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今弹】从《三国志平话》到《三国演义》
《三国志平话》是一部根据民间传说的三国故事而写定的小说作品,元至治年间刊刻。全书以司马仲相断狱故事为入话,正话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结束于诸葛亮病死。无论情节或人物评价方面,都为后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奠定了基础,但书中故事情节过于离奇,也多不符合正史记载,文字也颇粗略,颇有市井气息。
《三国志平话》故事和人物都觉粗糙,但已经初具《三国演义》的雏形,这部作品和现行的《三国演义》最大的差别是其开头和结尾。
《三国演义》从“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开始,一直写到《降孙皓三分归一统》,而《三国志平话》开头部分的用一首诗引入:“江东吴王蜀地川,曹操英勇占中原,不是三人分天下,来报高祖斩首冤。”,接下来写了一个司马仲相断狱的故事:
东汉的一个书生司马仲相因为认为上天不公,被带到了阴间,并代理阎王审判了一件三百五十余年前的冤案:原告是汉初的韩信、彭越、英布、项羽,被告是汉高祖刘邦、吕后以及吕马童等六人(追杀项羽的战将)。司马仲相的审判结果是:韩信、彭越、英布分别投胎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瓜分汉的江山;项羽改姓不改名投胎为关羽,吕马童等六将投胎曹操手下守五关之六将,为关羽所杀。司马仲相断狱后,改名不改姓,转世为司马懿,吞并三国建立晋朝。这个故事还保留在冯梦龙的《三言》中,还有一本不太常见的小说叫《三国因》,写的就是这个故事,只不过更复杂一些。由此可见,元本《三国志平话》的这个开篇故事,包含着古代人民最淳朴的因果情结,和《红楼梦》开篇的“木石前盟”的故事颇有相似之处。
《三国志平话》结尾部分也挺有意思,书中写刘备的外孙刘渊逃往北方,招揽人才,携其子刘聪建立汉,汉王领军至洛阳伐晋,杀死晋怀帝,掳走晋悯帝,灭了西晋,复立汉朝,这个结局显然非常符合中国人喜爱“大团圆”结局的情结。
其实历史上的刘渊是匈奴人,根本不可能是刘备的外孙,当然他打的的确是光复汉室的旗号,其谥号为汉光文帝,和东汉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相对应,含汉室复兴之意。后来,刘渊儿子刘聪灭了西晋,不过随后刘渊侄子刘曜又夺取了皇位,改国号为赵。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他依据陈寿《三国志》提供的历史线索和历史人物,博采裴松之《三国志注》中所保存的大量宝贵史料,参考《三国志平话》,根据他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这部《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但这仍旧不是我们通常读的《三国演义》,我们通常所读的《三国演义》是清初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所重新修改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有人称《毛评本》或《毛批三国》,这才是现在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
应该说到了《三国演义》中少了《三国志平话》的市井味,而文人气逐渐凸显了出来。
现有的《三国演义》将历史上三国故事的一些内容加以丰富,如诸葛亮、关羽和赵云等的故事,同时也删去了不少故事,如前面提到过的如“司马仲相断狱”和“刘渊复汉”等,还有许多民间和戏剧中的故事也未被采用如“曹操斩蛟”“关云长月下斩貂蝉”以及庞统和关索的相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