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檀香】文学观 (随笔)

编辑推荐 【檀香】文学观 (随笔) ——一篇没有方向的文章,但我希望每一位读完此篇的人都不迷茫


作者:冰道 布衣,16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39发表时间:2017-01-12 00:11:16
摘要:平心而论,可以说这是我学习文学四年第一次写出沉淀的感觉,肺腑之作,希望诸位老师多多批评指导,共同探讨进步。

【檀香】文学观 (随笔)
   作为一个人,应该有正确的三观,而作为搞文学的,也要有正确的文学观。所以,我写了这篇关于文学观念的文章。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所以,文章多有不当之处,万望诸位有识之士批评指点,学习进步。文章共分为文学与哲学、文学与作者、文学与道德、文学与乡村农民、文学与城市居民、文学与大学生、中外文学、网络文学、文学的任务与作用、文学与游戏、我所认识的文学、文学的意义、史学与文学、文学、文章意义、杂说。共计十七章,(尾加后记)每章格式包括章节都说明我对文学与之二者的关系,话不多说,且看评说,多有不当,万望指点。
  
   文学与哲学
   说实话,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感觉到这篇文章最不好写了。先不说我对文学了解本就不太多,单单一个哲学话题,就足够我思考一个月了,所以,多有不当之处,望各位老师批评指点。言归正传,要想知道二者的关系,首先要知道二者是什么。
   文学是用语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百度定义);而哲学,百度上并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我个人根据高中学过的知识理解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至于二者的内在联系,我认为,哲学学是基础,文学是哲学的最合适的包装(好鞍配好马)。其实我个人感觉,最好的表达形式就是以哲学为出发点,以文学为表达。其实,这二者能做到其一的,已然是不凡。记得我初中语文老师说过,中国思想家,教育家或许有很多,但文学家,至少在历史上还是为数不多的。这哲学家更不用说了(感觉是大多数人还是公认的难点),哲学这个称呼在古中国是没有的,中国那时候只有“思想”(吐槽一句,个人觉得古中国的“思想”比西方的“哲学”好,“思想”考虑的是人,“哲学”则是对世界的认识)。我个人感觉,哲学就好比一盏明灯,照亮并探寻这前方的道路。而文学就好比这条路上的修路人,为人们铺平道路,方便人们前进,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哪有人会问国家和法律在这条道路上是什么,其实如果按照这个来说,每个国家就是这条道路上的团队,不同的政策就是不同的交通工具,中国开的是名牌高铁,稳;外国开的是廉价飞机,看着飞的很高,很快,但容易出事,而且砸下来零件经常波及其他团队。而法律,我认为是规范团体的,法律不可能是铺路的,它的目的是使团体稳定,最多就是把文学没铺平的路再修修)。哪有人该问了,古中国没有哲学怎么办。不要紧的,古中国有“思想”,正如哲学所说“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与西方哲学不谋而合。而且,哲学本身就是一种尺度(个人感觉是世界的最高尺度,因为世界的一切都是它探寻出来的,规律也是它陈述的)。
   就我目前我读过的文学著作,我感觉能将二者有效融合的,《红楼梦》必须有(我看的是新版的电视剧《红楼梦》)。我在看的时候,有很明显的不同于其他影视作品的气场。《红楼梦》描写的是古代官宦人家的故事。夹杂着似神似仙的情节,再加上作者的讲述,给你以很强的文学美感。其哲理性不言而喻。以上只是举个例子,哲学和文学的关系,我总结的还是那句话:哲学是一盏明灯,照亮前进方向;文学是这条路上的铺路人。
  
   文学与作者
   简单来说,就是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这些东西是你写的,那你就是作者,虽然百度上还包括某一事件的组织者或策划者。但这里,单指文学。
   我之所以用作者,是这个名词要求低,涵盖广。而换成其他的作家,那真的有些缩小。我对文学的感觉在大学之前,一直认为是神圣的,大学之后,第一次参加文学社,真心好激动(一点假话没有),而我这里要说的是,作者与文学的关系(个人观点,个人感情多,不敢求同),正如某位编辑老师说的,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内心的独白。首先,写文章的人,我只忌讳两种,第一,对别人的作品毫无了解讽刺,每篇文章都是作者的心血,能拿出来看,说明人家有能表达自己心声的地方,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是一种严重的没礼貌。这样的人,我个人是最看不起的(没有之一)。其实,每个人都有个人感情,谁还没几篇发自肺腑的“牢骚”文章。第二,那些总是对自己作品夸夸其谈的人,是,你写的有些作品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问,你这样的作品有几篇。莫言诺奖都拿手里了,也没见他全国炫耀。(如果说能够炫耀文学,我感觉莫言是第一个,至少诺奖的含金量个人认为目前还是最高)。接着说,作者,先说这作者和文学的关系。我看过一位编辑写的一篇文章(江山文学网上的作品),说自己之前的作品写得很好,后来有几部作品感觉应该被评为精品,但却没有,后来一蹶不振,之前还被评为优秀编辑,后来也被撤了。但后来迷途知返,重回巅峰。(这是一个王者归来的故事)确实,虚荣心谁都有,能在江山投稿的都有“添精进绝”的想法,这说明大家都有进取心。但往往,一味苛求这些,反而实则其反。我见过江山的一位文友某作品被评为精品,大家纷纷祝贺,他说:很高兴能收获精品,希望下次拙作能审批绝品。不知诸君看出问题没有,这位兄台的拙作都有发展绝品的趋向,哪敢问:兄台的精品当于何处可见。(不过这只是开个玩笑,希望这位兄台知道后不要打我,大家都明白,拙作是对自己文章的谦词,但作为一个搞文学的,这等小错误应尽量避免)这种问题不只在江山见过,之前我看过一期《中华好诗词》,其中有一次是擂主对决,其中有个台湾同胞,本是上一期擂主,结果在擂台赛“抢七”(抢答题最先答对七道题者为胜),在和大陆一位大学老师对决时处于劣势,他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共勉。这本是在离别时的一种豁达的表达,可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被字面的“沾巾”迷惑。(当时哪位老师说的是台湾口音,听起来更有那个意思)说***老师(台湾同胞)你别说了。大家都误解其意。接着说这作者,以我个人为例吧,我刚在江山发表的第一篇萌芽之作时,那篇文章真心让我骄傲,当时我还在同学面前炫耀,我的那篇被评为优秀。后来发的几篇又没有了,后来偶尔又有个别算的上优秀的。说这么多,我只想说,当初我同大家一样也有“添精进绝”的念想,不然江山文学也不会有今日繁盛。但后来我发现,真是应了那句话“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平心而论,我年纪还是太小,各种阅历,认识还都不到位,“添精进绝”真的有些强人所难,所以后来我也不再要求自己功名能有多少。我希望自己能在三十岁的时候能有篇精品,毕竟孔子三十而立,我也要有所立啊!其实,现在的我对自己的作品都还算满意,不管编辑老师给予怎样的评价,我都会修不足,适其长。其实我个人认为,没必要要求作品能达到什么水平。从我自己的角度说,我这个年纪是写不出让自己抚心无愧的精绝之品。其实,有时候想想,为什么一定要求精绝呢!难不成你靠江山给予的那些收入养家糊口。其实,没被评为精绝,只能说明文章水平还待提高,这应该是件高兴的事。(说实话,我加入江山这么长时间,让我感觉这里的朋友都是值得交的。之前我在江山一直都只是个浪子,后来机缘巧合,檀香的一位老师邀我入团,虽然我在那没有“添精进绝”,但承蒙各位老师不离不弃,还是学到了些东西。)最后再说说我目前写的一些东西吧,我写过《社会主义文学》《与君书》《续出师表》这三篇还算有心的。但就我个人而言,这些文章在我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我可以把“它们”在次升华。
   再说说我个人对文学中对作者应该有的个人不成熟的看法,写作强调两点。第一,真实,只有发自肺腑的言谈才可与人评论,我曾经异想天开的想过,我随随便便写篇文章就让世人叹服。(现在想想真是好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句话真的很好,(强烈推荐,理解体会)。第二。思想,简单来说就是要有提纲。我有一个心得,只要文章主体对口,我可以以各种文体(散文除,话剧外)写出这篇文章。以诸葛亮为例,他是我初中一年,高中三年的神,如今,关于他,我可以说任何文体(散文,话剧除外)我都能点上一两笔。(这应该就是严重的个人英雄主义)
   对于作者。还是那句话: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有作者就一定有读者。
  
   文学与道德
   这个话题想必许多老师都曾研究过,但可否有一个定论,小可笨拙,未曾找到相关的比较严格的文章。所以,小可第一篇写的就是这篇文章。
   简单的说一下道德,(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不同的对错标准是特定生产能力、生产关系和生活形态下自然形成的。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百度上查到的)说实话,我很不愿意搬一些东西在自己的文章里,可到的这个话题真心不敢胡哒哒。我对这两者的关系的看法很简单,如果说文学是一种客观性的国家,那么道德就是这个国家的法律。在回顾一下,文学是用语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说到道德,不知道诸君怎么想,反正我是真的笑了。平心而论,中国的道德,真心让人有些让人叹气,但这也不能说中国的道德很低,中国这些年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还是很突出。体育赛事,奥运健儿争金夺银:抗震救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的道德,让我有些不满意的有两件事。第一个是“小悦悦事件”当初的我还在上初中,那年我中考,这个话题也被我被我们当时的政治老师说了好多遍。记得,当时的网络对这件事的抨击很大。平心而论,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在凄凉的背后把这件事看的更戏剧性了。这就好像是苍天安排的一次抽查考试,考的就是一个国家道德水平,很抱歉,中国人不及格,所以,苍天带走了“小悦悦”。而且这件事传至世界,让中国陷入国际的舆论中,此时的中国无力还击。如果中国的此类事件不再有,只能说明中国人的道德素质不够高,运用特定的手段,是可以弥补的。可后来,中国经过这件事之后,人们变聪明了,学会了碰瓷,还记得有次春晚的小品“扶不扶”,真心,我也是醉了。说实话,如果道德可以重置,在我遇到碰瓷的,我会让它成为下一个“小悦悦”,并问它“服不服”。生活中。我感觉我不是个坏人,至少我主观上没有做过一件使别人不开心的事。但是,类似于此等,比“道德绑架”(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还让人恶心的事,着实,你让谁不心寒?再来说这第二件事——“中国式过马路”,这种行为让人头疼。记得前几年习大大带队,走斑马线。这让我想起了《贞观长歌》中的一个情节。当时唐王李世民喝茶,太监给他上了半杯茶,他体察到民情,觉得农民会更缺水,就去农民家里走访,发现农民更发愁。于是有了李世民准备拿锄头帮农民去地里干活,那个农民一把夺过锄头.暗语:老大,咱家地里不缺干活的,咱家地里没水啊。虽然二者不能一概而论,但真真让我有些联想。其实吧,我觉得,中国人不是素质低,而是缺乏信任。如果“小悦悦事件”发生在自己的家里,我想,不论是谁,都会积极的去救助;如果知道前面开车的是自己的家人,不论是谁都会让行。而这些种种显现的改变,必须依靠文学。
   回到文章开头,我把“文学与道德”比成“国家与法律”,似乎有些不合理。(我也有些说不清,自己理解吧)我想说的是,文学是道德的指挥棒,对,没错,就是这样。(文学是用语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好像也不太对,实际上就是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道德是实践,文学是理论。这个似乎符合我的认同,就这么说吧。那么问题来了,文学如何引领道德?我的观点是,文学依据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各种形式,对道德进行述说。包括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的可以成为现在认识社会的经验,现在的应多写些当下的好与坏,未来则是以一种现实美好的预测。总归一句话,文学如果没有道德,那真的太可怕了;道德如果没有文学,那道德是无法传承的。
   说实话,这篇文章是我最想写的,可能是第一篇的原因,到这没什么话可说了。总之一句话,文学能指引道德,而道德也规范着文学。(这篇文章写的确实不太好,可能是因为小可水平达不到)以“小悦悦”事件为例,一篇文章写讽刺,人心冷漠;一篇文章写问题何在,说一说民情;一篇写引导,生动形象的引导人应该怎么做。(个人感觉生动形象很重要)
   就这样吧!万望批评指教,指点不足。
  
   文学与乡村农民
   这是一个尴尬的话题,作为一个“文化人”我们往往称呼农民“老乡”“大伯”跟一些其他的听起来比较亲切的乡村称呼,可老乡们称呼我们最多的还是那个词——“文化人”,着实让人有些距离感。
   其实有些人会认为文学与农民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小可认为这是错误的认识。首先要说明,“文化人”与“老乡”之间的隔阂到底在哪里。“文化人”是指搞文学的人。这些人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知道二十四节气,包括各种耕种理论。但那只是理论,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在已知道的理论上升华自己的认识,从新闻中了解农民耕种状况,从而转化为自己笔下的生动感人的好文章。而农民则是只关心地里的收成,他们只知道从课本上了解那个化肥能让地力更好,看天气预报有没有雨。这两则个人感觉完全不在一个层面,其实,小可以为,这完全是因为无形的阶级造成。个人以为,农民早晚会成为文学大军中的一员,虽然我现在还无法推到出可能加入的大致时间,但一定会有这一天。这是由文学的定义决定的,简单地说,随着农业发展,其科学性必定提高,一些科学的农耕经验会汇集整个社会,对不同的行业也会有促进作用。说实话,我感觉如果真的有那一天,农业所涉及的耕种经验一定会对人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说到农民,我觉得他们将来的写作方向应针对耕作经验,劳作方式等一些实用性的内容,因为对于他们,这就是“大道理”。

共 17132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文学的方方面面,都写得入木三分,好文章,条理清新,思维角度广泛,思想深刻。论述清楚,事实分明。将所有的文学一一展开论述,充满独特的魅力,处处精彩,闪耀着智慧的光泽。作者具有很高的文化造诣,有丰富的文学知识,经过沉淀提炼,形成好作品,值得一读再读。随笔需要很深的思想性,本文显然完全具备,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推荐共赏。祝新年快乐。【编辑:卡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檀香编辑部        2017-01-12 07:46:51
  感谢赐稿檀香,创作愉快,期待更多精彩!
檀香编辑部
2 楼        文友:冰道        2017-01-12 12:27:23
  感谢编辑老师给予的肯定与认可,问好编辑部同仁,新年愉快。
我的江山如画,赐笔任君潇洒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