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心愿】厦门话新年(征文·散文)
(一)
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带,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古人把中国称为“赤县神州”。
新年,民间的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家家打扫庭院,屋内,迎接新年的到来,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嬉戏游乐,谓为“守岁”,取其兴旺之意,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话之三元,在农村乡间,放出三个“冲天炮”,求发达,大吉大利,爆竹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厦门市沉浸在新春的节日里,厦门是移民城市,在新年之际,纷纷返乡过年,回到离别一年的父母、妻儿身边与他(她)们团聚。
厦门除夕日,阳光熙熙,天气暖烘烘的,有点春回大地气象,第八市场、超市,川流不息的人群,门庭若市,购年货,好年景,过个好年。辛苦了一年,挣着了钱,去圆自己的梦。霓虹灯在新年寒夜空间闪烁着,在这深沉的夜里,妩媚夜色,又圆了多少人的梦?
经济飞速成长的城市,夜是那样的神秘,好像一种风谲云诡的气势,尤其在烟雨中,推窗展望,严然如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只见小车在路上悠忽过去。
我遐思在这新年的夜里,有多少人家境富裕,过年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点缀,他们天天都在“过年”,夜夜宴席不断,那一餐他会吃大青菜、菠菜、玻璃菜,也只能作为宴集上的点翠。
我记起幼年时居住在山乡僻地,一年到头不能任意吃到猪肉,猪肉对我来说,是一种奢侈食物。红包更不敢奢想,我想起一件事,有一天我在值班室听孩子闲聊,一个孩子说:“我真想跟我舅舅姓,我舅舅开工厂,每年红包给1000元,我爷爷是农民红包给100元。”
我忆起小时候不懂有红包这回事,家境贫寒,亲戚都是穷人。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里,生活在好时代、好家庭,孩子也时来运济是个富二代。
(二)除夕夜
我们驱车去芙蓉苑。新年之夜,热烈的气氛,亲家老俩家,寂寞难耐,子女都已成家,电话再三催促,去跟父母亲围炉热闹。三个子女,长女、次女都有女儿了,么子还没有小孩,亲家60多岁了,是永安化纤厂的干部,退休后来到厦门,在儿女公司帮忙。夜色下暮色苍茫,霓虹灯在节日里闪烁着温馨的光芒,行人依稀,几辆小车在这梦般夜晚驱车去亲人身边,过一个安详温馨的除夕夜。亲家姓叶,居住一间90M2的楼层,二间一厅,厨房、厕所、凉台,就老俩口而论,住在这楼房还是温馨的,一张大圆桌十余人紧凑地坐在一起,互相祝酒庆贺。中央电视台晚会到八时已经开始了,绘声绘色的演员,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台上数分钟的演艺,台下就要半年功夫的排演,可以说精湛到技压群芳,让国人可以认可他(她)们演出的含金量。
我在散文吧里发表的散文,很多不认识的朋友不知道通过什么信息向我祝贺,沙县的朋友林开雄先生邮寄冬笋十多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他愿望我能出书。福州林老师打电话向我拜年。
在这除夕的夜晚,我收到红包陆仟叁佰元,退回壹仟贰佰元,深表谢意,我对散文除感情外,不捏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更爱我的人格。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新年“序言”
我不是名人,是庶民百姓,名人喜爱出书,来宣传他的光荣人生,我自觉在历史的前进中,是轮毂上泥丸跟着车轮在进步,红尘滚滚,十六岁抗美援朝国家的大气候下,历史的壮举,我的人生业绩,也可以说是传记吧。写传记须可传之人,写回忆有回忆之事,过去种种时常在心中涌动,生涯的点点滴滴,明知自己没有多少可忆之事,我不是可传之人,还要浪费笔墨,写一些琐碎历史,经历篇章,自亮毛羽。
山鸡照镜子,展示它美丽的羽毛。晚九时中央电视台,还在绘声绘色地演绎着2011年时代的风骚。
可能年龄大了,稍微吃一点身体消化不了。我一家向亲家辞离了去,在这寒冷的夜晚,刺骨的冷风冷飕飕的,让人毛骨悚然。家,我的林泉,家,我的港湾。
(三)
我在散文集《机遇黄无疆先生》,在2011年“茶业通”第二期发表。初一晚上,我到“天袍尊饮”海景店看到“茶业通”第二期精装本,从百度查询中有过这种现象出现,我不知道这算是一种抬爱还是侵权?我认为作内部刊物流动另当别论,要销售应该赠一本作者留存用。
“散文吧”编辑先生,事无精细,都有一个原则,共赏“百度”查询“散文吧”的散文作品,不会把作品任意地随便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