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心愿】兰松及其《 母 亲 的 目 光》(征文·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心愿】兰松及其《 母 亲 的 目 光》(征文·随笔)


作者:张峻 布衣,318.6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57发表时间:2017-01-11 13:38:10


   前不久,兰松寄来他的新作《母亲的目光》,并附信:希望我读后能写点什么。说实话,相识近四十年的老友,早当有所交流,愧于本人对诗欠学养,总怕露怯。
   兰松是我友群里的厚道者之一,诚实、质朴、善良。朋友相聚,总以微笑相奉,从不喧宾夺主,更不会花言巧语,虚以应付,给人以信任感。友人遇事相托,他肯定尽全力去办,吃苦作难,从无抱怨。他这种诚实待人、克己助友之风,时时影响、惠及着家人、子女,以至其小女热心盛待某外国友人的故事,在承德传为佳话。兰松青年时从外地来承德,以真诚挚爱着这方土、这方人,使自已很快溶入这片塞外胜境。他钟爱一生的文学事业,也从这里起步。上世纪60年代的一首《塞上新曲》,使兰松诗坛有名。
   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直坚持业余写作,苦苦追求大半生。过来人都知道,业余创作的艰辛。除了把休闲的时间都拼在读书写作上,还要处理好多种关系:要打消领导的“不务正业”印象,工作要抢着干、多干、干好;要磨平同志间相处给人以“特殊”印象,要多动心思,时时同大家打成一片;在文学界也要“做好人才能写好文”;还要努力取得家人的支持……尽管兰松从多方面做了种种努力,在一些同行看来他的最终职位与他的实际能力、业绩还是不成正比的。不过事物总是得失相济,这多年朋友们更在意他的文学上的成就。新时期以来我就收到他的诗集:《人字瀑》、《那边风景》;长诗《剑锋情》,散文集《凝望》、《欧洲六国行》等,听说,他还写作电视剧、故事集多部,足以彰显了他的人生志向、价值与追求。
   我以为,他新近出版的诗选集《母亲的目光》,当视为他的诗作精华。其中赞颂母亲的篇章,是他深藏久痛的心音。为他们的穷家操劳一生的母亲,年仅四十早亡,那年他才五岁,幼小的模糊记忆却刻骨铭心::
   我只记得,
   母亲是个细高挑个,
   瓜子脸盘,
   双眼皮的眼睛挺有神,
   爱说俏皮话。
   诗人的幼小心灵,记下了母亲的形神与善良。他光着屁股淘气时,母亲怎样吓他却舍不得打他;他的大伯被人逼债上吊自杀,母亲悲痛中还替大伯还债,爱说爱笑的她一下子愁苦成病,一病十年辞世而去。诗人辛酸的最后记忆:
   她静静地躺在灵床上,
   一张藕荷色的被单覆盖母亲,
   父亲抱找着我一起在母亲身边哭泣,
   可不敢哭出声来,
   生怕把母亲从梦中吵醒……
   从此,母亲如他心中的圣像,成为诗人的永久思念。有时,诗人触景生情,诗如泉涌,于是《母亲的手针》、《母亲的怀抱》、《母亲的白发》、《母亲的唠叨》、《母亲的目光》等姊妹篇,带着醇厚、慈爱的温情,跃然纸上。如《目光》里形容的她“是一根长长的丝线,牢牢系在我这只风筝的翅膀上,无论我飞得多么高远,都要回到她的身旁。”对母亲的满头白发,诗人以鲜明、动情的生活细节喻示着母亲人生之艰辛,说那白发“是她青春的咏叹调,有一根白发飘落在地,我便能听到她生命的声音。”再如,诗人心中的母亲的唠叨,也“是一剂良药,闻着苦涩,吃着却很香甜。”全是刻在他心灵里的永恒的眷念!
   诗人的亲情诗篇,除怀念母亲外,还写了一生从教育人、刚直不阿的父亲;性格顽强、泼辣,不向恶势力低头,代母育弟的姐姐;从小聪明机灵,但命运不佳,委屈一生,因劳累过早离世的哥哥。诗人以动情的细节思念这几位亲人们,并为没能厚待他们而愧疚终生。
   兰松置身于承德,他同承德人一样深爱着承德风景。应该说,山城每一处风景都是诗,可在诗人眼里更是一颗颗明珠。他赞美月牙湖为“宫女的眼睛,即使是白天,她仍然那么钟情……”烟雨楼前的烟雨,是一串串珍珠般的诗句,是一片晶莹透明的珠帘,极尽丰富的想象力。兰松的风景诗都很短,但都很精致,内中渗透着作者的性灵、感悟与才华的流动,也蕴含着中国文化因子与民族的历史的沉积。十余行的《西暖阁》,由物及人,由人到史,一个血淋淋的女人的魔爪,“掐灭了自己的心头灯——同治,后来又掐灭了光绪与珍妃的爱情……把一个好端端的大中华咬瘫痪了,她才死去。”清晰地画出了国人熟知的女人像。
   不止是离宫风景,多年来诗人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优美动情的组诗。如:蟠龙湖掠影,坝上风景线,绿染塞土等,都是情真意切、耐人咀嚼的好诗。我很喜欢“坝上风景线”中的《千松坝》,画面美丽、动情,又留有无穷的回味:
   森林摇起大蒲扇,塞风摆着绿尾巴,
   青草铺地毯,油菜抽新芽,
   马蹄扬花香,牛羊珍珠撒,
   蝴蝶绕人飞,百灵会说话,
   蒙古包举起银杯盏,麦香醉倒亚当和夏娃,
   猛回头,不好了!鸟儿衔走一幅画。
   令我惊喜的是,在这组诗中还辑入了上世纪60年代问世的《塞上新曲》,这无疑是一首力作,她抚今忆昔,大气磅礴,富有现实感。看得出,作者也很喜欢这首记录着时代步伐和自己艺术追求的好诗。如此说来,《母亲的目光》当算集作者诗作之精华的选本。正如诗人在本书《后记》中所述:“这本集子总体反映了我中年到老年时期写诗的进程和变化,我的追求和期望。”我相信,诗人对自己走过的脚步回首与检验,一定会冲向更新、更远的奋斗目标。

共 204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作者感恩好友兰松赠书《母亲的目光》的文章。在文中作者细诉兰松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已经在文坛地位,不难看出兰松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和才华。上世纪60年代的一首《塞上新曲》,使兰松诗坛有名,从此兰松更是在文学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宽,写诗歌、写长篇、写剧本……可再如何,兰松也是业余时间才会写作,为此兰松要调节好各种关系,要与领导留个好印象,要与同事处好关系,凡事抢着干,干最好,干得快,尽管如此也是前途艰难。最终兰松以《母亲的目光》记录了从中年到老年的变化和在余生里对早逝母亲的怀念!为此我祝福兰松,“一定会冲向更新、更远的奋斗目标。”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赐稿晓荷。期待您的更多精彩,问好老师!【编辑:桑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桑瑜        2017-01-11 13:39:16
  欣赏老师佳作,拜读学习。
生活中的背包客,世俗里的苦行僧。
2 楼        文友:桑瑜        2017-01-11 13:39:53
  页祝福老师向兰松一样文丰笔健,佳作连连!
生活中的背包客,世俗里的苦行僧。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