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今弹】张翼德怒鞭督邮(随笔)
“怒鞭督邮”是《三国演义》第二回中的一个精彩情节,主要叙述张飞殴打贪官污吏督邮的经过,生动的刻画出张飞这一人物正直粗鲁的性格。
督邮是个官名,是督邮书掾、督邮曹掾的简称,是汉代各郡的属吏,督邮负责代表太守督察各个县乡,宣达政令兼做司法等工作。
在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的相声《批三国》当中,提到了三国中的“三不明”:有姓无名、有名无姓、无名无姓。其中的这个“无名无姓”而又荣登《三国演义》回目中的人,就是这位挨打的督邮。
《张翼德怒鞭督邮》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刘备兄弟在征讨黄巾的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怎奈朝廷中宦官十常侍当道,阻塞贤良,最后只封刘备一个小小的安喜县尉。刘备上任不久,一位督邮来了,非常的瞧不起刘备,问起刘备的家世,刘备说道:“备乃是中山靖王之后”。督邮听后,一脸冷笑道:“大胆刘备,胆敢冒充帝胄,还不速速退出!” 刘备悻悻退出,侍从告诉刘备,“督邮发怒是因为将军您没有贿赂给他”,刘备皱起眉头,叹口气说道:“自从备上任以来从没有拿过百姓的一点东西,没有钱给他啊!”于是督邮对刘备百般刁难,刘备多次求见,督邮只是不见。恰巧张飞喝了几杯闷酒,骑着马出来,看见几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跪在县衙口,便上前询问。老人们说督邮强迫他们诬告刘备,他们不肯,于是督邮要打他们。张飞很是生气,就冲进去把督邮抓了出来绑在县衙门口一棵柳树上,扯下柳条来将督邮一顿痛打。后来,关羽和张飞劝刘备把督邮杀了,令投他处,刘备本是心慈之人不愿意杀害督邮,便把县衙印挂在督邮脖子上,带着两位义弟另投他处了 。
《三国演义》把“怒鞭督邮”说成是张飞所为,故事生动夸张,人物形象突出,但事实的历史却并非如此,怒鞭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刘备。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任安喜尉时,“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也就是刘备要走督邮的后门儿,没有成功,于是恼羞成怒,打了督邮一顿。
最早把主角由刘备变为张飞的是《三国志平话》,书中写道——张飞扶刘备坐在交椅上,将督邮绑在厅前系马桩上,“打了一百大棒,身死,分尸六段,将头吊在北门,将脚吊在四隅角上”。
《三国演义》中则写张飞将督邮缚在县前的树上用柳条鞭打,当时刘备并不在场,事发后刘备赶来,释放了督邮。这样写既突出了张飞嫉恶如仇、不畏强暴的个性特点,又表现了刘备仁慈的品德。刘备在《三国演义》中是仁义的代表,这种事自然不能做,只好交给性格暴躁的张飞了。其实历史上的张飞是一位书画俱佳的美男子,到了《三国演义》中却成了“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的莽撞人。
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绝非《三国演义》中写得这么“窝囊”。所以辛弃疾的词中说“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这里面有个典故:许汜去拜见陈登,可陈登对他却很冷淡,自己睡在大床上,却让他睡在小床。许汜很是不满,对刘备抱怨陈登对待贤士态度恶劣,却被刘备的骂了一顿:“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可见刘备其人有抱负,有能力,同时也很有个性,有脾气,不似《三国演义》中所写的那么“窝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