点,海滨步道和栈桥上却早已经游人如织,络绎不绝。观海的、垂钓的、海礁上戏水的、沙滩上日光浴的,到处都是游人的影子。虽然季节已是秋日,早晨已有几分凉意,海水的温度也较低,可栈桥西侧还是有几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在海浪中游泳,那份自信、那份悠闲和自得,年轻人看上去都会感到羡慕和嫉妒。
   行进在栈桥上,恰逢一导游正对游客们讲栈桥的历史:栈桥始建于光绪十八年,是青岛当时最早的人工军用码头。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时,就是在栈桥所在的青岛湾登陆的;日本占领青岛后,为了宣示其对青岛的主权,还在栈桥上举行过阅兵式。可以这样说,栈桥见证了青岛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和沧桑。
   青岛回归后,南京政府曾出巨资对栈桥进行重建,将栈桥从最初的220米延长至440米,桥身提高了0.5米,在桥南端增建了箭头型的防浪堤,修建了由当时青岛市长沈鸿烈亲题匾额的回澜阁。解放后,人民政府分别于1984年和1998年两次对栈桥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和重建,桥身通透部分改作16排桩,新建了眺望台,桥面用花岗岩板铺设,桥身和回澜阁抵御风浪的标准分别按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进行了加固。
   重建后的栈桥不仅保持了栈桥原有的风貌,而且比原来更加气势宏伟壮观。在宽8米、高出海平面10余米的栈桥上走向大海深处,看栈桥两侧近处耸立的礁石、远处金色的沙滩,听海浪撞击桥身和礁石发出的轰鸣,心中的那份震撼和快感,那份投身于大海怀抱之中的激动,很难用语言来描述。
   我和妻来到栈桥最南端的回澜阁前。回澜阁是一座双层飞檐八角式亭阁建筑,阁顶是黄色的琉璃瓦,周围有24根圆柱形亭柱。据说沿中央螺旋式阶梯登楼远望,海上和沿岸景色尽收眼底。只是此时不知为何回澜阁门紧闭,我和妻只能望阁兴叹,绕阁一周后离开了。
   “飞阁回澜”是青岛著名的十景之一,每逢涨潮时,海上的波澜至回澜阁处遇栈桥的防浪堤溅起巨大的飞浪,开始回波倒涌,这也是回澜阁得名的原因。虽然已至回澜阁,可惜不是在海水涨潮时,也不能登阁远眺,这不能说不是一件憾事。
   说到回澜阁,有关回澜阁匾额的一段屈辱历史不能不提。日本第二次侵占我国青岛后,将回澜阁最初由青岛市原市长沈鸿烈题写的匾额掠往日本陆军博物馆展出,以此来炫耀他们的战争“功绩”。现在回澜阁匾额上的题字,是由我国著名书法家舒同重新题写的。
   如今的青岛已经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而栈桥和回澜阁也不再代表屈辱和苦难,早已经做为青岛的城市标志,以主人的身份和崭新亮丽的面貌,从容、自信地迎接来自四面八方、语言和肤色各异的宾客。
   自回澜阁沿栈桥北返,然后沿海岸线向东,我和妻一边漫步,一边欣赏栈桥公园一带的海岸风光。这里的建筑与八大关一带欧式别墅建筑风格明显不同,充满现代化城市气息:球式建筑、椎体建筑,棱柱、多边体和平板式高层建筑,风格呈不同的建筑形态;摩天高楼栉次鳞比,目不暇接,让人在感受建筑艺术魅力的同时,领略到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
   从岸边防波堤下望,前方海边又现出一片礁石群。不远处,有几对年轻的情侣或立或坐在礁石上眺望远方的大海,还有一对母女打着赤脚,坐在礁石上戏水。我和妻也禁不住诱惑,沿附近的一处铁梯下到海边,在礁石上脱掉鞋袜,挽起裤角,跟海水来了个亲密接触。
   海水波浪轻涌,从远处的大海向礁石荡来。遇到前面高大的海礁,溅出成片雪白的梨花后又退回到大海深处,继而又卷“水”重来,继续与礁石博弈、抗争。我和妻一边坐在高大的海礁上,把脚浸入海水中戏水,一边感受海水起落带给我们的惬意。
   在海礁上逗留了一会儿,我和妻回到堤上继续曲折前行。堤上望海中的栈桥和琴岛,直线距离很近,时见游船和快艇穿梭于两地间的海面上。沿海岸线从栈桥到琴岛,却感觉到距离很远,走了四、五十分钟,还不见通往琴岛的道路。前方一段海岸线无法通行,我和妻只好又转向距海岸较远的公路。
   20分钟后,我们终于来到了一条向南、继而转向西行的公路,沿公路继续向前,面积并不是很大,距离海岸也不算太远的琴岛映入我们的眼中:虽然已是深秋,岛上的草木依然葱茏青翠,一片生机。青山、绿树、山顶白色的灯塔、海湾中蔚蓝的海水和近岛浅褐色的礁石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极富诗意的美丽画卷。
   琴岛又称小青岛,据史料记载,“青岛”这个名字最初是专属于这个岛屿的。自明代中叶始,青岛这个名字才逐渐由岛屿扩展到附近的渔村、海湾和陆地。青岛建市后,为区别陆地和岛屿的称谓,这座近海的岛屿才被称作琴岛或小青岛。琴岛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历经屈辱,几易其名,德国占领时改叫阿克那岛,日本占领时又改称加藤岛,后来青岛回归后,才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
   关于琴岛的由来,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海边渔村里有一对叫“渔哥”和“琴妹”的恩爱夫妻,一次渔哥出海打渔几天未归,琴妹担心丈夫找不到回家的方向,就在岸边面向大海弹琴。原来海中的鲨鱼怪垂涎琴妹的美貌,掀翻渔哥的渔船,将他捋去,想用珍珠跟他换琴妹。渔哥不允,鲨鱼怪就对他百般折磨,并威胁先吞噬掉他,再卷海水去抢琴妹。渔哥只好虚以尾蛇,暂时先答应下来。
   鲨鱼怪跟在渔哥后面去见琴妹,渔哥从海浪中挣扎出来,琴妹一头扑到了他的怀抱。渔哥用力推开琴妹,说鲨鱼怪要来抢她,让她赶快逃走。海水波浪汹涌,又将渔哥卷回大海并开始向渔村推进。这时只见身披白纱巾的琴妹化作一只海鸥腾空而起,将古琴对准鲨鱼怪就抛了下去。古琴瞬间化做一块巨石挡住了鲨鱼怪和海浪,渔村得救了。巨石后来变成一座小岛,形状依然像一把古琴,琴岛的名字也就这样流传下来。
   沿海上东西方向的公路,我们登上了琴岛。琴岛南侧,面向大海是一个不大的广场,广场正中有一个圆形的花坛,在绿色环抱之中,美丽的红菊于秋日里开得正艳。花坛后有一个右手擎琴,左手向上高扬的人物雕塑,这就是岛上的“琴女”雕塑,也是琴岛的象征。
   南侧靠近海边,在水泥和条石铺就的地面上,靠近西南方向的角落,有一处用铁制护栏围成的修建在岛礁上的平台上,平台上有一个供游人岛上观海、纳凉、休息的凉亭,外观呈开放式贝壳状,创意奇特而又富有新意。
   我们沿海边修建的条石小路做环岛行,琴岛西侧的海水中遍布着形态各异、或嶙峋森严、或硕大坦荡的礁石。海水不停地从远处袭来,猛烈地撞击着礁石,发出巨大轰响,在近礁的海面留下一片片白色的泡沫。不远处几块高耸的海礁上,有几位年轻的小伙子,其中还有一位姑娘,正站在浪花飞溅的礁石上拍照。
   琴岛北侧的大海中,是一条筑成一字形的长长的防波堤。防波堤南端与小岛连接成一体,堤坝很窄,上面自南向北一字排开的是等距的“丫”字形灯柱。远望琴岛,那一字形的防波堤和上面“丫”字的形灯柱恰如琴柄,而美丽的小岛则酷似圆弧状的琴箱。很想到防波堤上去走一走,只是小岛一侧的防波堤前安装了铁栅栏,不允许游人进入,我只好作罢。
   琴岛在德国和日本占领时期都曾经是军事要塞,抗战胜利及解放以后,这里也一直由部队驻守。1988年部队才把小岛移交给地方管理,建成青岛的一个的旅游景点。琴岛北端在靠近防波堤的岛山中,沿西侧山体曾开凿了一条军事用途的隧道,现在已经辟作经营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的商铺长廊,隧道上方现在仍覆盖着军用迷彩布条儿,外面地面上也还保留着原有的一段铁轨。
   由琴岛北绕至东侧,我们拾阶而上,想近距离欣赏一下山顶的灯塔。没想到被一座德式建筑的院落挡住了上山的路,院落的铁门紧锁,游人根本无法到达山顶塔下。由嵌在院落门柱上的文字介绍我们才知道,山顶的灯塔最初是在1900年由德国人建造的,塔身为八角形石砌结构,高12米,主要为进出青岛海湾的船舶助航。
   院落向下前面不远处山石上“琴屿飘灯”四个石刻大字吸引了我的注意,也引发了我的遐想:夜幕降临时分,岛上的灯影与海上的波光相互辉映,似飘动的彩绸一样炫美。这也许就是“琴屿飘灯”的真正含义吧?听青岛本地人说,“琴屿飘灯”与西侧不远处的栈桥“长虹卧波”是青岛的两大著名胜景。
   从岛山上下来,我和妻坐在东侧海边的木制长椅上休息。近处,海面上水平如镜,波澜不惊,时见海鸟低回;向东稍远处,是一艘退役的潜艇,潜艇的一边还有几艘已经褪色的战舰;再远处的陆地上,是成整齐方阵停放的舰炮、火箭炮、飞机和战车。那里是青岛海军博馆,里面展览的我国海军已经退役的众多武器装备。
   在琴岛东侧海边休息了片刻,我们开始沿来时的路东行,过青岛海军博馆,去青岛海滨的又一个去处——鲁迅公园。鲁迅公园是一个开放的海滨公园,位于琴岛入口处东侧。公园建园迄今已经60周年。2001年,在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时,青岛市又对公园进行了改建和整修,才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走进整修一新的四柱、三门、两层雕檐的公园大门,迎面便是一尊鲁迅先生立式雕像。鲁迅先生一袭长衫,昂首挺胸,一身傲骨,目光里透着严肃和忧戚,一副忧国忧民的斗士形像。
   雕像正前方基座上雕刻着“鲁迅”两个大字,后面镌刻着鲁迅先生生平文字介绍。
   公园的主题十分鲜明,里面有呐喊台、鲁迅自传碑、鲁迅先生诗文石刻和重修鲁迅公园的纪念碑文。在公园东侧面海的石壁上还修建了红色大理石衬底的石刻“鲁迅诗廊”,上面雕刻着数十首鲁迅先生不同时期的诗作。
   置身于青岛鲁迅公园之中,我的内心感慨良多:近些年来,一些所谓社会精英不顾民众的感情和呼声,刻意丑化鲁迅,贬低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鲁迅先生为民请命、针砭社会时弊的战斗精神诬作愤青产生的原因。在这样暗潮汹涌的社会大环境下,还能见到青岛这样一座主题鲜明的鲁迅公园,这确实让人感到很欣慰,也油然生出几分对青岛这座城市的爱慕和认同。
   鲁迅公园一带的海滨很有特点,这里除了岸边碧草、绿树、鲜花,木椅、回阶、亭台外,在近海处以海礁居多;这些海礁大多向前突兀进大海深处,高大、惊悚且呈现出鬼魅般形状。海滨自然风光与公园内的人文景观相互映衬,让游人在感受海滨旖旎风光的同时,更受到厚重民族文化的熏陶。
   沿“鲁迅诗廊”一侧的步道曲折下行,前行了一段路后又上行,我们终于来到堤上不远处的公路上。时间已经是下午一点半钟,明日一早还要坐火车去济南,昨天游崂山过力也需要休息,我和妻只好提前离开海滨返回了住地。青岛海滨旖旎的风光让我不舍,也深深刻在了我的记忆里。
  

共 46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个旅游的好去处,经济繁荣、神韵的山水,无不让人留恋。随着作者详实的笔迹,我们也一饱游山玩水之眼福。青岛确实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那时气候宜人,风景秀丽,自然景观独特,文物古迹众多,民俗风情各异,现代情调浓郁,有“东方瑞士”之美誉,是国内有名的花园城市。作者分别从历史,地理,重要景点来介绍青岛,文章引经据典,所述详尽丰富,多维度的介绍,让我们对青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问好作者,推荐欣赏!【编辑:青州大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青州大浪        2017-01-03 13:43:32
  问好作者,感谢赐稿杨柳!杨柳因您的文字而精彩!
2 楼        文友:青州大浪        2017-01-03 13:47:01
  跟着作者文字游览了美丽的青岛!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