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雄不问出处
有道是,英雄不问出处。刘邦以小吏之身立汉室,朱元璋以布衣之身建明朝,毛泽东以一介书生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他们都是旷世英雄。他们成功之后,没有人去问他们的出身,甚至相反,他们成功前的卑微身份更加证明了他们成功的不易和成功的价值,更加使得他们受到了世人的尊重和崇高的评价。
然而,他们毕竟是皇帝,是领袖。人们除了对他们的光辉业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心悦诚服、仰慕赞叹之外,在他们成功执政以后,迫于对至高无上的权威的畏惧,没人敢追究敢妄议他们的出身,也是很大的原由之一。至于那些逊色于他们的其他英雄们,则不一定如此了。
诸葛亮可谓一代布衣名相,他辅佐刘备成就三国鼎立的一足,确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成功者。但当蜀魏两军对垒时,魏国的军师将领恼怒了就会骂他“诸葛村夫”,以发泄对他的仇恨,显出对他的藐视,或以此来激怒他。而对织过席卖过履的刘备,却颇少微词,因为刘备成功前虽然也是布衣,但他是中山靖王之后,东汉末帝的皇叔,他的出处大有来头。
美猴王孙悟空,神通广大,闹天宫,保唐僧,降妖捉怪,呼风唤雨,威震天上人间地狱。但是,只因他当年上了太白金星招安的当,在天宫做了个管马的小吏,成了他英雄一世的疵点,妖怪们便骂他“弼马瘟”,表示对他的蔑视。就连人品技能都不如猴哥的猪八戒,也仗着他当过天蓬元帅的出身,动不动就骂这位大师兄“弼马瘟”;而对技能低他一筹的沙和尚,倒不说什么,因为他们曾经同朝为官,且沙僧的官职也不低。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里,门阀氏族观念根深蒂固。除了极少数依靠暴力蹬上最高权力宝座的人,真正的布衣除了科举入仕、军功做官,别无他途。民间俗语说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确也是那个时代的写照。直到20世纪60、70年代,唯成份论、唯出身论依然盛行,甚至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就连填写各类表格都有“家庭出身”、“本人身份”等栏目。“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是当时最流行的衡量人的标准。
如今,人的出身已被官方淡化了,但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依然存在。如果某个老部下比自己的职务高了,就会说:当年我当连长的时候,他还是排长呢!当年我当处长的时候,他还是科长呢!等等。这种表面上的不服气,实际上还是说人的出身、出处。“某某神气个啥?他爹是个扫大街的!”“某某抖起来啦,想当初他还尿过床呢!”这些用某人的出身、出处以“揭老底”的方法来否定某人当前的“神气”的话,随时都可以听到。
持出身论、出处论观点的人,省略了一个人的全部的奋斗过程,把一个人的起点和他的终点直接联系起来,以说明两端的不对等、不合理,用一个人的起点来否定他的终点,用一个人的过去来否定他的现在,用树根的形状来否定树冠的形状,用种子的原始模样来否定成熟的庄稼的模样。不仅犯了逻辑上的错误,而且还令人生厌,非常庸俗可笑。
英雄不论出处,这句话应该推而广之为:人不论出处。因为人类的老祖先在直立行走前,都是低级动物,能论出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