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妹唱戏
我家位于冀鲁豫交接的河北冀南地区,小时候唯一的电子娱乐是看电视,我记得那时候家里的电视机是菊花牌黑白电视机。刚开始是在屋顶立个桅杆,安装天线来收听节目,除了几个河南地方台整天播农药广告,从来没见过中央台甚至河北的电视节目长什么样子,就那样也挡不住小孩子们看电视的热情。后来家里用小妹打工的钱买了一台长虹牌彩色电视机,安装了卫星“大锅盖”收看免费节目,能收到几个中央台和一些卫视台,大人小孩都看得不亦乐乎。再后来就是弟弟结婚买了液晶电视机,安装了“小锅盖”收看数字电视付费节目。
小妹爱唱戏就是从看豫剧电视连续剧《我爱我爹》开始的。那年她才九岁,常跟着电视里“赵铁贤”的唱段哼唱:“自从你两眼一闭撒手而去,这个家弄得我措手不及。白天当爹爹拉弦去卖艺,夜里又当娘缝补儿的衣。孩子想他娘,我想俺的妻。搂着我那两个儿哭哭啼啼……”居然还不赖。
平时,小妹更是追着《梨园春》不放。大人们听到她时不时咿咿呀呀的哼唱,纷纷夸奖。小妹一高兴就胃口大开,才十几岁就吃成了一个小胖子。
初中毕业后,小妹跟着同村的几个孩子去北京打工,起早贪黑地做保洁,一个月只有300块钱工资。过年回家我和老妈去接她,不见了那个没心没肺的小胖子,只看到瘦成一把骨头、手指开裂无数还笑得开朗的大头娃。见我们心疼得直哭,小妹拿出一口袋北京那边人家不要的小锁、把手、摆件等等,安慰我们说:“我没事啊,你看这些都是好东西,以后咱家盖房子都可以用。我在北京也挺好的,轮流着做饭,发发广告啥的。有一回给一个唱歌的人做保洁,我边干活边唱戏,人家听了觉得好,还想给我50块钱,我都没要,嘿嘿。”
后来,小妹又一个人拖着行李,先后在邯郸、济南、青岛等地打工,去饭店端盘子没完没了地打杂,去洗衣店做洗衣工洗得手指肿大,去服装店卖衣服勤勤恳恳,……她给自己买了手机,到音像店下载戏听,工作之余一个人用心哼唱。那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青春,即便如此,有一次她还给我发过一条短信说:“姐,天边有彩虹!”
二十出头的时候,按照农村风俗,小妹已经是大姑娘了。相亲,结婚,生子,……她继续平凡着。而当了妈妈以后,小妹的唱腔更上一层楼——明亮柔韧、清脆圆润。尤其是马金凤的豫剧经典选段,小妹模仿得更是炉火纯青,听者无不鼓掌叫好。以前觉得小妹跟不上弦子而很少来往的几位大爷也开始频频来电,哪里有唱戏,都会给小妹打电话:“妮儿,这边谁谁家办事儿呢,请了戏班子。你来唱段吧。”小妹都是欣然前往。
平日里,爱唱戏懂奏乐的乡下人城里人也会在某些地方汇集,大桥下,小树林,广场上……小妹无事的时候都会去参加。见围观者众,带着孩子的小妹有时还会顺便卖卖豆子、韭菜什么的。这时候,认识的不认识的都会热情地招呼:“哎,那个唱戏挺好的小妮儿在那儿呢。呦,有豆子(韭菜)卖,来来来,大家都过来给她捧捧场啊。”
小妹的戏越唱越好,曾经想参加梨园春擂台赛,结果电话报名的时候人家一听说没有正式的舞台经验,就直接没音儿了。看到有些难过的小妹,我安慰她说:“别灰心,不参加那些节目也没事。现在的节目大多越办越倒退,已经没有当年经典了。咱唱好自己的就行了。”小妹也看得开,对我说:“姐,以前听咱奶奶说‘唱戏能吃熬肉菜’,我才开始唱戏的。上不上节目没啥,戏本来就是热闹热闹就行了,嘿嘿。”我听了以后笑弯了眼:“对啊。对咱们来说,能吃好的就很好了。毕竟,吃才是大事。”
我不在家的时候,小妹几乎每天回娘家陪着爸妈,直到弟弟结婚生女后才变成三天两头回一次娘家。老爸老妈常说最亏欠小妹,村里人也说娇俏的小妹最是和气懂事。有一次晴天的早上,头天回娘家陪我的小妹抱着孩子,对着村外的麦田唱《穆桂英挂帅》《老身家住南阳地》等等,清亮柔韧、韵味十足的唱腔响遍了大半个村子。有邻居大娘出门,十分欣赏地说:“妮儿唱得真好,如果每天我都听这么一回,那就真是神仙日子喽。”
——有这样的小妹,请允许我多骄傲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