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心愿】华不注山游记(征文·散文)
华不注山又称华山、金舆山,位于济南城东北郊,海拔197米,为“齐烟九点”(千佛山上可看到的济南城北部九座小山)之一。也许正是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古语,华不注山以其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成为继千佛山之后的济南另一座名山。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到济南不久,曾经登过一次华不注山,忘记了什么原因半山腰上的吕祖庙以及山下的华阳宫均未顾及,一直觉得是个遗憾。
10月17日,我与朋友相约再登华不注山。我们开车从二环东路高架路到黄台立交桥北下桥,沿着小清河北路东行,一会儿就来到华不注山下。
站在山下仰眺,山虽然不高,却峻拔雄伟,气势不凡,大概是因为山周边数十公里范围内基本上全是平原,唯独此山一峰凸起的缘故吧。我和朋友经常一起爬山,海拔千米以上的山也不记得爬过多少座,因此攀登华不注自然是小菜一碟。我们习惯地背负双肩包沿着石阶拾级而上。开始台阶还算缓一些,也宽敞,未及山半,一块巨岩挡住我们的去路。至此大路终结,两条小路分别往东西岔开。往西去的是通往山腰间那座庙,往东去的自然是通往山顶的。我们选择先去小庙看看。仰望挂在悬崖上的那座小庙,黑瓦青砖,颇有点恒山悬空寺的味道。台阶比较陡峭,拐道弯儿又爬了几百个石阶便来到小庙下面的高台上。庙前面的悬崖高墙上有“华山”两个大字,比较醒目。庙门比较狭小,是个小门洞,门楣上有“文昌阁”三字。小门仅容得下一人,进庙的台阶依然陡峻,大约有二十多级。二道庙门东向,门楣上写有“吕祖庙”三字。吕洞宾为八仙之一,在别的庙宇里见过他的神位,但单独为他建庙还真不多见,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吧。进入庙里,小院狭窄,不过三米宽,十几米长的一条缕,倒也整洁。小庙面阔三间,古朴典雅,内祀吕祖神像,香烟缭绕,与一般寺庙无二。有一男一女两位老道士主持,其中一人正在给一位妇人看相。我们仅在庙门前看一眼即离开。小院西面还有块崖壁石刻,为明代嘉靖年间山东提学副使袁洪愈与同僚周明谿游览华山时留下的“漫记”。被人刻石以存,至今已经四百多年。后人修缮吕祖庙时,崖壁石刻被掩。2000年再次维修吕祖庙时将石刻加盖护檐,采取了保护措施,甚值得称道。西面还有小庙一间,内供菩萨神像,却不见半点香火,显得冷冷清清,尤为可怜。
离开小庙,我们继续登山。山坡上树木芜杂,灌木乱长,尤其是酸枣树颇多。有的酸枣树木本有碗口一般粗,应该都是几百年以上的古树了。还有的生在崖壁石缝里,其顽强的品性可以跟黄山松媲美了。沿途巨石嶙峋,也见到一些比较规整的石刻,如吕祖庙后面崖壁上的“飞升岩”、接近山顶巨岩上的“华山览胜”等,却不知道是何人所题。至于乱写乱刻的就更多了,甚为可惜。台阶愈来愈陡,其险峻程度丝毫不亚于泰山十八盘。好在有铁索可以拉拽,否则还真的危险。在离山顶不远的地方,我们遇到一家老少四口来登山。老太太大约有六十多岁的年纪,见台阶过于陡峭,说什么也不肯上了,无论女儿女婿怎么劝也不成。从山下开始登山,连同参观吕祖庙,我们一共用时30分钟,便比较轻松地登上了山顶。
山顶修建有一个不大的平台,大理石铺就,周边有栏杆,山峰就在平台内北侧。站在平台上,四下眺望,眼界顿时无比宽广。北面山脊看似较为平缓地往北坡延伸,却巨石嶙峋,且没有修台阶,行走比较困难,因此我们没有前往观光。山跟下是一片楼宇,像一个住宅小区吧。远处的黄河、以及河北岸的鹊山则被雾霭笼罩着,不见半点踪影,令人惋惜。西面山下有个湖泊,大概就是华山湖吧,可惜小了点,如果再大点就好了。据说济南市政府规划,华山湖将扩大规模,届时以小清河为纽带实现大明湖与华山湖两湖船游,这真是件利民的善举。遥想元代时,黄河还没有流经济南,那时的鹊山与华山之间全是水,烟波之浩渺,不输江南,历史上称这片水域为鹊山湖,也叫莲子湖。后来,黄河夺大清河入海,鹊山湖也渐渐萎缩,直至消失。山南坡下,有一片古建筑群,这就是著名的华阳宫。华阳宫前面有不大的荷花池,池里的荷花早已经枯萎,仅剩下一片残荷瑟缩在秋风里。东面山下也有个不大的荷花池,荷池边上是一个村庄,鸡鸣狗吠之声听得十分清楚,至于村庄叫什么名字却并不清楚。
忽然想起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的名画《鹊华秋色图》来。画中的华山,高高耸立,山下水波浩渺,水边有几间农舍,无数杨柳,还有小船儿停在水边。西北面不远处的鹊山与华山遥相呼应,山头一平,一尖,一矮一高,画面朴实,令人遐思万千。唐代诗人李白笔下的华山“玆山何俊秀,绿翠如芙蓉”,也算大诗人众多的诗歌中并不多见的讴歌济南山水佳句了。“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赵孟頫作诗吟咏的是趵突泉,却将济南两大胜景华不注山、大明湖也一起讴歌了,其对济南的热爱之情可见一斑。
下山,华阳宫是必看的。买票时,朋友以参观过为由,让我买一个人的。我不勉强朋友,乃独自进入。院内平坦空旷,寂静无声。尤其是那些古柏,树上都挂一个铁牌牌,分别注明年龄,最小的也有八百岁,仅这一个院落也有将近二十棵之多,这么大的古柏林在济南一带是比较罕见的。只是院内除了我,没有第二个游客,有点瘆人。四季殿在高台上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虽然不甚高大,却也雕梁画栋,古朴壮观。大堂正中供奉的是玉皇大帝神像。只见玉皇身披锦衣,身躯伟岸,颇有帝王威风。据说殿内壁画尤其珍贵,本欲观赏一下,但见殿内光线暗淡,恐怕也不方便,更主要的是我胆儿小不敢进去,因此仅在门前瞻仰一下玉帝乃作罢。门前东西各有一棵一人不能合抱的古柏,都有八九百岁了。西面的古柏名赐福柏,东面名叫落凤柏,意思不甚明白。
大殿东侧有忠祠,供奉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大臣逄丑父身披铠甲,腰挎宝剑的神像。关于此人,在《鞍之战》中有很精彩的描绘。公元前589年,齐国与晋国、鲁国、卫国联军在济南北马鞍山一带打过一仗,结果骄傲轻敌的齐顷公被晋鲁联军大败。齐顷公溃不成军,被追击到华山一带,留下了“三周华不注”的笑谈。若不是大臣逢丑父急中生智与顷公互换衣装、车位救了顷公,否则顷公逃脱不了兵败被俘的命运。逄丑父因此一战得了个舍身救驾的忠臣美名。
大殿西侧有孝祠,供奉的则是孔子学生,西汉刘向《孝子图》中24孝子之一的闵子骞神像。闵子骞以德报怨的故事家喻户晓,但能出现在华阳宫里还是比较令人意外。宫内还有若干单独的庙宇,供奉碧霞元君、关公、地藏王、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等众位神仙。宫内建筑设计精妙,布局有序,院内有院,通过小门互联,形成一个统一的宏大整体。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神位之众,在济南地区都是十分罕见的,被古人称为“济南巨观”一点也不夸张。
华泉在华阳宫之前,荷花池边,是济南72名泉之一。泉池是个长方形的水池,水深数米,只是池水不甚清澈,有点浑浊,可能与荷花池紧挨的缘故吧。此泉在《鞍之战》里就提到过。齐顷公的车乘被敌军俘获,但此时伺驾逄丑父已经与顷公互换了衣装,丑父为了救顷公故意命顷公去华泉取水他喝。顷公取来水后,丑父嫌水浑浊不喝,命他再去寻找好水。顷公应诺并趁机脱身。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现在的华泉水仍然有点浑浊,不可饮用,不知道2500多年前的华泉是否也是这个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