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儿时的学校 (散文)
漫步在绿树环抱、小草嫩绿、鲜花盛开、楼房林立、窗明几净的校园,突然想起了儿时的学校。
儿时的学校已经在那年地震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去年回老家专门看看了儿时的村庄和学校的遗址。
在我的眼里,那是一个十分美丽的村庄,一所快乐的学校。
村前一条不足10米宽的小河日夜流淌着,小河两旁的柳树吸引着各种小鸟叽叽喳喳地歌唱着,村后一条条梯田把后上坡的田地分割得像渔家的水塘。每到夏季,金黄色的油菜花、葵花、胡麻花、荞麦花,还有那绿油油的莜麦、小麦,黄灿灿的谷子和紫莹莹黍子,在我的印象中家乡能种植的作物太多了,可是总是没吃的。
学校刚开始坐落在农家院落的中间,三间普通的房子,一间是老师办公室,另外两间一间是1-2年级和3-4年级,五年级要到大队部去上学。
后来,学生越来越多,1-4年级有60多人。队里有重新盖了一间大教室,同时盖起来的还有磨坊和榨油坊,学校夹在它们的中间。学校没有操场,出门就是一个大院子,大院子大概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下课后学生就在操场上做游戏。都是一些古老的游戏,什么黄鼠狼抓小鸡、跳绳、跳方、跳皮筋、斗鸡等等一些传统的游戏。放学后,作业也不多,大多都是在上课的时候就完成了。回到家就是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什么割草、喂鸡、喂兔子;牵牛、放鸭、看弟弟妹妹等,从来不用因没有完成作业而受到老师批评或大人的打骂。
老师姓刘,民办教师,别看是民办教师,可能着呢。一个人音体美,语文数学全能教。当时是复式班,一到四年级在村里,五年级在大队。
老师办公室就在隔壁公室一间房子,就一个老师。办公室挂的全是民乐,什么二胡、笛子、锣鼓镲等。
老师办公室的隔壁是一个小型钢磨坊,磨坊的里面有一个炒锅和一台老式钢磨机。如果有人家去磨面,我们教室就轰隆隆轰隆隆地响个不停,根本就上不成课,老师打趣地写了一首打油诗:室在钢磨坊,钢磨隆隆响,上课震耳朵,下课晒太阳。
每到腊月,榨油坊开始框同框同的榨油。那时都是人工榨油,木头大锤对着挤油的木头楔子,一个劲的夯,夯的时候,还不时地发出“嗨呀,嗨呀”的声音。教室的学生也不由地跟着“嗨呀,嗨呀”节凑,摇着头也小声地喊着。
每到这个时候,刘老师也只是无奈地摇头,并大声地说一声“下课”。学生们嘻嘻哈哈一窝蜂地冲出教室,开始了自己的游戏。
再后来,因为严重影响学生上课,又建议大队重建了一所单独院落的学校。学校在村子的东头,是一片有足球场大的空地。两间正规教室和一个办公室,学生活动的自由范围也变大了。
我在新学校上了一年的学,就离开了老家。
记得学校搬迁以后,老学校就闲置了,老师看着闲置的两间房子可惜,就在房子里面隔了一些小房子,开始养兔子,开展起了“勤工俭学”。当时,兔子很贵,一斤可以卖到8毛钱,一般情况下一只兔子就可以卖3块多钱,是一笔很大的收入。
我们四个年级,高年级的四个学生负责饲养兔子和打扫兔子窝,其他学生负责给兔子拔草。
有一天,大队校长去看我们养的兔子咋样,一进门就笑的合不拢嘴。有个好事的学生给每个兔子窝门上写上了字。曰:白鬼、黑鬼、花花鬼。他把兔子的“兔”全写成鬼了,成了我们学校的经典笑话。那个学生也就落了个花花鬼的绰号。
再后来,乡村学校生活就成了我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常常梦见儿时的学校。因为学校搬迁了三次,梦醒后也不知道是哪个学校的事啦。但是那些记忆里的趣事和快乐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作者能够写学校的那些事情,文章幽默诙谐,让人看了以后会忍不住发笑的同时却不由得就会想起自己童年的二三事,而一旦想起来之后,当然就会感慨万千的。
谢谢老师的佳作,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心情。祝老师佳作连连!