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渔舟】面子工程与公开课(随笔)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关面子工程的报道。如:有的政府官员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拉一截墙头把公路两旁破旧的民房遮住;为了治理灰尘,用水泥封树;至于在表格数据上的欺上瞒下行为,更是屡见不鲜。对于这样的面子工程,老百姓深恶痛绝。面子工程之所以大行其道,除了有些政府官员好大喜功,工作不深入实际,还与我们的教育甚至与小学课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辩证唯物论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南美洲的蝴蝶震一震翅膀,就能够让东北亚掀起一场暴风骤雨;猫如果能正常繁衍生息,骡马牛羊就能膘肥体壮,至于蛇与庄稼的密切关系,更是路人皆知。既然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就没有理由怀疑面子工程与课堂的关系。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那时正是文革初期。文革对城市的教育几近摧毁的程度,但是在乡村,还没有达到停课闹革命的地步,学生除了学农,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大部分时间还是在教室里,还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一天下午,学校准备听四年级语文公开课,课题是《人民的勤务员》,主要讲的是“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为了上好这一课,在头一天,语文老师把班里的十几个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留下来,给我们安排第二天公开课的任务。老师设计了几十个问题,涉及到朗读,识字,问答,质疑等多个方面。为了增加课堂积极活跃的气氛,老师还设计了一场学生之间的辩论,就是针对一个生字该怎么读,让学生开展讨论(那时的学生不学习汉语拼音,认为拼音字母是外国的东西,识字完全依靠老师教,学生记),假定一个学生不会正确的读音,就是生字读错了,然后由别的学生纠正,这样就蔚成了一个看似活跃的学风。
为了使公开课有序进行,老师把这几十个问题编成号分给我们。在课堂上,到了哪一个号,这个同学必须站起来回答。领到任务的同学晚上熬了很久,直到把分到的问题背得滚瓜烂熟才上床睡觉。
第二天,阳光如以前晴天一样明媚,我们的心里除了激动就是默默记住分到的问题和答案。公开课如期举行,听课的老师鱼贯而入。公开课开始了,整个课堂秩序按照老师的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该谁回答问题,只要老师一眨眼,那个同学就会不失时机地举手,站起,正确流利地回答。看到这样好的课堂效果,听课的老师在窃窃私语,在赞叹。
公开课临近尾声,到了总结全文的时候,也是最难的问题。老师把回答这个问题的任务交给了班长,因为班长学习好。老师把问题抛出以后,静静地等待班长回答。可能是班长在整节课上精力过于集中,此时显得有些疲惫。时间一秒两秒地过去了,教室里很安静,可是就是不见班长举手站起来回答。不能冷了这个公开课的场啊,我们十几个被安排了任务的同学都在这么想,而又都在遵守着老师的规定,不能越俎代庖,抢答别人的问题,这样课堂会乱的。这么久听不到班长的声音,一个学生就像戏台上救场的演员一样,站起来回答了班长的问题。他还在滔滔不绝地总结雷锋都做了哪些好事,沉浸在救场的自豪与荣耀中,却有一个同学举着手站了起来,迫不及待地说,老师,他错了,那个该是班长回答的问题,昨天你安排好的。听了这个学生的话,所有听课的老师都憋不住了,哈哈大笑起来,就连授课的语文老师也面带着潮红的微笑。那个替班长回答问题的学生像做了错事的孩子一样,不安地坐了下去。这时,下课铃响了,给这个尴尬的场面解了围。
这种由老师导演的假装学习不仅表现在公开课上,就连平时的课堂也常常可以看到假装的烙印。有一次,我们学习古诗《悯农》,诗中有句“农夫心内如汤煮”,可是班长说是“如汤蒸”,还振振有词地说是“蒸蒸日上”的蒸。我们都知道是煮,难道班长不认识吗?非也,班长是在迎合语文老师,创造一个热烈的学习氛围。像这样的学生如果长大做政府的官员,就会挖空心思地迎合上级领导的意图,什么人民的利益党的利益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
如果说这堂公开课发生在文革时期,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作假在所难免,那么接下来的这次教研活动的作假现象,则反映了教育的痼疾。
这次的教研活动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那时我已经是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了,我是作为一个听课老师的身份参加的。授课的是一位中师毕业生,有几年的教龄了,课题是四年级语文《高大的背影》。那个时代对教育叫得很响亮,“一课定终身”就是从那时诞生的。教研活动是乡教研员组织的,我们全乡的四年级语文老师都参加了,目的是对全乡的语文教学起指导和示范作用。
凡是公开课,老师肯定是做了百分之百的准备,按照程序一步一步地往下进行,更不用说这一节示范课。当老师完成了识字理解词语这个程序以后,象征性地问谁还有不会的问题时,突然有个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背影是高大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都感到莫名其妙。授课老师没有解答,而是按照自己的设计继续进行,理解课文内容,小结,总结全文,环环紧扣,滴水不漏。至于那个“为什么背影是高大的”问题,在理解课文内容以后,自然迎刃而解。
在接下来的评课中,大家对老师的教学方法和风格交口称赞,对这节示范课的效果赞叹不绝,可是就是没有人问为什么课堂上对“为什么背影是高大的”这个提问没有解答。最后,教研员在总结时说,这节课结构紧凑,效果良好,具有示范作用。他最后有点遗憾地说,就是在开始的时候有个学生的问题,提得有点早了。很明显,教研员的意思是那个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或安排提问题。
说到公开课,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老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表面看来这种讨论相当热烈,可谁知道学生到底说的是什么呢?这种假装学习的危害不仅是误人子弟,而是在伤害学生仅有的一点纯洁和善良。用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能有多少信誉可言?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老师在学前班的黑板上点了一个点,问孩子,这是什么。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小豆豆,有的说是小雨点,有的说是小星星……同样在中学生的黑板上点了这样一个点,几乎百分之百回答是小数点。经过几年的学校教育,把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给抹杀殆尽了。
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同时还承担着塑造学生美好的品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任。教师的工作不仅关系到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成长和希望,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未来。所以,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应该是国家的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